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ppt

1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68544846
  • 上传时间:2024-07-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59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章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7-1 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7-2 汽车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一、地面制动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7-3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7-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曲线▲三、固定比例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数 ▲四、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及制动效果分析 ▲ §7-1 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通常把汽车按驾驶员的意志减速及停车的能力叫作制动性对汽车的制动性的评价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1.汽车的制动效能,指对运动中的汽车的制动效果,通常用制动距离及制动减速度来加以评价;2.汽车制动效果的恒定性,指在不同的制动条件下,制动效果的恒定有效程度,最有代表性的评定指标是热恒定性; 3.制动过程中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即保证汽车制动过程中不发生汽车的跑偏、侧滑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 一、地面制动力Mμ车轮受力图1.车轴对车轮的作用力: W—垂直载荷; TP—水平推力;2.地面对车轮的作用力: Fz—垂直支撑力; Fxb—切向制动力;3.制动器对车轮的制动 力矩:Mμ; 二、制动器制动力 车轮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Fμ)。

      制动器制动力取决于制动器的结构参数及其压紧作用,该力可能大大超过地面附着力 制动器制动力制动器摩擦力矩车轮半径 三、制动车轮各力关系地面制动力: 制动器制动力:Fμ 附着力: 制动器压紧力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100ΦS204060800BA侧向附着系数0.20.40.60.81.01.2ΦP附着系数ΦS 一、汽车的制动过程a)实测曲线 b)理论分析线驾驶员反应时间(t1) 制动器作用时间(t2) 制动器制动持续时间(t3) 解除制动的滞后时间(t4) 二、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1.制动减速度:由 可得: 其中:Fxbmax—地面最大制动力; j —制动减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Φ—地面附着系数;2.制动距离(S):指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到汽车彻底停止运动的过程中汽车所行驶的距离,该距离包括制动器起作用开始到持 续制动结束为止(t2、t3),两个阶段内的行驶距离 汽车的最小制动距离(Smin)的计算:设汽车制动器起作用过程中的时间t2为零; 则汽车的最小制动距离: 三、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1.制动温度: 一般制动器在100℃以下制动,称为冷制动,常规实验均属冷制动;但制动器常常工作在300℃以上,甚至最高可达600~700℃。

      2.热衰退性: 制动器温度上升以后,制动力矩会显著下降,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热衰退性;对在恶劣工作环境下作业的车辆,常增设一些辅助装置以改善制动效果,防止热衰退3.制动器所用的摩擦材料及制动器结构形式对制动效果的影响:⑴材料改进:采用耐热粘合剂,在摩擦材料中减少有机成份,使摩擦片具有一定的气孔,使用前做适当预先处理等,以减少热衰退性 ⑵不同的制动器结构:鼓式制动器具有较高的制动效能;盘式制动器具有较稳定的制动效能,涉水后对制动性能的影响较小 制动中车轮受的支反力 §7-4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一、制动过程中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一、汽车前、后轮支反力随地面附着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Φ0kNFz2Fz10.20.40.60.81000200030004000⑴汽车制动中,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⑵汽车制动中,不同附着系数Φ对应的车轮支反力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三、固定比例制动器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ΦoFμ1Fμ2β线I线O制动力分配线图 四、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效果Φ=0.3Fxb1B’ABB”Fxb2Fxa1A’A”Φ=0.70Φo=0.39β线I线Fμ1Fμ2OFxa2oooooo⑴当Φ<Φo时,设Φ=0.3 ① 在β线的OA’段,制动力逐渐加大,前后车轮均在转动下受到制动;②在β线的A’A”段,制动力逐渐加大,前轮抱死、后轮转动下受到制动;③在β线的A”以上段,制动力继续加大,前后车轮均在抱死状态下受到制动;⑵当Φ>Φo时,设Φ=0.70 在β线的OB’段,制动力逐渐加大,前后车轮均在转动下受到制动;在β线的B’B”段,制动力逐渐加大,后轮抱死、前轮转动下受到制动; 在β线的B”以上段,制动力继续加大,前后车轮均在抱死状态下受到制动; ⑶结论:① 在β线位于I线下方对应的区域,汽车前轮先抱死制动,制动比较稳定,但汽车失去转向能力;② 在β线位于I线上方对应的区域,汽车后轮先抱死制动,容易发生后轴侧滑而使车辆失去方向稳定性;③ 在β性与I性交点处,是同步附着系数对应点,汽车在此种道路上制动时,前、后轮可实现同时抱死制动; 第七章课后复习题第七章课后复习题1、何为汽车的制动性?如何评价汽车的制动性?2、汽车制动过程中车轮受到哪些作用力?各力关系 如何?3、何为滑动率?硬路面上附着系数是如何变化的?4、试叙述汽车的制动过程及制动力的变化情况?5、何为汽车的制动恒定性?其表现在哪些方面?6、汽车制动过程中,其前后轮的支反力是如何随地 面的附着系数而变化的?7、何为汽车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如何制取?8、何为同步附着系数?试分析具有固定制动力分配 比例的汽车在不同道路上的制动过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