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政治史.doc
14页一) 、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 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 行领兵制度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如陆逊卒后,其子 陆抗继领旧部众 5000 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 士兵也是世 代相传,以兵为业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 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这个制度本质 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 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世袭领兵 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 际上是将领的农奴二) 、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北魏立子杀母的影响:(四)府兵制的特点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稱為折衝府,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扩大了兵源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骑兵入侵也要求唐朝军队作到兵将合一,能远征、能于边境长期驻防。
故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終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的因果關係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 ,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 ,较多时有 633 府(一作 634 府),军府遍布全国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由于兵役繁重、均田制被破坏以及府兵地位低落等原因,府兵制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由募兵制所取代 五)试述唐代府兵制破坏乃至消亡的社会原因(400字左右)(六)解释一下三五一宗灭佛的含义、影 响、原因含义:“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110 年以后,即公元 955 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灭佛影响: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 ,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北周武帝灭佛影响:北周武帝灭佛影响: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 ,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武宗灭佛影响:唐武宗灭佛影响: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
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修龙宫寺碑》,《金石萃编》卷一○八)的状况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权势者的倡导,采取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后周世宗灭佛影响:后周世宗灭佛影响:相传世宗下诏毁坏佛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极为灵验,因此无人敢去毁损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显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发痈疽而身亡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原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原因在《魏书·释老志》中列有:1.帝虽敬重佛教,但自幼已讽诵老庄。
2.专念成功3.相信道士寇谦之得仙之术4.信谋臣崔浩谄言,以佛教为虚诞 5.发现沙门在寺中专横于酒 6.发现寺中藏有弓、矢、矛、盾兵器和宝物7.发现寺内藏匿贵族妇女8.沙门众多,影响缩小了国家的税源兵源役源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原因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原因:据《广弘明集》中所载 1.寺塔佛像无益治国安民,应当废除 2.彻底改革佛教,寓佛教于国法世俗之中3.改变佛教贪婪腐化之风4.财政开支,佞佛已占三分之一 5.佛教来自外域,不应供奉6.民众为逃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 7.认为僧尼是崇拜偶像,愚惑人民,自由地滥用公费唐武宗李炎灭佛原因唐武宗李炎灭佛原因:据《旧唐书》中分析 1.阶级原因:“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言人,无愈此道” 2.个人原因:唐武宗迷恋“长生”偏术;颇好道术修摄之事 3.经济原因: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4.受道士赵归真煽言:佛教“非中国之教”,属于“异俗”5.道士编造谶言: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登位理国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原因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原因据《旧五代史》中所载 1.周世宗的统治政策:崇儒教为主。
2.铜钱出现短缺3.寺院成了逃避赋税的避身所七)西晋灭亡的原因:(七)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十余年混战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令人叹息之余不禁生问:西晋为何而亡?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自已内乱灭亡了西晋其中,士族背弃是其灭亡的主要因素八)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八)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派宗王出镇荆州【7】刘裕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宋书·临川王刘义庆传》亦载,“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规定必委派诸子及宗室镇荆州宋武帝逝世后,文帝遵而行之,以彭城王刘义康为荆州刺史,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却由王弘 二是分割荆州【1l】(p90~93)永初二年(421),刘裕下令限制州府将吏人数,一般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荆州府待遇虽特殊,置将亦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
这种限制方法虽对荆州力量有所削弱,但作用并不十分大,荆州依然保持着强于他州的优势 三然而,在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形势下,汉沔一线的阃寄功能其实是不能削弱的随着北方拓跋魏的兴起与强大,兵锋南指,南朝逐渐承受着北魏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为了能有效地防御北朝的攻击,必须构筑新的中间地带,这个新中间地带的中心就是襄阳襄阳地处汉水上游,北接南阳盆地,南连江汉平原,距江陵步道只有五百里其东有大洪山、桐柏山,其西有武当山,皆峰峦叠嶂,艰险难行而自襄阳北溯汉水或间道出南阳可趋河洛,南经汉水谷地即抵江陵,顺汉水而下又直达江夏因此,襄阳自古以来一直是荆豫地区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的噤喉,在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实现侨置雍州实土化《宋书·州郡志三》载:“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在诸郡界此次从荆州分割“实土四郡”,让雍州“实土化”,是为了文帝“经略关河”目标的准备步骤其次,扩大雍州的军政职权入宋以后,雍州刺史例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荆州竟陵、随二郡(此二郡后属郢州,再后随郡又自郢州划属司州,但仍属雍州督区),还兼领宁蛮府 其三,加强雍州的经济建设元嘉年间,数任雍州刺史、守、令对此地进行了积极的经营和开发。
元嘉五年,张邵镇雍,“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亩,郡人赖之富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