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园林湿地公园调研课件.ppt
96页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海珠湿地公园入口广场调研项目简介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北面琶洲会展,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总面积1100公顷,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最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海珠湿地水网交织,绿树婆娑,百果飘香,鸢飞鱼跃,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融汇了繁华都市与自然生态美景,独具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特色,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我们此次选择调研的海珠湿地一期是海珠湿地核心区和生态湿地示范区湿地一期注重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以恢弘大气的岭南式牌坊和历史悠久的镬耳屋作为湿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着重于入口景观部分进行研究注:除特殊注明外,图文均为小组原创目录1234湿地总体分析项目背景、区位交通、水文地质、生态资源场地综合评价总评价、优缺点调研地块分析选取位置、场地基础分析、场地特色场地节点分析轴线、视线、景观、流线、VI、材料、构造、布局湿地总体分析海珠湿地与城市发展 海珠湿地(旧称广州万亩果园),曾是岭南著名的水果之乡20 世纪7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是其发展最好的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道路及设施建设被逐步占用同时,该区域内的经济联社为发展经济建立工业区,还有村镇建设和村民住宅、集资房建设用地和周边房地产开发地块的占用,至本世纪初万亩果园面积已缩小到1 333.33 hm2为加强保护,1999 年正式划定万亩果园,并编制果树区规划,保护区总面积约为28.37km2(约1.8 万亩)2000年后,海珠湿地仍受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到2008 年已缩减到800 hm2 左右海珠湿地的生态演变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海珠湿地区域内的河涌,污染逐步积累,来自周边工业区的废气严重干扰了果树生长由于环境污染加剧,水体污染严重,病虫害增多,导致果树减产,果质下降,逐渐不作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进而导致果园养护管理的投入极大减小,病虫害大增,果树老化加快,村民开始逐步改种植果树为蔬菜瓜豆,或发展畜牧业、三鸟等短期盈利的项目,烧烤场出现在果林中近20年来,水质日趋恶化,果园严重退化,果林被外来植物如薇甘菊等侵蚀,陷入了“自然衰败人为破坏更加衰败”的环境恶性循环在海珠生态城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海珠湿地的修护建设迫在眉睫。
项目背景功能定位具有游憩地、田园居、信息岛功能的“都市绿洲”规划策略分为绿心、居住环境、产业园、游憩片四种功能分区规划实施方案二提出以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为总策略方针,建立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境系统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园林式岭南水乡风景旅游区规划策略功能定位 区域度假中心规划实施方案一功能定位功能定位规划过程年份年份相关相关规划划编制制单位位1999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深化实施方案竞赛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地理研究院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用地,适量发展,综合平衡村镇建设用地选择集中发展的方式积极保护果树种植用地,规划期末果树种植面积为1031.493公顷,占果树保护区用地的36.36%规划实施方案三功能定位具有区域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广州“绿心”规划策略在维持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进行用地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图片来源:网络资料规划过程年份年份相关相关规划划编制制单位位2009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9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11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多家单位奥雅设计集团(未中标)功能定位以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合保护、研究、教育、游憩、居住、商业等功能的展现岭南文化的都市生态保护区。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规划过程2000规划过程2004规划过程(2005)规划过程(2006)规划过程(2007)规划过程(2009)规划过程(2010-10)规划过程(2011-10)规划过程(2012-1)规划过程(2012-11)内部水系建立规划过程(2013-10)规划过程(2014-10)规划过程(2015-10)项目场地状况对比图片来源:网络资料交通2000年交通2015年交通方面:过去15年间,新增的一条主干线横跨湿地公园中部,该主干道对湿地公园的动物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为公园增加了交通便利性项目场地状况对比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水系2000年水系2015年水系方面:过去15年间,通过湖、塘、滩涂湿地整理,水网沟通和水系清淤工程等,公园内部水系得到极大丰富,有利于净化城市污水,调节城市气候,调整旱涝,恢复原有果园的生态环境项目场地状况对比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场地2000年场地2015年总体比较:过去15年间,水网脉络得到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公园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恢复,公园更人性化,与城市接轨总平面规划布局海珠湖海珠湿地公园1期海珠湿地公园2期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功能定位 西部老城区基于老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区域绿地系统将为市民提供休闲和游憩的场所,并提供滞尘降噪等提升环境品质的功能 琶洲区和新城市中心区有更多的机会打造高品质的绿地系统,提供较老城区绿地系统更加多样和全面的功能,如改善热岛效应 万亩果园区作为基地绿色核心,除具备生产功能外,还将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对于改善水质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区位分析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北面琶洲会展,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
