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楼栏意象初探.doc
4页宋词楼栏意象初探 谢仁明 提要: 翻开词史,检索宋词名作,大量的“倚楼凭栏”频频出现本文从心理、生理、物理、自然现象等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环境、心境等问题,从多个侧面揭示了楼栏意象给人带来的艺术感觉 关键词:宋词 “倚楼凭栏” 意象 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受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像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 ① 翻翻宋词,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意象 ――楼栏意象:有凭栏,有倚栏,有凭楼曲栏,有拍栏杆……,独柳永一人就有“池上凭栏无侣”(《甘草子》),“烟波满目凭栏久”(《曲玉管》),“无言谁会凭栏意”(《凤楼梧》),“凭栏悄悄”(《玉蝴蝶》),“渐晓雕栏独倚”(《佳人醉》),“倚栏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洲》) ……,可见宋词作者运用栏杆意象之频繁意象是诗人词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形式,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可以窥见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杜甫诗中的老骥苍鹰,都能显示作品内容及作者的品格。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双璧中的宋词,许多词家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也就毫不奇怪了 一 词人凭楼倚栏意象皆有其适当语境的设置,这儿的语境有自然环境和作者心境之分 先说说自然环境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雾雨雷电,花草树木,皆可入词,在词人笔下异乎寻常,超脱了自然本身如词中描写黄昏时节烟雾迷蒙之时的凭栏情节:李之仪《好事近》“倚栏人醉欲黄昏”,秦少游《满庭芳》中“凭栏久,疏烟淡月”……此境中楼栏意象依靠自然现象衬托了词人的心态,把自然界的悲凉、冷峻或郁闷、低沉和作者内心哀怒、愁苦、烦乱有机结合,凝于栏杆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吴衡明《莲子居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词人描写楼栏意象时借助了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使得情景交融,情溶于景,景托出情,产生出丰厚的意象――楼栏情节宋朝,随着词的表现领域和创造题材不断扩大,词已经不是宫廷教坊的专利,歌馆、酒楼、妓院、庭舍、码头、羁所,都可以是演唱的场所,而这些地方,大都有楼栏,生活的实际表明,凡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最易勾起情绪宋人王闢之记当时人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呼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抒写胸中激情或不平 * ② 同时,登楼凭栏似乎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时尚,正如辛弃疾《摸鱼儿》一词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找“愁”的最佳感觉,楼栏之所,再好不过了 再说说心境楼栏之所,或临水,或悬高,可心旷神怡,而更多的却是易生惆怅和烦恼一些经历坎坷、饱经世事沧桑的词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告诫人们莫上楼、莫凭栏,因为楼上易生愁情,凭栏愁更愁欧阳修在词中发出警告“楼高莫近危栏倚”(《踏莎行》),苏东坡“悔上层楼”(《沁园春》)然而,词人并不因此不去倚楼凭栏,柳永“厌厌无寐,渐晓雕栏独倚”(《佳人醉》),长夜不眠;晏殊“曲栏杆影入绿波……酒醒人散得愁多”(《浣溪纱·又》)酒后倚栏独凭这些个性行为反映了词人心虑神丧,彻夜不能寐,借酒消愁愁却更愁!苦苦徘徊之余,见一栏杆,倚在侧边,希望身心有所依靠无奈楼栏只是楼栏,无生命的建筑物,并不能吸苦纳愁,掩盖不了的词人内心的郁闷和愁思,在楼栏意象中还是很昭彰其中有思念故人的,“独自凭栏……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泪无言”(欧阳修《浪淘沙·又》),写欧阳想念往日和故友在一起游乐的美好情景,而今却“人不见”,心中酸楚“有泪无言”潘阆《酒泉子·其四》中“尽日凭栏楼上望……思人云水寒”也是这样,词人楼上凭栏远望,和故人一起在西湖泛舟钓鱼的美好情景历历在目,但那仅仅是幻觉,只得“思人云水寒”,留下长时间的惆怅哀婉。
有思念佳人美色的,“池上凭栏愁无侣,念粉即言语”(柳永《甘草子》),张先的《醉落魄》中“朱唇浅破桃花萼,倚楼谁在栏杆角亦表达词人思念红粉佳人的苦衷当然也有怀念美好景观的,“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闲凭栏干处”(欧阳修《采桑子》)写了词人倚栏远眺,西湖美景一览无余:“无絮蒙蒙,垂柳尽风” 春夏秋冬,四时运转,利用季节来抒胸臆表情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段,而在凭楼倚栏意象中则以春秋二季居多阳春三月,生机盎然,繁花似锦,但岁月无情,时光流逝,春去也!词人思春思人,惜春而惜年华如水一去不返吴感之《折红梅》中“大家留取,时倚栏杆,闻有花折,劝君须折”,词人眼看春去梅残,桃繁杏盛,倚栏无语,喟叹人生苦短,劝慰人们珍惜美好光阴秋天本应是欣欣向荣、丰收硕果的季节,但这一切在词人眼里并不存在,他们看到的只是梧桐深院,落叶秋风扫,抑或是大雁南飞,离情别意不了这在凭栏意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张惠民在《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一书中说:“有寄托,故隽永而有味,能启人深度之思,悲慨之情怀比如柳永《玉蝴蝶》中有“凭栏悄悄,目送秋光”,以月淡露冷、梧叶飘黄的晚秋景色寄托词人的一番情伤秋是文人的季节,在楼栏意象中得到很彻底的应证。
