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辅导.doc
116页《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巫山分校 余德保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方法指导 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学生应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技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实现远程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实现自主学习一、了解课程的有关教学信息,便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本门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习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二、自学文字教材文字教材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学生应充分自学文字教材,了解教材的体例和主要的内容按教学进度系统地阅读文字教材,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好记录,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师的重点讲授中,比如通过网上讨论来理解教材的重难点三、利用电大教学平台上的多种媒体 本课程教学组织较多地考虑并利用了电大教学平台,许多重要信息都通过网上发布,提供了多种学习媒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充分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利用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寻求帮助,解疑释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是加强自学的重要方面自学视听音像教材——在视听阅览室或家中自主收视录音、录像、电视台教学节目或教学光盘等,获得有效的学习指导; (一)网上资源1.电子教案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网络阅览室上网,自主浏览和下载本课程的电子教案。
2.网上讨论网上教学——通过实时性的网上讨论,使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习中要多思考、多练习、多提问,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和平时练习,来吃透并掌握有关的知识3.答疑、E-mail电子邮件 学生通过答疑,也可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也可以利用E-mail电子邮件等手段向教师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寻求解答和帮助;(二)面授面授——在自学基础上,由教师在课堂上作知识归纳、重点剖析、难点解惑、作业讲评等; 四、小组学习在员的引导帮助下,自愿组成联络方便的自学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形式互相交换信息并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五、作业练习通过练习,消化知识,增强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疑难问题解答先秦文论疑难问题解答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2.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1)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二、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 (2)孔子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另外,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综上所述,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孔子的这些文艺观点正培养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意的传统,应该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
当然,孔子有时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的、教化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又必然扭曲了文学艺术的本体内涵3.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为什么说《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呢?历代经学家中有一种解释,因为《韶》乐是舜乐,舜有圣德,是受禅让而得天下,故“尽善尽美”;《武》乐是周武王乐,武王是以征伐取天下,孔子反对用武,故认为《武》乐“尽善”而不“尽美”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我个人认为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总之,什么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呢?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也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和”之美!4.孔子的“诗可以怨”在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1)从诗学理论方面看:“诗可以怨”被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范畴后,被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家们经常称引和阐述,因而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传统理论命题,其内涵就是诗歌可以用来向统治者进谏,可以批评不良的政治现实,不过这种批评要委婉,不直露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们常常称引、阐述和丰富这一理论命题,例如汉代司马迁在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等作品时,就特别强调他的“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并且提出了其本质是怨愤和直谏的“发愤著书”说汉代《毛诗大序》的“讽谏”说、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序》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品序》说:“离群托诗以怨唐代韩愈则提出了本质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说、白居易则提出了诗歌文章“为时为事而作”的美刺说等等,无不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诗可以怨”的理论传统即使到了现当代,很多文学理论批评家强调诗歌等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干预生活”,也是“诗可以怨”的理论传统的继续和发扬。
(2)从诗歌创作方面看:由于孔子“诗可以怨”被引入诗歌理论批评,成为儒家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用来指导诗歌创作,古代许多进步诗人文学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个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这也就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怨”——即干预社会生活,批评黑暗政治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陆游,及至清代的龚自珍、魏源、黄遵宪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描写社会现实生活,批评不良政治,主张社会改革,这无疑是受孔子“诗可以怨”的影响,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创作,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即使是现代当代诗人的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人的批判黑暗社会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诗可以怨”精神的继承总之,孔子的“诗可以怨”是培养造就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5.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有哪些体现?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政”观,主张“性善论”,在君主和百姓的关系上,其立场偏向百姓一边,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他批评统治者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都可以看出他的民本思想在文艺思想上,孟子主张“与民同乐”,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梁惠王下》)他认为,古乐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而“今之乐由(犹)古之乐”(《梁惠王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与民同乐”,则“今乐”犹如“古乐”,都可以欣赏这种“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基于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是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的 6.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与先秦时期的“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什么不同? 据《左传》等典籍记载,春秋时期,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赋《诗》言志”所谓“赋《诗》言志”的诗,不是指一般的诗歌作品,而是指“诗三百篇”中的诗篇,“赋《诗》言志”就是借“赋”(诵读)“诗三百篇”,即《诗经》中的诗篇以表达赋诗者自己的想法(“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伯享赵孟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子展赋《草虫》,借其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两句表达自己以赵文子为君子的心情。
其他六子亦各有所赋,都是借所赋诗中的某几句表达自己不同的心情,其中不乏歪曲诗意以就自志的现象总之,这种诵诗方法或割裂全诗,断章取义,或曲解诗意,穿凿附会,或对诗句作表面的机械的理解,以附和自己的主观意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有“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话这种“赋《诗》言志”常常对诗的解读造成曲解和误导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与“赋《诗》言志”有根本的不同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则是指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和作品解读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7.分析孟子“养气”说的基本内涵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所谓“知言”即是能够写出(和说出)美而正的言辞所谓“养气”就是要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能够做到“养气”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与他的正气沛然的《正气歌》正是“知言养气”说的最好实践与证明8.谈谈《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派把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其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认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