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D二聚体及其测定方法探讨【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683674
  • 上传时间:2017-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D 二聚体及其测定方法探讨【摘要】 D 二聚体(DDimer) 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可有效地标志稳定的纤维蛋白的出现,其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观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2] 本文综述了 D 二聚体的形成及其主要的检测方法:凝集法、ELISA法、及酶联荧光分析法、免疫金标法随着方法学的发展及市场推广,早已由科研项目转变为常规项目 【关键词】 D 二聚体;检测方法;纤溶纤溶酶(PL)可降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交联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在凝血活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由 XⅢa 作用下通过 r' r' 键变成网状的多聚体,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与此同时,在 PL 作用下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片段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则是含 r' r' 键的片段,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所以血浆中检测 D 二聚体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对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3] 本文就 D 二聚体的形成特性以及主要测定方法作一简单叙述1 D 二聚体的生成及特性1.1 D 二聚体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最终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酶生成后即与纤维蛋白原的底物部位作用,首先裂解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的 2 条 Aα 链的氨基端精氨酸 16 甘氨酸 17 键,释放出一对纤维蛋白肽 A(FPA),由此产生 α 链新的氨基末端(甘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生成纤维蛋白单体Ⅰ;然后凝血酶再裂解纤维蛋白单体Ⅰ分子中 2 条 Bβ链的氨基端精氨酸 14 甘氨酸 15 键,释放出一对纤维蛋白肽 B(FPB),由此产生β 链新的氨基末端(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生成纤维蛋白单体Ⅱ;纤维蛋白单体Ⅰ与Ⅱ生成后即开始自发性聚合FPA 和 FPB 的释放分别出纤维蛋白单体中央 E 区的两种“聚合部位” 一个纤维蛋白单体中央 E 区的“聚合部位”可与另一个纤维蛋白单体外周 D 区的“互补部位”以非共价结合,这样两个纤维蛋白单体即会形成一部分重叠而又不稳定的非共价复合物,第三个纤维蛋白单体加入后能以同样方式与其中之一纤维蛋白单体相连,而由此形成的聚合体中,两个相邻单体的 D 区将发生端 端聚合作用如此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分子间 ED 区和DD 区的相互作用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在因子 XⅢa 作用下(需Ca2+参与),相邻纤维蛋白单体的 γ 链可通过一条 γ 链的 398 或 399 位上的谷胺酰胺与另一纤维蛋白单体上 γ 链的 406 位赖氨酸之间形成 ε(谷氨酰)赖氨酸键而快速共价交联,形成[ε(γglu)lys ]n。

      纤维蛋白交联后将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 r' r' 连结键是原来纤维蛋白单体所不具备的[4~6] PL 对纤维蛋白(原)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有降解作用,对纤维蛋白原,PL 通过对精氨酸—赖氨酸的降解作用,先从纤维蛋白原 Bβ 链上裂解下来一个小肽段 Bβ142 ,在 Aα 上裂解下来一种极附属物极附属物由碎片A、B、C 和 H 组成,留下的片段称为 X 片段后者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为 D 片2段和 Y 片段,Y 片段再进一步裂解为终产物 D 片段和 E 片段纤溶酶对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降解作用,除形成 X’、Y’ 、D、E’ 、片段和 Aα 极附属物外,还从 Bβ 链上裂解下 Bβ1542 小肽,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gDPs)而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除形成 X’、Y’ 、D、E’片段外,还形成DD 、γγ 二聚体、Aα 极附属物及复合物 1(DD/E)、复合物 2(DY/DY)、复合物 3(YY/DXD)和 YXD/DXY 等,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D 二聚体则是含 r' r' 键的片段,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4~6] 。

      1.2 D 二聚体的特性 D 二聚体的分子量为 190 000,等电点(PI)为4.9~5.3,经 β 巯基乙醇还原后出现相当于 81 000 个 r' r' 交联键D 二聚体在 280 nm 下克分子消光系数为 17.8D 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3 h,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正常人血浆中的 D 二聚体<400 μg/L,随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异将一定浓度的 D 二聚体与人幼稚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OMO1) ,发现 D 三聚体可刺激 NOMO1 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2(PAI2) ,引起 NOMO1 表面组织因子(TF)表达活性增强此外 D 二聚体还可促使 NOMO1 生成超氧阴离子,促进白细胞介素 1α (IL1α )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 的释放DD 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特别是对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高度敏感,在 VTE 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另外,DD 在心血管疾病、DIC、恶性肿瘤等疾病时,也有明显变化,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顶后的有用指标[4,5] 。