词人倚楼凭栏时大多孤单茕独,所述往往是一人之境试看:晏几道《御街行》中“栏杆倚尽独慵去”,欧阳修《少年游》这“栏杆十二独凭春”,《蝶恋花》里“独倚栏杆心绪乱”为何独倚?愁使之然也!词人忧愁之时,却又无处倾吐,只得一人独处,而栏杆之所是最适合宣泄惆怅和烦恼的地方(前面已交待) 二 北宋后期,虽战事不断,但还不曾祸及文人,广大词人仍生活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因而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因而虽倚楼凭栏,此意象仍只为个人抒情发愤之用,颓废伤感亦是为了个人情怨但到了南宋则迥异从南宋前期始,一些词人虽登楼凭栏,却一改词的哀怨氛围,抒发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这类词作的代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作品抒写了岳武穆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雪耻复仇、重整河山的豪情该词情辞慷慨,悲壮激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得来,无疑与作者凭栏有极大的关系这类词,作者本身就是身体力行、积极抵御外侮的爱国将领,如上述的岳飞,以及李纲、胡世将、张孝祥、辛弃疾等人,他们活动在外族侵扰、国家面临危亡的动乱时期,却又不被知遇,只好在词中抒发一腔爱国热情。
如李纲的《六玄念》:“高楼谁设?倚楼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全词吊古伤今,宣泄了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张孝祥的《水调歌头》写他“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进而在岳阳楼上倚楼凝思,联想到屈原,勾起自己的敬仰之情胡世将《酹江月》倚词的结尾处“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江月!”是一种何等悲切的激情!卢祖皋《贺新郎》写道:“猛拍栏杆呼鸥鹭,道他年,我亦垂纶手飞我过,共尊酒吴渊《念奴娇》的激愤也溢于言表:“栏杆捶碎,酒狂忠愤俱发!”还有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过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抒发他积极主张抗金的豪情壮志不被理解,在国势风雨飘摇之际的悲愤心情胡、卢、吴、辛等人登楼倚栏,进而“拍”、“捶”栏杆,更是表达了一种激烈悲壮的愤懑激情 由于受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女性大都多愁善感,哀怨重重楼栏之所成了她们宣泄情感的好地方,因为那里有表达她们情绪的最佳氛围从大量的宋词来看,作品中的女性最爱倚楼凭栏:“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秦观《江城子》),“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周邦彦《过秦楼》),“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史达祖《双双燕》)……,都出现过倚楼凭栏的闺中痴性女子! 三 前面提到,柳永的凭栏词众多,且擅长描写薄暮登高凭楼倚栏所见情景来抒情,如: “……江边日晚,烟波满月凭栏久”――《曲玉箫》 “草色烟光残照星,无言谁会凭栏意”――《凤栖梧》 “凭栏悄悄,……立尽斜阳”――《玉蝴蝶》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倚栏杆处”――《八声甘州》 从词面看来,所写景物都是凭楼倚栏晚眺所见,难道真的是登高晚眺才写的么?柳永的登高远眺的兴致必在傍晚么?老是薄暮而登高,岂非疯子?可见,这些词中的凭栏观望都是拟造出来的,词人之所以拟造晚景凭栏,不过是为了给词的意境染上悲楚的色调而已。
人们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美好鲜丽的景物使人产生快乐愉悦的情旨;灰暗凄清的景物使人产生悲愁郁愤的情旨当一个满怀愁绪的抒情主人公正处在应该产生欢愉感的美好景物中时,他一般不“借美景”而抒发,而是必须拟造出适合抒发愁绪的惨淡之景词人造景,也就是运用文学风格上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创作,“词言情”、“词主情”,而又不是平白无故地空洞的抒情,只得借景抒情,景在何处?词人心中!这也许是造景的原因之一吧但,造景,拟造栏杆意象,不是词人随便瞎猜瞎想出来的,且问:词人为何不倚别物,独倚栏杆?就因为楼栏本身的构造有其特殊性:倚之,既能远观又可近视,十分贴近生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大凡词人所造之景,必合乎自然” 翻检宋词,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最爱登楼凭栏并以之作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大都是婉约派词家由于生活经历、情趣性格所致,他们喜去楼栏之所,也是极为自然的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羁旅、闺怨、恋情、哀伤的最佳感觉,因为“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感觉找到了,于是写楼栏之景,写倚楼凭栏之人写凭栏者的心情,太自然不过了 明人张綖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词气象恢弘。
……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 * ③ 婉约派词人“欲其词调蕴藉”,不得不注重对食物的观察,加强身心感受,才能使作品委婉动人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喜欢登楼凭栏,喜欢写楼栏之所,尤其喜欢写登楼凭栏者的心理感受,如:“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唯有栏杆,伴人一霎”(姜夔《点将唇》、《庆宫春》),“倚楼极目,时见点鸦”、“人尽夜久凭栏”(秦观《望海潮》、《过秦楼》),“闷损栏杆愁不倚”、“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玉楼春》、《点将唇》)等等凭楼倚栏能准确地表达词人的感受,对婉约词家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便进入宋人词作,俯拾皆是,成为一大奇观,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很大影响,在元明清词曲中大量出现,比如元代蒙古词人萨都剌的作品《徐州怀古》中:“人生百年寄耳,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综上所述,宋词中的环境、词的题材、词人的心态及创作方法,的确与楼栏有极大的关系规律是有限的,现象是无穷的,由于词人居家、登高、送别、出游中接触的实体不同,词人所倚或词中人物所倚的还有如下一些:倚门的,“倚门口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将唇》);倚亭的,“倚危亭,恨如芳草”(秦观《八六子》);倚庭柱;倚船舷……。
不过,这些比之楼栏则使用频率不高本文仅对宋词中的楼栏意象作了初步探索,得出结论:楼栏是宋词作者善用的客观外物,“倚楼凭栏”意象是宋词中的 常见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