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意境技巧.ppt
25页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 1第一种模式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清净悠闲,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 淡雅闲适淡雅闲适 等等①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语言力求优美 ②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而“感伤感伤”答答题题步步骤骤即: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的画面……(结(结合诗歌具体描绘),合诗歌具体描绘), 营造了一种(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意境)的氛围(意境),, 从而表达了作者(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的情感(心情,心境)。
境)典例典例1 绝句二首(其一)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的奔波流离 之后,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的心境 步骤一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二)(步骤三步骤三)典例典例2山居秋暝山居秋暝 王维王维 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作者通过描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种模式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⑴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瀑布联句瀑布联句 李李 忱忱千岩万壑不辞劳,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⑵用典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 杜甫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登高登高 杜甫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⑶⑶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4)衬托)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利用;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
例如:例如: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 杜甫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的壮阔景象,来衬托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5)虚写和实写)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雨霖铃 柳永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上片除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不舍之情((6)对比)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如高适《《燕歌行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鲜明,揭露深刻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滁洲西涧(韦应物)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写出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黄鹂写出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忧伤的情怀析效果析效果)) 早行(陈与义)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运用反衬的手法,运用反衬的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之暗;“草虫鸣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反衬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景”是指自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的“物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表明自己的“志志”,所以看出此,所以看出此“物物”非非“景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情”专指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如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初歇”(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间”(于谦(于谦《《石灰吟石灰吟》》))“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陆游《《卜算子卜算子•咏梅咏梅》》)诗人写)诗人写“石灰石灰”“梅花梅花”的目的就是言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端居端居①① 李商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注]①①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答: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步骤一)(步骤一) 诗人借助对诗人借助对“青苔青苔”、、“红树红树”以及以及“雨雨”景、景、“月色月色”的描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乡的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步骤二、三)(步骤二、三)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①起,羽翼自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悢②②使心伤 [注注]①①商风:秋风商风:秋风 ②②怆悢(怆悢(liàng):悲伤 1、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菊菊 (唐)郑谷(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本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本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从答:本诗从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来等方面来写菊花的高尚品质,运用了写菊花的高尚品质,运用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表现的表现手法。
手法 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小小 松松 杜荀鹤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借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借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运用了答:运用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手法小松小松”初长时不为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写出了诗人因为年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写出了诗人因为年轻尽管满腹经纶依然轻尽管满腹经纶依然无人赏识无人赏识的命运不公,还表的命运不公,还表达了一种希望有人提携的心迹达了一种希望有人提携的心迹 小结: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小结: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描写的、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事物”往往都只往往都只有一个:借景抒情描写的有一个:借景抒情描写的“事物事物”都都不止一个不止一个2、托物言志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托物言志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无须营造特定的度或多层次的描写;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意境;借景抒情景物都是将这几种景物借景抒情景物都是将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作一次性的描写。
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作一次性的描写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3、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一般是眼前、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形”而“托托物言志物言志”中假托的中假托的“物物”一般具有一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这种种约定俗成的性质,这种“物物”的内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4、托物言志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托物言志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借物抒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借物抒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来表达的“感情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5、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常常要作直接的评述,并通、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常常要作直接的评述,并通过对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肯定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过对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肯定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志; 借景抒情作者一般不对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作任何借景抒情作者一般不对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作任何评述,有时连作者的感慨也都隐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评述,有时连作者的感慨也都隐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