夏冬季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方案.doc
23页目 录一、工程概况--------------------------------------------21.鱼洞峡 I 号隧道地形、地貌 ----------------------------------------------22. 黄泥哨 I 号大桥地形、地貌 --------------------------------------------6二、编制依据--------------------------------------6三、编制原则--------------------------------------7四、夏季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 81. 夏季施工安全管理 ----------------------------------------------------82. 施工现场具体安全保证措施 ------------------------------------------93. 夏季雨期施工管理 ------------------------------------------104. 夏季施工现场安全、 卫生保健措施 --------------------------------------11五、冬季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121. 路基工程 -------------------------------------------------- 122. 桥梁工程------------------------------------------133. 隧道工程------------------------------------------144. 安全技术措施 --------------------------------------------- 14夏、冬季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我贵州路桥集团施工承建的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尖坡至小碧项目是兰海国高遵义至贵阳段扩容工程的贵阳过境段,起于白云区贵阳绕城高速西南段与贵遵公路相交叉的尖坡枢纽互通处,向外绕贵阳市城市规划区,止于南明区小碧乡贵新公路与贵阳绕城高速西南段交叉的下坝枢纽处。
主要控制性工程有乌当区境鱼洞峡 I 号隧道、南明区境小碧乡黄泥哨I 号大桥,本项目以两处施工点作先期实质性动工点项目,按标准化管理控制施工一、工程概况1、鱼洞峡 I 号隧道地形、地貌隧道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山体走向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为南北走向的背斜成山,向斜为谷的正地形以构造侵蚀~溶蚀溶丘洼地地貌类型为主沿线植被较茂密以灌木为主路段各地貌单元具体特征分述如下: 本隧道是设计行车速度为 100km/h 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属于分离式高速公路长隧道,主要指标为:( 1、公路等级: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 100Km/h;( 3、车道数:双向六车道;( 4、隧道建筑限界:净宽: 0.75+0.75+3 ×3.75+1.00+1.00=14.75m净高: 5.00m(5、设计荷载:公路 - Ⅰ级鱼洞峡 I 号隧道地处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境内左幅隧道起讫桩号为ZK128+270~ZK130+407,长 2137 米,最大埋深约 301 米,进口段位于 R= 2700 米的圆曲线上,纵坡坡度为 2.16%, 洞身及出口段位于直线段上 , 纵坡坡度为 1.308%;右幅隧道起讫桩号为 YK128+260~YK130+405,长 2145米,最大埋深约 287 米,进口段位于 R=2000 米的圆曲线上,纵坡坡度为2.5%, 洞身及出口段位于直线段上 , 纵坡坡度为 1.3%。
洞门进口采用端墙式洞门,出口采用削竹式洞门,进口设 5m明洞,出口设 15m明洞隧道主体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即以系统锚杆(或注浆钢花管)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工字型钢拱架作为初期支护,并根据不同的围岩级别辅以大管棚、超前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措施,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敷设 1.2mm厚 EVA蜂窝式防水板及 350g/m2 无纺土工布作为防水层黄泥哨 I 号大桥地处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黄泥哨村,为跨越山间洼地和 210 国道而设本桥左幅桥长 493 米,起始桩号 :ZK145+082,终止桩号 :ZK145+575,上部结构采用 12-40 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 T 梁;右幅桥长 492 米,起始桩号 :K145+076,终止桩号 :K145+568,上部结构采用 12-40 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 T 梁下部结构桥台采用 U台、扩大基础;最大桥高 46.5 米,墩高大于 35 米采用三柱式方墩接承台桩基础,小于 35 米采用三柱式圆墩接桩基础本桥平面分别位于圆曲线 ( 起始桩号 :K145+082,终止桩号 :K145+168.366 ,半径 :1147m , 左 偏 ) 、 缓 和 曲 线 ( 起 始 桩 号 :K145+168.366 , 终 止号 :K145+378.366 , 参 数 A:490.785 , 左 偏 ) 和 缓 和 曲 线 ( 起 始 桩号:K145+378.366 ,终止桩号 :K145+575,参数 A:504.083 ,右偏 ) 上,纵断面纵坡 -1.2%;墩台径向布置。
具体为:⑴ K127+958~K128+500:路段以侵蚀型低中山沟谷地貌为主,区内地形陡,植被较丰富路段大部上覆粘土夹碎石 0~6m,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出露地层岩性简单,地层为泥盆系下统乌当组( D1w):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产状: 160°∠ 15°该段地质构造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地下水埋藏较深有若干小河溪流发育,施工及生活用水丰富⑵ K128+500~K128+840:路段以地形地貌:路段以侵蚀型低中山沟谷地貌为主,区内地形较平缓, 植被较丰富路段大部上覆粘土夹碎石 1~5m,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出露地层岩性简单,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 P1m):灰、深灰色中至块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局部含白云质,底部常含白云质斑块;产状 170°∠ 30°该段地质构造简单,岩体褶皱发育,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地下水埋藏较深沿线水系不发育,施工及生活用水较匮乏⑶ K128+840~K130+560:路段以侵蚀型低中山沟谷地貌为主,区内地形较平缓,植被较丰富路段大部上覆粘土夹碎石 1~5m,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出露地层岩性简单,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 P1m):灰、深灰色中至块状灰岩, 含少量燧石结核, 局部含白云质, 底部常含白云质斑块;产状 170°∠ 30°。
