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docx
13页山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盖天说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孰是孰非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天地关系、宇宙结构,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最为持久在长期争论中,以实际天象作为检验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浑天说不借人为的假说就能很完满地解释一些基本天象,因而为多数人和历法家们所接受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古代科学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这一思想不断被后来的学者接受,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都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的。
古希腊学者用几何系统推演法,设想出天体绕转的具体形状,以预告它们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取得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设计出一套代数学的计算方法,目的也是预告天体的位置怎么能说用几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数字计算法求得相似的结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图和星表都能描述大体的位置,几何作图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不同,结果一致,我们怎能扬此抑彼呢?事实上,中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学者们曾分别以几何学方法和代数学方法对中国历法中有关日月合朔中一些问题的计算方法做过解释,结果是相通的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予解释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摘自李慕南《古代天文历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浑天说,之前盖天说衍生出的相关应用价值遭遇了有力挑战。
B.浑天说不靠假说就可解释一些天象,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C.浑盖之争影响巨大,其规模和深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在人类文明史上亦少见,故成为旷世之争D.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探求天体运动原理虽不成功,却对此做出了大量努力,其科学精神依然值得肯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主张的“天上地下,天地等大”观点是错误的,在探求天体运动原理上就不会走向成功B.如承认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盖天说就是正确的,由此可知中国古代阴阳理论并非万能C.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浑盖之争中,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政府并不重视自然科学D.中西科学家探求天体运行原理时所用方法不同,但所求的结果相通,可见科学是不分国界的3.下列选项所揭示的道理与材料二观点相通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B.“校之以仪像,覆之以暑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C.《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养树之道“移至官理”.悟得了“养人术”D.《石钟山记》中,苏轼对山名由来存疑,便通过“日风耳闻”得其真正原因4.在介绍浑盖之争时,两则材料在详略处理上有何不同?为什么?5.假如让你以“‘浑盖之争’给科学发展的启示”为题写一则读后感,请根据材料列出写作要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并且人人都以好奇的眼光观看这很有特性的城市他们不但没有抱怨,反倒常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若不是抗战,怎么会看到这里的山水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
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朋友们常常因为对自己的民族期望过殷,转爱为憎,而怨恨这个民族太没有出息。
但我每逢听到一个地方沦陷了,而那个地方又曾经和我发生过一些关系,我便对那里的山水人物感到痛切的爱恋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屋里,只苦苦地思念着漓江上的寂静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选自冯至散文集《山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京失守,武汉撤退的境况下,人们没有疲倦、抱怨,这表现出人们的乐观,又写出了山水给人的力量B.从“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带形的湖”,意在表明虽然山水很美,但作者仍不免感到奔波的乏味和单调C.作者将普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