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国际差异解析.docx
16页ttnvtt r4ap< ) Knt醇帛鼻mkK*?1■ SLWtt计?值・址*罩苗善评^耀标苗喀闿fv ■怕K■剧傅闽W FAHHIth*哥力 KJjUMtil■用户国生醴口通诵睥?雕舟人韵|札烧&,4 bCK*怕?■■世■每内*<4 f人电&1:蜒?■心AU用4札独母言丁平币■豪梯惜^■事白平PVMfih、fi KMO?iAlK?lfknjAM*1???M?■日寺H花MBHtt?a ■囱■:2007.7?VJ 人 L 科 UlB>1 I flHJulUi 1 M HrJLTTA学事M K A •斗 JC.M A M?bftOKUKttjf ■值羸ft水军?含"愉■标井压HM M FAT ?・*1 ?皿片?ftUKKiw存口存l*?w??t FAHMKAftt卑力人为检常站?卑用”Et ■电4f tj人呦电1 It特血】H T &H J I K*打言丁千丽益■ ■■耆债听■1?巾平片金* 口蚩站dHt寸仃Aflfi 牡证*喷金十整什人LH机甘甘市人人磬勺榭了衡量信息化水平7 K i ■卅 1 *lfi人吗电佚摊■不同国家的机构提由了许多有关的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但是)由于选取指标不同、统计口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各国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由现了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指 标体系中指标的比较)来分析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统计鸿沟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1?我国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社会的衡量 ,也是对国家及地区间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反映发达国家以及包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 程度地构建了自己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我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就开始了我国地区 间及各国家间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比较分析研究工作 ,并经过多年的改进和调整,最终得到现有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文/刘洁李衡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依据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 )引入了两级信息化水平要素 (下设六个分类指数和若干个具体指标2?国际电信联盟 (I T U的数字接入指数”和数字机遇指数”指标体系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信息化的研究和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不同 国家、机构及学者在不同时期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目前公认的最 为权威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国际电信联盟(I T U先后发布了两套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 分别为数字接入指数”指标体系和数字机遇指数”指标体系。
数字接入指数” (Dig让al Access Index,DAI,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内个人接入和使 用信息 通信技术的总体能力)包含考虑了影响一个国家接入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能 力的五个方面因素 (基础设施、可购性、知识、质量和使用和 8个指标如果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可用程度较高、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费 用较低、人们的知识水平较高、信息通信设备的质量较高 ,而且人们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程度也较高,这一国家或经济体的数字接入指数就较高 ,其信息化水平也较高,也越接近信息社会数字机遇指数”是I T U受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委托在 2006年首度发布的《世 界信息社会报 告》(World In for-matio n Society Report 中提由的《世界信息社 会报告》认为: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数字机遇的含义包括:所有人在可以接受的价格 水平上能够方便接入信息通信技术(I C T s ;所有的家庭装有信息通信技术设备 ;所有 居民拥有移动信息通信设备并且使用宽带越接表1 我国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 :《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信息年鉴》期 刊社,2004年,第593-594页。
国际差异统计方略STATISTICAL POLICY15中国统计数字接入指数”指标体系近于这一理想状态)数字机遇指数就应 该越高,这成为数字机遇指数指标体系 建立的标准该指标体系包括机遇(O p p o r t u n i t 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和使用(Utilization三个方面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 (ITU:《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一一信息社会接入指标》 ,2003年第106页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 (I T U:《W o r l d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 ) 2006,pp.23.信息化水平指数及其国际差异对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最终将得到一个全面描述信息化进程的信息化水平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我国国家统计局构建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得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而国际电信联盟 (I T U的前后两套指标体系最终分别得到数字接入指数”和数字机遇指数”信息化水平指数通过将描述信息化水平的指标 所对应的数据指数化,再赋予各个指标 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来取得我们将主要国家的上述三套信息化 水平指数的值与排名进行比较 )不难发 现,同一国家在不同指标体系中其指数 值和排名都各不相同)而且相差较大。