北部为以会展服务为主体功能的琶洲-员村地区;以行政商务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生态保育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万亩果园湿地;以及西侧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海珠老城区海珠湿地图片来源:网络资料交通与周边海珠湿地公园一期介于新光快速路与华南快速之间,临近广州地铁3号线,并有多条公交线路可达,整体位于广州市东南部,交通较为便利在湿地一期东南部及西有工业园区,主要为电子厂、服装厂、复合厂等北部为汽车销售场一期主要位于工业区间,湿地的建立为工业污染提供了缓冲,并改善了区域环境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存在多数大中小学等教育设施与居民区,湿地公园的建立可提升居住环境且具有教育性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水文地质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水源补给来源于珠江水系潮汐涨落的水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流、河涌网络和沟渠,湿地资源极为丰富,由城市内湖湿地、河涌湿地和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交错的复合湿地三种湿地类型所组成海珠湿地所处区域在古时河网密布、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尤其春夏两季暴雨频繁,泛滥成灾,若恰遇海潮顶托,洪水无法及时消退,低洼处尽成泽国种植果树是经过长期摸索,与种植果树是经过长期摸索,与该地域特殊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
该地域特殊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将低洼渍水地就势深挖成塘成沟,堆土成基,基上种植果树,形成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和生产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水文地质水系闸门水流方向涨潮时打开水闸珠江水进入石榴岗河、海珠湖、土华涌,退潮时关闭水闸涨潮时关闭水闸退潮时打开水闸图片来源:网络资料生态资源动物资源在湿地二期范围内,结合水系修复工程及湿地公园建设,2014 年下半年开始了为期3 年的引鸟项目,规划有海鸥湾、林鸟区、灌草区、野鸭区、鹭鸟区和大雁区截至2015 年3 月共建造16 个笼舍,356 m2,野放斑嘴鸭、鸿雁、灰林银鸥、夜鹭、白鹭、苍鹭、池鹭和黑水鸡共8 种 855 只鸟类其中幼体野放的斑嘴鸭和鸿雁已基本适应海珠湿地二期的环境,能见到鸿雁的集群效果,斑嘴鸭活动范围已扩展至整个二期2015 年3 月已能观察到斑嘴鸭繁殖幼体,基本能判断该物种已完全适应当地环境经调查统计,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哺乳动物6种,隶属于3目4科;鸟类70种,分属14目35科;有两栖动物10种,隶属于1目5科;有爬行动物14种,隶属于2目8科图片来源:网络资料生态资源候鸟迁徙路线海珠湿地公园图片来源:网络资料生态资源植物资源该地区中野生植物多为下层草本植物,集中分布于果基岸、果林边缘、河涌水边等。
在保留原有下层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同时,结合湿地修复营造人工湿地,创造有利于水生、湿生植物生长的岛、滩涂、基岸等多样湿地生境,构建如下城市湿地植物群落1)芦苇 粉花美人蕉 纸莎草2)花叶芦竹紫叶狼尾草菖蒲3)红鞘水竹芋水竹芋柳叶香彩雀水金英(水罂粟)4)水葱水烛大花皇冠5)紫叶象草泽泻 粉绿狐尾藻睡莲大薸6)三叶鬼针草蔓马缨丹7)鸢尾+水竹芋+慈姑+花叶芦竹+千屈菜粉绿狐尾藻+轮伞香菇草8)秋茄树 老鼠簕海芋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记录有维管束植物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03科科253属属344种,其中裸子种,其中裸子植物植物2科科2属属2种、蕨类植物种、蕨类植物2科科2属属2种、被子植物种、被子植物99科科249属属340种海珠湿地内的湖泊、天然河道以及主要沟渠中调查到湿地植物海珠湿地内的湖泊、天然河道以及主要沟渠中调查到湿地植物50种,种,隶属于隶属于37科,占广州市湿地植物科,占广州市湿地植物239种的种的20.9%7/15/2022水资源修复 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采用太和水生态以“食藻虫”引导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完成湿地水质净化并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整个生态构建过程不使用化学药剂净化水质,无任何生物的或者化学的二次污染,水质主要营养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和1.5M以上的透明度,大大减少蚊蝇滋生,水下水草的光合作用净化水质的同时增加了水体周边环境的氧气含量和负离子的含量,有益健康,将形成生态、景观、水静、气净的湿地生态环境。
食藻虫驯化食藻虫技术,专门摄食蓝绿藻,是藻类的克星,能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沉水植物经过多方面培育改良:耐污改良、耐弱光改良、耐盐碱改良、耐重金属改良、矮型化多年生改良等等构建稳定的水下生态系统,取代藻类成为被修复水体的主导物种水生动物鱼、虾、螺、贝类等水生动物恢复水体物种多样性,转化吸收水体养分,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清澈透明的水质水体透明度达到1.5m以上: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水底植被覆盖率达60%或以上,四季常绿;终年无藻华发生;水体实现自净能力;效果常年保持生态资源7/15/2022绿心湖修复前后与地表类水水质指标对比柱图水生态实施后,绿心湖水体水质显著提升,由修复前的地表劣V类提升到地表III类,部分指标到地表II类标准7/15/2022入水口与绿心湖区水体透明度折线对比图水体修复后,感官效果提升显著,透明度超过2M,部分区域可直接看到湖底7/15/2022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景观与环境在景观的塑造上,湿地公园打破了国内公共场所“有水必有栏”的怪相,设置了多处不设围护的亲水平台,使人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而在高差坡地处,直接使用空中栈道,将游客带至果园上方,既不影响果园生态,又给予游客全新的视角。
在入口绿心湖处,湖边木道呈环抱之势,将视野聚拢视线前方有绿荫遮挡,形成较小巧的空间格局,使人通过牌坊广场后不显突兀,而向两侧延伸、遮蔽与绿荫后的水道又给予人暗示,引导游客进一步向园内探索调研地块分析选取调研场地海珠区海珠湿地公园公园入口我们将本次调研范围选定在海珠湿地公园一期的入口空间处,即牌坊广场和绿心湖节点选址原因交通方面:北门与主要干道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主入口选择在此最为合理节点选址原因与地标联系方面:近处的牌坊能与远处的广州地标小蛮腰遥相呼应,突出了湿地公园的重要地位节点选址原因利用原有土地:入口广场原本属于果园工业区,并且靠近龙潭果树公园,入口广场选择在此,一是结合利用了龙潭果树公园入口,二是尽可能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节点选址原因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