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养院制度.docx
27页蒙养院制度 篇一:20XX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 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 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 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 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 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②:改革的不顺利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 中得到集中体现。
2、 《大同书》的构思 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 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 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 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 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 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以保育为主,逐步掌握各种谋生技能 4、《大同书》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①教育的社会化、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所有的教养活动,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 ②、公养公教,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社会承担,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社会服务来偿还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新民学说核心要旨: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在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2、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更全面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建立系统的近代化国家教育制度,提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3、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划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4、列出来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五方面发展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 以下)儿童期(6-13)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 5、设为期两年的“幼稚园”教育 6、对女子入学的关注,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说明女学的重要性。
①,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②、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③、母亲是所谓幼学中的主要教育者 ④、有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岁以下儿童五个方面的发育特点: 1、身体一岁前后,乳牙生,习步行,学语言,有欲望之起,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2、知感觉知识之力极为锐敏 3、情感情皆起于感觉 4、意只有感觉的意志 5、自观力未自知有我,纯然混沌未鉴境界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的建立 按照《清史稿选举志二》的划分,清末的教育改革划分成为两个阶段 1、1862年到1901年是无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没有涉及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 2、1902年到清朝灭亡为止是有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包括: 1、科举学制的正式废止,学部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清末的建立,就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而的建立,也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律形式上的正式确立 1903年,推行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 1、内容:①蒙养家教合一 ②保育教导要旨 ③场屋图书器具 ④管理人事务 2、要点:①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规定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并确定专为保育教导3岁到7岁的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②蒙养院的师资问题蒙养院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原有的乳妇担任 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规定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保育的内容各条目划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以完善的标志是: 1907年3月,《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并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生承担在担任女子小学堂教习和蒙养院保姆的双重职责,从在法理上解决了学龄前教育没有师资的体制弊端 三、 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
2、张之洞对湖北武昌幼稚园的①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指导 ②: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3 建1902年,严修在家中开设严氏女塾,后又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传习所,聘请日本教习,采用日本教材,办学思路与湖北的武昌蒙养园相近 1、初步体现了学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的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制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级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基础 3、使基督教能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会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游戏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墨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 1 、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女学创办于1825年,是英国女传教士格林脱在新加坡开办的 2、亚尔德西女士赴宁波,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3、教会的幼稚园,一般都直接附设于教堂,或附属于女学或幼稚师范,这是教会学前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方式 4、开设的课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英文课、二类是国文、生理卫生之类的文化课、三类是心理、教学法之类的专业课 1、就过程而言,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关系后期发展速度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 2、办学程度较低,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有些具有慈善性质,“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镇的教会女学,幼稚园招收的层次提高,但需要缴纳昂贵的学费,大多数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
幼稚园一游戏为主,并能够参照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指导幼稚园的办学实践 篇二:《学前教育史》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史》课程作业 姓名: 汤佳美 学 号: 7120706120XX 年级: 12春 学习中心: 余杭学习中心 ————————————————————————————— 第一章 绪论 1.学前教育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史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什么?可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 答:学前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的一个分支,空的研究对象是中外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惧及教育思想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是一门理论课,内容涵盖广阔,首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的学习方法,要去看看古今中外的各个教育家的重要的教育论著如:柏拉图、蒙台梭利、杜威、陈鹤琴、张雪门等到等到教育名家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从教育史学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中建构起基本的桥梁,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以及方法。
如:蒙氏教学法,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依然流行,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好的方法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 A.《百家姓》 B.《千字文》C.《幼学琼林》 D.《三字经》 2.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是 A.《童蒙须知》 B.《颜氏家训》C.《小学》 D.《传习录》 3. 幼儿教育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特征这里指的是 A.古印度佛教的幼儿教育 B.古埃及的幼儿教育 C.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D.古巴比伦的幼儿教育 4.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名词解释 1.颜氏家训 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书,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全书分7卷20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2.邸舍 答: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东汉,据〈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和帝之妻邓太后在宫廷开设邸舍,将宫室子女5岁以上者40余人,邓太后近亲子弟30余人集中起来,教学经书,并亲家督试。
对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为他们设置专门的师保,早晚经常去看望,给予爱抚与教导,恩爱有加 3.孺子室 答: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当时西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都设有婴幼儿养育机构——孺子室,是专为周王的太子、王子及各诸侯的儿子们设立的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