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doc
3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用典抒情方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梁衡 《把栏杆拍遍》(回顾学过的作品《永遇乐》、《破阵子》)二、初读——感知文本,把握基调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同桌自由对读读;一生范读,评价;把握感情基调)问:1、通过初读,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这种“悲”感受的? 3、作者悲伤的原因是什么?二、赏读——品味感情,鉴赏特色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使用怎样的表达技巧)表情达意的?(鉴赏思路:句子+内容+手法+情感)(学生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确】借景抒情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能够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不过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斥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不过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动已经发展到最高潮8、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生再读体会“悲”的基调)三、比读——比照阅读,感受词风 品味着句句言近旨远的词句,一位雄才大概,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面对锦绣河山生发无限感叹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感怀不已的苏轼请同学们比照鉴赏,比较两首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达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达为苍凉沉郁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结合二人不同经历,实行比照分析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有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梁衡《把栏杆拍遍》 (学生齐读本词)四、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有哪些与辛弃疾类似的英雄人物?能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吗?v 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身陷囹圄,仍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愿望“ ;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背诵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