该段地质构造简单,岩体褶皱发育,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地下水埋藏较深沿线水系不发育,施工及生活用水较匮乏⑷ K130+560~K130+682:路段以侵蚀型低中山沟谷地貌为主,区内地形较平缓植被较丰富路段大部上覆粘土夹碎石1~16m,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出露地层岩性简单,地层为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第一段(P2c1):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泥岩,泥质粉砂岩,岩层产状 160°∠ 20°该段地质构造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地下水埋藏较深沿线水系不发育,施工及生活用水较匮乏水文、气候贵阳市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北部寒潮影响较弱,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的影响显著,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4.1℃,极端最高 35.4℃,极端最低 -5.6℃,年均降水 1035.7mm,平均风速 1.7~2.7m/s,年平均湿度 77~83%对拟建公路施工和道路运营安全的不利灾害气候主要要有暴雨、浓雾和凝冻沿线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有南明河,无通航要求大气降水及部分地表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其补给受地貌的影响明显,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形是地下水的补给地带;地下水运动方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地下水径流通道以管道为主、裂隙次之,地下水埋深一般在 50-80 米。
地下水补给排泄区以乌江为主的地表水系,是区域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基准面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类岩溶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水项目区域属侵蚀、溶蚀、剥蚀地貌类型,地下水动态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地下水天然露头的水化学类型简单水质类型多为 HCO3—— Ca 型水及 HCO3—— Ca·Mg型总硬度多为 3.4-24 德度,总矿化度 0.07-0.47克/ 升, PH 值 5.3-8.8 ,多为弱碱性水为当地村民饮用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工程地质本合同段主要出露地层,有古生界的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新生界的第四系就项目走廊带内地层从新到老简述如下:第四系( Q):褐色、褐黄色坡积、残积粘土、亚粘土,砂砾主要分布于山间坝子及河流谷地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第一段( P2c1): 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泥岩,泥质粉砂岩;二迭系下统茅口组( P1m):灰、深灰色中至块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局部含白云质,底部常含白云质斑块;石炭系下统摆佐组( C1b):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泥盆系下统乌当组 (D1w):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2、黄泥哨 I 号大桥地形、地貌黄泥哨 I 号大桥地处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黄泥哨村,为跨越山间洼地和210国道而设。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桥梁横跨两山体,基岩局部裸露地貌类型属构造侵蚀、溶蚀型低中山地貌,植被发肩,表层为黄包粘土,石质为页岩,呈白色、强风化砂岩等,桥梁横跨210国道,交通便利海拔高度为1106.994~1172.358米本桥左幅桥长493米,起始桩号:ZK145+082,终止桩号:ZK145+575,上部结构采用 12-40 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 T 梁;右幅桥长 492 米,起始桩号:K145+076,终止桩号:K145+568,上部结构采用12-40 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 T 梁下部结构桥台采用U台、扩大基础;最大桥高50.168米,墩高大于35米采用三柱式方墩接承台桩基础,小于35 米采用三柱式圆墩接桩基础本桥平面分别位于圆曲线( 起始桩号:K145+082,终止桩号:K145+168.366,半径:1147m,左偏)、缓和曲线( 起始桩号:K145+168.366,终止号:K145+378.366,参数 A:490.785,左偏) 和缓和曲线( 起始桩号:K145+378.366,终止桩号:K145+575,参数 A:504.083,右偏) 上,纵断面纵坡-1.2%;墩台径向布置。
气象与水文桥位区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地表水为冲沟水,流量为Q=3-5L/S, 流量受大氯降雨控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受北部寒潮影响较弱,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具有四季温和、雨量丰富、热量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