      2 D 二聚体检测方法D 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很多,本文按照被检测物质的性质不同 H 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相结合的物质性质不同 I 介绍几种主要的测定方法,其中包括:与红细胞结合的方法、与乳胶颗粒结合的方法、与酶结合的方法、在与荧光染料结合的方法及与胶体金结合的方法[4] 2.1 自身红细胞凝集法 采用分别针对 DD 和红细胞上表位的双抗体, 当血中 DD 水平升高时,抗原 抗体结合的增多而导致红细胞凝集,2 min 内可以判断结果,为半定量的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其优点是可在全血中检测,省去了离心制备血浆的麻烦对 VTE 的敏感性和 NPV 分别为 100%和 97%~100%如果仅对近端 DVT 而言,SimpliRed 的敏感性和 NPV 也可达 100%,特异性和 PPV 分别为58%和 70%,它是一种有价值的筛选高危性近端 DVT 的方法[7] 2.2 乳胶凝集法 1983 年 Rylat t 等将分离纯化的 D 聚体作抗原,按常规方法筛选,最后获得一株 DD3B6/22 的抗 D 聚体的单克隆抗体1986 年 Elms将此单克隆抗体共价吸附在乳胶颗粒上,用于定性或根据其稀释度半定量测定标本中的 D 二聚体的含量。

      标本可采用肝素 EDTA 或构椽酸钠抗凝血浆,室温下可稳定 3 d,4 ℃可保存 2 周Hillyard 用该法测定了 515 例未经选择的健康志愿者枸椽酸钠抗凝血浆97. 7%均为阴性与 ELISA 比较显著相关,认为该法快速、特异、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特别适用于急诊测定[4,7] 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983 年 Rylatt 和 Elms 建立了双抗夹心的 ELISA 法检测血浆中3的 D 二聚体其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均采用分离纯化后筛选出来的McAb(DD3B6/22)该 McAb 能特异性地针对 D 二聚体中的 r' r' 连结键该法灵敏度 10 μg/L,正常范围<300 μg/L[4] 2.4 基于酶免疫法的荧光抗体检测法 VIDAS DD 在 VIDAS 免疫分析仪上进行,它在酶免疫法基础上与荧光检测相结合利用现成的单剂量试剂和分析仪中储存的校准系统,对单份样本进行检测现成试剂由包被了鼠抗 DD 单抗的固相移液装置和一试剂条组成,后者包含了其他所需试剂:结合剂(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鼠抗 DD 单抗)、洗涤剂、样品稀释剂和底物将 200 μl 血浆吸入试剂条后,所有步骤由分析仪完成。

      除需将血样常规离心 15 min 外,结果可在 35 min 内得到结果以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表示,其检测上限为 1 000 μg/L,下限为 50 μg/L,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68 μg/L~494 μg/L)对 DVT 的敏感性和 NPV 分别为 96%~99%和 95%~99%VIDAS DD 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很高,与经典 ELISA 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最有希望取代经典 ELISA 法而成为 DVT诊断的首选筛选试验[7] 2.5 免疫金标法 Gogstad 用胶体金标记 D 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免疫过滤金标染色测定法本法将单抗吸附在多孔薄膜并粘放在有多层吸收垫的塑料盘上,被检标本加入后即与该抗体相结合,然后加入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在薄膜上产生红色斑点通过肉眼观察或用折射仪读数,与提供的标准色价或者测定标准品的折射读数,可计算出标本中 D 二聚体的含量该法即具有胶乳凝集法的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急诊测定的优点,又具有 ELISA 能够准确定量的特点,线性范围达到 10 mg/L,与 ELISA 比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受胆红素,Hb、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及 FDP 等干扰,但类风湿因子、肝素及脂血等有一定的干扰。

      批内 CV 8%~12%,批间 CV 13%~20%,参考范围 0.2 mg/L~0.47 mg/L[4,7] 3 总结以上介绍了 DD 的生成以及几种主要的 DD 检测方法,除了经典的胶乳法和 ELISA 法外,现已发展了 10 多种快速的 DD 的检测方法这些新方法分别鉴于不同的原理,但与经典方法相比,都具有快速、简单、灵敏等优点,更适合于急诊患者的使用有些新方法已经经过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评估,得到了公认,在临床已广泛使用还有一些新方法正在进行临床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迄今,DD 的最大临床意义是在排除诊断可疑 VTE 中的作用DD 对 VTE 高度敏感,如果患者的 DD 低于临界值水平,常可排除 VTEDD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肺栓塞(PE) 、深部静脉栓塞(DVT) 、急性心肌梗死(AMI)、先兆子病等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对严重肝病,恶性肿瘤,镰刀红细胞疾病的观察也具重要价值此外,D 二聚体的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8~12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更多更好的检测 D 二聚体的方法将会不断出现,从而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4[1] 王鸿利,王学锋.D 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71173.[2] 赵林渔,刘志伟.血浆 D 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1):88.[3] 侯振江.D 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97,15(1):6364.[4] 周永列.D 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17(1):46.[5] 郭雪梅,王鸿利.快速 D 二聚体检测在诊断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4(1):4143.[6] 李家增,贺石林.血栓病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152.[7] 董雷鸣,卫蓓文.D 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在诊断血栓栓塞疾病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1):5254.[8] 庄昱洲,王学文.血液恶性疾病患者 D 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1997,25(12):720722.[9] 刘巧.血浆 D 二聚体在肺栓塞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原医刊,2006,33(2):1314.[10] 姚斌,徐大庆.血浆 D 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检测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2006,20(1):1112.[11] 赵志敏.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6364.[12] 罗冰.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J]。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