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音乐的产生历史及早期形态研究.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8681684
  • 上传时间:2017-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电子音乐的产生历史及早期形态研究摘要:事物的边缘地带往往是最活跃的,而科学又往往是在不同学科交叉之处展现出新的未知领域,20 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这种现象变得尤为突出,而电子音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小撮音乐家与科学家在阁楼实验室里的潜心研究到今天方兴未艾的电音浪潮,电子音乐走过了其硕果累累的 60 年引言20 世纪上半叶,几个科学家出身的音乐爱好者最初将科技带入了音乐艺术的殿堂,在最初对电子音乐进行探索的起步阶段,电子音乐家们的创作理念和意图常常会受制于科学技术的有限发展,技术方面的局限性有时会禁锢着音乐家们的自由创作与发挥所以说,从某些方面来讲,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电子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充当了电子音乐的载体,在电子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不断涌现出这些科技里长出的电子音乐奇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也飞速地成长壮大,科技为它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持如今,电子技术不仅深度渗透在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当中,更是在音乐的教育、传播、出版、音乐理论与音乐分析等众多相关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一、电子技术的最初发展与早期电声乐器的诞生从 20 世纪初早期电子乐器的诞生到 20 世纪中叶电子音乐的出现,这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 50 年。

      从这个不断加速的过程来看,音乐艺术在近一百年内的变化多端与科学技术的急速起飞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电子音乐,在其诞生之前的孕育期里,科学的进步为其积蓄了很大一部分的能量19 世纪中叶,贝尔和他的助手们发明了和电报,这个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子信号的装置让人们第一次听到了电子的“滴滴”声,这种声音完全有别于传统声响,它不是任何物体振动所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物理转化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声音人们明白了,电流经过导体时形成的电磁场可以引起物理震动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声音,这一发明也为作曲家们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它使得音乐材料变得无比宽阔,音乐的空间被大大拓展开来几年以后,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通过留声机,人们可以保存并重复自然界的一切音响,以便于对瞬间流逝的声音进行加工润色,在留声机问世之初,仍然是无孔不入的商业利益最新关注到这个新发明,从最早的录音圆筒到后来磁带的诞生,利益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具体音乐的诞生奠定了技术方面的基础以上两个有关声音的发明为电子技术在音乐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直到 20世纪初,各种新的发生模块和处理模块的面世,才使电子乐器得以继续发展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攻破也大大刺激了电声改革乐器的诞生。

      1895 年,美国科学家卡希尔(Thaddeus Cahill)开始尝试使用具有电压变化的电脉冲信号来驱动发声元件,通过这种发生原件可以实现电———声之间的转换,这一设想为电声乐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随着扬声器和电磁话筒的发明,一些早期的电声乐器被发明出来1920 年,前苏联物理学家、音乐家泰勒鸣(Leon Theremin)教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展示了一件全新的乐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件没有触点的乐器,演奏员用双手在两个分别控制音高和音量的感应器之间移动,感应器通过感应人手与其之间距离的变化来改变电子信号的强弱,因而改变音高和音量,这件乐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演奏方式,演奏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换来达到控制乐器的目的,而且乐器所产生的奇特的音响效果也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罗伯特·穆格博士所言,泰勒鸣琴是最具原创性、最新奇和最难演奏的电子乐器,他作为电子乐器的开山鼻祖,被载入了电子音乐史册1928 年,法国音乐家马特诺发明了可以演奏复调的“马特诺”琴,这件乐器以类似钢琴的黑白键盘作为操作界面,大大地提高了操纵的便利性,该乐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于 1945 年基本定型此后,马特诺曾在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马特诺琴,并出版了《电子琴演奏法》和《马特诺琴演奏法》两本教程。

