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高考120个文言实词).doc
24页1 1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高考 120 个文言实词)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本义是安静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 “安定” “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 “养生”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 “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 “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 “遭受” “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C.如被冰雪。
(《促织》 )(2)通“披” ,意为“披着” “佩戴” “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珮宝璐 (《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 ,意为“背弃” “违背” “背叛”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意为“加倍” “更加” “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 ” “基础(的东西) ” , “根源” “来源” 如:A.本末倒置 (成语,原意为“树根” ,这里引申为“根本的” “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储疏》 , “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 , “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 ,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 ,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 “份”等如:A.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 ,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活板》 ,册 )附虚词用法:副词,意为“原本” “本来” 。
如: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 ,原本 “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 ,本来 )6.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2 2A.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 , “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 “浅陋” “地位低下” 如:人贱物亦鄙 (《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 “轻视” 如“鄙视” , “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A.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B.秦发兵击之 (《屈原列传》 ,军队 )(3)战争,军事如: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 ,战争 )B.纸上谈兵 (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 “病残” 如: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①怕,担心,忧虑。
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1)用作动词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 ,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 ,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 ”相对1)读 zhāo,名词,意为“早晨” 如成语“朝三暮四” “朝气蓬勃” ,又如:A.朝闻道,夕可死矣 (《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 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①动词意为“朝见” “朝拜” (专指臣见君) , “拜见” “拜访” (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
如:A.弱国入朝 (《过秦论》 ,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 “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 “使(让)……朝见(朝拜) ”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拜见,拜访 )②名词意为“朝廷” , “朝代” 如: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11.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3 3(1)读 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2)通“层” ,意为“重叠” 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 如: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 ” “还”等如:A.曾不若霜妻弱子 (《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12.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①乘坐(船、车) ,驾(车) 如: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赤壁之战》 )②趁着,凭借。
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 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 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 “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 ” ,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 (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 )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崤之战》 ,乘韦,四张牛皮 )13.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 “真诚” ,形容词如: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 “的确” “实在”等如: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果真” “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 (《赤壁之战》 )14.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 (《陈情表》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15.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1)用作名词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 (《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 《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 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4 4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离开 )16.从本义是跟随1)动词①跟随,跟着,跟从如: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 (《赤壁之战》 ,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 “(后面)跟着”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 ,特指“合纵” ,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 “自从” “在”等如: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17.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 “也许” “恐怕”等如: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 (《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 “几乎” “差不多”等如: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指难录〉后序》 )18.当本义是(两者)相抵1)读 dàng,动词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 )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 dāng,动词①抵挡、抵御、阻挡如: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 (《石钟山记》 ,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 (《勾践灭吴》 )——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3)读 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 “适合” 。
如: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附虚词用法:读 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5 5(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 “对” “向着”等,如: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望》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鸿门宴》 ,译为“在”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 “必定” “大概”等,如: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 ,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 ,大概 )19.道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道理 )②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如: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思想、道德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道义、王道、正确的政治措施 )③方法(策略) 如: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2)用作动词①赶路如: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赤壁之战》 )②取道、经过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③说、讲、谈论如: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骄•赤壁怀古》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无道:没有谈论过 )20.得本义是获得、得到1)动词①找到,抓到如:逐而得之 (《促织》 )②能够,可以,应该如:A.予自度不得脱 (《〈指南录〉后序》 ,能够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应该 )(2)名词意为“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