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doc
14页吴敬梓与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鲁迅:“《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中国小说史略》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县人,他出身的那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在明清之际有过五十年光景的“家门鼎盛”时期(注:见《文木山房集·移家赋》 ) 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 “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方嶟《文木山房集序》 ) ,祖辈也多显达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时,家道开始衰微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吴敬梓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同族人欺侮他两代单传、势单力薄,都想方设法抢夺、侵占他的家产这使他看到了地主阶级贪婪残暴的本性和封建宗法家庭的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沦丧,使他看到了人情世态的炎凉,并由此产生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情绪,于是他故意采取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族人视钱财如命,他就挥金如土;族人虚伪狡诈,他就任性放诞。
他一方面来往于家乡与南京之间,尽情挥霍钱财,另一方面又大量施舍、慷慨助人,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因而吴敬梓祖传的几万两银子的丰厚遗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被他半贱卖、半被骗地花光用完了,被族人看作败家子“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连朋友也说他“文章大好人大怪”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借高老先生之口,指责以吴敬梓自己为人物原型的杜少卿说:“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就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 ,从侧面反映了吴敬梓年轻时的生活吴敬梓的朋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载他“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携文士辈往返,倾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由于吴敬梓几次乡试都没考中,同时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很难在家乡居住下去,于是在他三十三岁时迁居南京当时他家境已很困难,但仍爱好宾客交游, “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金和《儒林外史跋》 ) 在这种“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的生活中,使他有可能从程廷祚、樊圣谟等朋友中,接触到清初进步的哲学思想(注:程廷祚是清代进步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首领之一李塨的传人。
) 吴敬梓早年也热中科举,曾考取秀才,但后来由于科举的不得意,同时他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周旋中,也逐渐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他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厌弃功名富贵,而以“一事差堪喜,侯门未曳裾”(《春兴》 )自慰,并提出“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才”的疑问(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注,见《丁辛老屋集》卷十二) 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从此也不再应科举考试此后,吴敬梓的生计更为艰难,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过活在冬夜无火御寒时,往往邀朋友绕城堞数十里而归,谓之“暖足” 在经历了这段艰苦生活之后,他一方面更加鄙视那形形色色名场中的人物,一方面向往儒家的礼治在他四十岁时,为了倡导捐款修复泰伯祠,他甚至卖掉了最后一点财产——全椒老屋吴敬梓怀着愤世嫉俗的心情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大约完成于五十岁以前(注:程晋芳《怀人诗》 (作于1748-1750 年)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据此可知书大概成于 1750 年前 )吴敬梓晚年爱好治经,著有《诗说》七卷(已佚) 。
五十一岁时,乾隆南巡,别人夹道拜迎,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 ,表示了一种鄙薄的态度五十四岁时,在扬州结束了他穷愁潦倒的一生作品还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现存最早的卧闲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末回乃后人伪作(见金和《儒林外史跋》 )二、二、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 ;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 这段话说明了小说的主题作品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的《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讽刺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使人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病入膏肓,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揭露和批判腐蚀士人的八股文科举制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怎样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堕落的。
书中的周进和范进这两个平庸的儒生,被科举制度折磨死去活来、如痴似狂善良的马二先生深中八股之毒而不自觉,自己二十年科举不利,却虔诚地信奉、宣传科举和八股鲁小姐被父亲鲁编修用八股举业教育得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足见科举制度是怎样麻痹人们的头脑,使人愚昧无知的这个腐朽的制度还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丢尽原本纯朴忠厚的农村青年匡超人,听了马二先生好心的劝告,步入科场,走举业之道,结果被科举污染成为一个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二)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严监生的妻舅王德、王仁,在姐姐病危之时,因得了严监生的银子,马上由反对而变为极力帮助严监生将侍妾赵氏立为正室,假道学的伪善面孔昭然若揭秀才王玉辉劝女殉夫的故事,则对封建礼教这把杀人的软刀子作了艺术的描绘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同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互为表里的,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前者是推行后者的有力工具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批判,使得作品的揭露批判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容三)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一个层次上揭露科举的腐败,又把全书的内容引向更为广泛的方面官吏,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品他们不是贪赃枉法,就是昏馈糊涂。
在吴敬梓笔下,官场中除了少数几个正直的人外,大都是王惠、汤知县那样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作威作福、无所不为的家伙从朝廷到地方,整个官僚机构已腐败不堪科举制度还制造了一批土豪恶霸许多没有升官的秀才、举人、监生贡生和一些退仕乡居的官僚,勾结官府,欺压细民,无恶不作严贡生、张静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名士” ,“高人” ,象娄三公子、娄四公子、杨执中、权勿用等,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他们满身铜臭,庸俗不堪,却假装佯狂遁世,附庸风雅,以求“异路功名” 第十八回的西湖宴集上,这些假名士、假商人出尽了洋相他们的各种丑恶表演构成了一幅丑陋不堪的滑稽图官吏、乡绅、 “名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吸血鬼,上下勾结,左右串通,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人们从这幅百丑图中清楚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丑恶四)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同时,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儒林外史》不仅有揭露、讽刺,而且有寄托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个贵公子,在他身上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性格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他就捧出大量的银子来帮助他,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他轻视功名富贵的科举制度,在辞却征聘以后,“乡试也不应,科举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
他骂那些学里的秀才为奴才,骂那热中功名的臧蓼斋为匪类他反对一夫多妻制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女子沈琼枝,并称赞她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士芥,这就可做的极了 ”他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 ”并不顾他人的讪笑,与妻子携手同游清凉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作品中的沈琼枝,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以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是个新的女性形象此外,如讲究文行出处而轻视举业的文人虞育德、庄绍光和迟衡山等也是作者所肯定的人物,他们企图以祭泰伯祠的迂阔举动,来挽回世道人心,这实际表现了吴敬梓思想中的落后一面作品中置身功名富贵圈外的小商人和手工劳动者也是儒林群丑的明显对照牛老爹、卜老爹和鲍文卿等都是忠厚诚笃的下层人物作者借向鼎的口赞扬戏曲演员鲍文卿说:“而今的人,可谓江河日下这些中进士、做翰林的,和他说到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无当;和他说到通今博古,他便说杂而不精;究竟事君交友的所在,全然看不得,不如我这鲍朋友,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 ”鲍文卿爱惜人才,凭自己本领吃饭,认为“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 ,他拒绝纳贿,鲜明地反衬出那些读书人的丧尽廉耻。
小说结尾,儒林寂寞,市井中出现奇人贫苦的季遐年,字写得最好,却不贪钱、不慕势卖火纸筒的王太以下棋为快事开茶馆的盖宽,无事就在柜台里看书、画画裁缝荆元则敢于把他的“贱行”提到和读书、识字平等的地位在理想的真儒、名士消磨尽了后,面对这些自食其力,不图富贵、不伺候人颜色,自由自在的人物,作者流露出无限倾慕的心情总之,他们都蔑视科举功名,具有真才实学,情性孤傲,不同流俗在这些人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虽然《儒林外史》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但理想却是平庸的作者幻想着有一班“真儒”复兴古礼古乐,来挽回世道人心,拯救危亡的封建社会,反映出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时代局限性三、三、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艺术成就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 、 《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 ,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
一、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促,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 》中所说的,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作者把司空见惯的可笑可鄙之事,加以艺术集中与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性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下,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