      梅西安、米约、奥涅格等许多作曲家都为马特诺琴写过作品电子乐器开始正式步入音乐的殿堂由于二战的干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科学研究被迫放缓,受制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在此期间并没有新的电子乐器问世而由于电磁话筒和扬声器技术的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将传统乐器与电子放大和拾音技术相结合的乐器,话筒和扬声器开始广泛的运用到演出场合而同样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磁盘录音技术则和电磁话筒一路成为了具体音乐最重要的两种设备在分立元件时代①,乐器对科技的利用已经达到顶峰然而,这一时代的电子乐器,虽然大大突破了传统乐器的演奏范围,但是仍然只供演奏现成的音乐而随之而来的集成电路时代带来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电子技术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演奏领域,开始被应用到音乐的创作中去,而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更让音乐艺术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单纯的电子乐器为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子技术在音乐中的重点开始由演奏向创作方面转移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留声机还是电磁话筒,这些新发明最初并不是为艺术而诞生的,正如电影艺术和摄影艺术一样,最初诞生的只不过是两种新技术,而后人们才发现,这两种技术其实可以作为艺术的载体,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两个载体来向人们传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正如电子音乐一样,它首先是以新技术的诞生为前提的,在电子技术逐渐成熟以后,电子音乐才慢慢发展起来,所以,与其说电子音乐是一种新风格不如说它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更确切一点音乐与社会的发展向来是同步的农业社会,人们歌唱舞蹈,乐器是人自己的身体工业社会,以键钮和琴弓控制的乐器代替了人声后工业社会,电子音乐使音乐与科技联系在一起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哪种音乐形式像“电子音乐”这样如此紧密的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诚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的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电子音乐的诞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电子音乐至今可能仍然只是一种猜想,被禁锢在某个疯子的大脑里二、20 世纪新思潮的兴起对电子音乐诞生的影响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 19 世纪末开始走入低迷,西方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高速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化,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岌岌可危大城市的兴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催生了“享乐主义”的出现和人们道德的沦丧,20 世纪上半叶席卷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很多人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真面目而在外部,帝国主义一直以来的对外侵略与掠夺也使得国际矛盾空前激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掠夺上分脏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上千万的平民在战争中无辜丧生,科技成了战争的帮凶在经历过一系列的大规模战争和剧烈的动荡之后,许多人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科技”与“理性”的价值,而上帝对于战争的坐视不管,也让很多人丧失了对宗教的信仰,尼采说“上帝死了,众神在堕落”,道德的沦丧和世界秩序的混乱让很多人感到迷惘、绝望、焦虑不安,新的艺术观念就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纪之交诞生由于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望,20 世纪初的瑞士和法国兴起了一阵“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达达主义者认为理智和逻辑导致了世界战争的灾难”(H.H.阿纳森语) ,倡导一种虚无的、非理性的、彻底颠覆传统的艺术观念, “阿纳森认为,达达主义有三个共同因素———喧闹、并置和机遇,这三种因素延伸到音乐领域就体现出噪音、拼贴和偶然的后现代主义观念”②,其中“噪音”便是主张打破乐音的束缚,提倡将日常生活中现成的音响直接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去,消除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时期,这种“噪音”就是未来主义者所鼓吹的“噪音音乐”(noise-music),而当技术发展到可以自由剪切复制声音的时候,这些观念便在“具体音乐”中被体现出来,不管是对生活音响的解构、作品中无机的拼贴还是现场演奏时的反人工控制,都忠实的体现了具体音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的生活变得热闹了起来工厂里机械有节奏的撞击声打破了宁静的田园生活音乐的变化总是来源于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到“噪音”这个领域1913 年,意大利画家、 发明家和作曲家鲁索洛( Luigi Russolo,1885—1947)发表了一篇未来主义音乐的宣言《噪音艺术》 他认为进入不宁静的机械时代,音乐应该向噪音敞开大门,他主张在音乐创作中突破乐音的束缚,将无限变化的噪音资源应用到音乐创作当中鲁索洛将噪音分为六大类,甚至还发明了一些噪音乐器,并举行了噪音音乐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在当时让人们无法接受,即便是在今天,诸如为噪音分类等行为仍然是十分荒唐的,然而噪音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却是不可置疑的后来,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鲁索洛本人也逐渐对此失去了信心,他所创作的乐器和乐谱大部分毁于战火,名噪一时的“噪音音乐”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未来主义者对于将乐音体系之外的声音参与到音乐创作之中展开了大胆的设想,并进行了早期的实践 “他们惊人的预测了音乐未来的多打击乐和机械性的特征,甚至预言了具体音乐的诞生”③由于传统作曲技法的开发接近饱和,此后很多作曲家受到鲁索洛的启发,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新音色的开发上,尝试在作品中使用新的音响效果。

      对于新音色的探索最早始于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印象派作曲家在“有序”的美学范畴内对新音色进行开发,通过使用零散、片段化的音乐素材来堆积一个朦胧的形象20 世纪二十年代,当瓦列茨看完鲁索洛的噪音音乐会之后,深受启发,他虽然不主张将粗糙的噪音直接运用到作品当中,但是认同噪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很大的开发余地随后,他提出应该用“声音的组织”来代替“乐音的组织”的观点,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使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和其它发声器,电子音乐技术出现之后,瓦列茨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电子音乐创作中,并创作了《电子音诗》 、 《沙漠》等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瓦列茨之后,更多的作曲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于新音色的探索中去,这种对于新音色的开发是非常多元的有人开始将刚刚诞生的电子乐器运用到作品中去,比如梅西安的《杜朗加利拉交响曲》 (Turangalila-symphonie) 使用马特诺电子琴新颖的音色来烘托作品的奇异色彩;有人从作曲技法上挖掘新的表现力,如“音团”“音块”(tone cluster)效果和微分音音乐(microtone),代表作品有希纳基斯的《概率的作用》 (Pithoprakta)和潘德雷茨基《广岛受难者挽歌》等等。

      还有些作曲家着手开发传统乐器的表现力,在乐器的不常用音区寻找新的色彩,发明新的演奏技法,比如对着铜管号嘴吹气或呜咽、拍打弦乐器的琴箱等等,大家比较熟悉的约翰·凯奇的“加料钢琴”(prepared piano) ,其本意大概是想在钢琴上开发出新的音色来,这种探索精神的本身是应该获得尊重的以上这些对于新音色的苦苦探索在电子技术诞生之后变得手到拈来,很多作曲家很自然的转战到电子音乐的创作中去虽然不能断言“电子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对音色的解放,然而,所谓的“音色音乐”对电子音乐诞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视的三、1948- 1958 年,电 子音乐的第一个十年早在磁带技术没有诞生之前,远离战火的美国便有了星星点点的电子音乐尝试1939 年约翰·凯奇创作了《想象中的风景第一号》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音乐作品,但是由于制作程序的复杂,以及全球范围战争的爆发,这种尝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很快便销声匿迹了1945 年,二战结束,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文化复苏期,经济建设开始恢复,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许多由于战火而中断的的科学研究又得以继续,伴随着新工业革命的爆发电子音乐迎来了属于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以磁带为主要操作界面是这一时段电子音乐的最主要特征,电磁话筒和磁带技术的成熟,大大方便了对声音的采集和拼贴,这些技术的出现使鲁索洛、瓦列茨、希林格等人头脑中早先的古怪想法得以实现,很多现代作曲家欢天喜地的加入到了磁带音乐的创作中去。

      磁带音乐的早期,实际上并存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子音乐———以法国为代表的“具体音乐”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纯电子音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