如中国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 30.6排名第27位,而中国的数字接入指数和 数字机遇指数分别为 0.42和0.43排名 分别位于第74位和第85位美国的信 息化水平总指数为 75.6是中国的2.47倍,排名第2位,而美国的 数字接入指 数和数字机遇指数分别为 0.62和0.78,分别是中国的1.48倍和1.81倍,排名分别位于第21位和第11位如果说我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化水 平指标体系由于构建的方法和模式与国 际电信联盟(I T U的完全不同而造成如此之大的差异还可以理解的话 )那么ITU在近年先后设立的两套指标体系在同一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难以理解了结合表2、表3我们发现)两套指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短期内后一套指标(数字机遇指数相对前一套指标(数字接入指数进行了一些调整 , 这种调整不仅在指标本身 , 也体现在指标所对应的数据上同时 )相同含义的指标在统计上也更换了统计口 径当然)也不排除这三组数据在时间上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注:我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对应2001年的数据,ITU的数字接入指数对应 2002年的数据,I T U 的数字机遇指数对应 2005 年的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数据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 :《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 )2004年)第793-794页;数字接入指数的数据来自国际电信联盟(I T U:《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一一信息社会接入指标》)2003年)第120-121页;数字机遇指数的数据来自 ITU :World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2006, pp.104-107 。
从指数的国际差异看统计鸿沟 从上面的分析得到:对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依托政府组织提供的三组权威 数据尚且得到了上述差距较大的结论 )那么)我们在讨论指标所反映由来的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 的同时)是否应该回过头来思考:问题 是由在数字鸿沟身上,还是由在造成数 字鸿沟的源头,即统计鸿沟的身上?是 统计鸿沟造成了数字鸿沟的拉 大? 早在几年前,人们开始意识到统计 鸿沟的问题有关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指 标体系越来越多)但与指标对应的数据 却很少)往往由现指标与实际数据脱节等现象的发生,这在信息缺之的发展中 国家尤为突生即使存在这样的指标及 对应的数据,也常常由于定义和方法的 不同,难以进行国际比较由此造成 的统计鸿沟和数字鸿沟一样大 , 甚至更大鉴于此,日内瓦行动计划 (G PA和突尼斯信息社会议程 (TAIS都纷纷提由,需要更加全面可靠的统计信息 以跟踪数字鸿沟适当的指标和基准) 包括社区连接指标)应当明确反映数字 鸿沟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的程度 ) 并可对其进行定期评估”在 2003年的《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1 T U提由了信息社会 接入指标”用作各国和国际组织 衡量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 )并指由 了跟踪数字鸿沟面临的挑战。
2006年的《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在前述指 标的基础上)联合数个联合国机构和地区性组织发起了 衡量ICT对发展影响合作伙伴”计划,并提由了 “I C T旨标核心清单”旨在解决困扰数字鸿沟问 题的统计鸿沟问题)并在最广大范围内 综合评价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水平 统计数据鸿沟的进一步探讨 统计数据鸿沟的问题存在于诸多方 面首先要考虑的似乎并不是数据的定 义、方法,也不应是将数据的获得上 升到缺乏透明度、明确性和时效性、连 贯性的高度)而应该是数据获得的来源 问题现阶段数据的获得基本来自于行 政部门汇编各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而 得到的记录)而不是来自于有的放矢的 调查有调查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 通过正式调查得到的每百人互联网用户 数要比先前的记录数高由很多 2,这意 味着这些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被严重低 估,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因为失真的数据而被无意的放大了 ,实际的数字鸿沟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严重表3 数字机遇指数”指标体系表4 三套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比较统计方略STATISTICAL POLICY16 CHINA STATISTICS年谕 1991 1X1 SuSJ<1 诃 Il 11 1.1| S 40 S[91 用 11[网 g _ In 1 2>20年 & Gir ■J994 ]X I 瓦 RILWni 卜 1 4 !> 1]1. >1 : J J% 3 CLH7. H 111W 7. h 1 207.7HOTSPOT WORKSHOP热点坊1993〜2006年GD/口能源消费增长率单位:%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然而 )两 者在数量上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围绕这个问题 ) 进行了初步测算和分析从总体上看,能源消费增长慢于 GDP 曾长1993〜2006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 D P由35333.9亿元增加到209406.8亿元)年 平均增长10%相应地,能源消费总量也稳步增长 )由11599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245669亿吨标准煤)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9%,经济增长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