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历史复习专复习(资产阶级改革).docx
3页中考历史复习专复习:中外重大改革专题综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知识精要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内容:前期、后期5)评价: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戊戌变法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6)评价: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三)日本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四)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三、社会主义改革(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5)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这成为进行两种或多种改革比较的比较项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3)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4)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对改革持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依据:(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4)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其一,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如洋务运动尽管是地主阶级主持的改革,而且是失败的,但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符合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对此应该持肯定态度。
其二,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如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捍卫了美国民主制,因此它值得肯定5)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3、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4、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戊戌变法 5、改革的启示:(1)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2)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中外改革的比较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不同点:结果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日本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东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且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而走上富强的道路.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1)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3、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4、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5、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的改革;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为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