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皇帝传略之道光帝旻宁.doc
13页清 代 皇 帝 传 略 之 道 光 帝 旻 宁潘振平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 1782 年 9 月 16 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1850 年 2 月 25 日在位 30 年,终年 69 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一帆风顺的继统者 旻宁原名绵宁,爱新觉罗家族传至他这一代,是为“绵” 字辈乾隆帝在世时曾经说过: “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廻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旻”故绵宁继统之事成为定局,即遵照乾隆帝当年的谕旨改名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文中一概作“旻宁”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姓名的避讳问题,曾引起不少风波让皇帝以比较冷僻的字取名,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和尔经额之女,嘉庆帝颙琰为皇子时,乾隆三十九年册为嫡福晋,嘉庆元年立为皇后,翌年去世,死后称孝淑皇后在清代所有的皇帝中,嫡出的只有旻宁一人他曾经有过一个长兄,但出生仅三个月就病死,连名字都来不及起,所以旻宁实际上又可以算是长子清朝不立储君,康熙帝曾一度学习汉人立嫡长子为皇太子,不久即废雍正帝创设秘密立储之法,也不是立嫡立长但嫡长子在继承皇位上,当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旻宁六岁开始读书,授读的是翰林院编修秦承业和检讨万承风。
成年以后,旻宁又与礼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院侍讲学士徐廷页“朝夕讲论 ”汪氏为嘉、道年间名臣,史传称其 “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多闻渊博” 旻宁对其十分敬重,称其讲学“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旻宁所受的传统教育是十分严格而系统的,而且似乎也颇以此自诩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在文华殿的经筵上常常是侃侃而论儒家的经典 生活在乾隆朝的繁华气氛中,旻宁是无忧无虑的乾隆五十六年,他有了一个对一生十分关键的机遇这一年秋,他初次随扈行围威逊格尔,引弓获鹿乾隆帝大喜,赋诗有“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之句诗中所云“所喜鼋先早二龄”,是说他本人 12 岁初次随扈行围得熊,而旻宁这次初猎获鹿,年仅10 岁尽管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被射中的熊和鹿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但从这个自称为十全老人的君主的诗中,确实可以体会到他为江山后继有人的预兆而喜悦万分 嘉庆帝即位时,旻宁已 14 岁第二年,他的父亲即为他指定了一门亲事,娶的是户部尚书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长大成人的旻宁,“颀身隆准,玉理珠衡 ”,仪表高贵,举止得体他既有祖父的真心宠爱,又有父亲的着意栽培,由他来承继爱新觉罗氏的帝统,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
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旻宁正式被立为皇储由是寿皇展拜,则命随行;裕陵敷土,则命恭代;隐然以神器攸归,面稽列圣,寅承对越,胥寓深心 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闹得翻天覆地,种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化,但旻宁的生活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他在嘉庆帝赐名的园居“养正书屋 ”一住就是 20 多年作为皇储,他既要表现出对朝政国事的判断力,又不能有过份热心的言行,也不能随意结交官员;他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更谈不上付诸实施了旻宁成为皇储之时,正值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所以嘉庆帝屡屡嘱其“屏窥测,杜猜疑” ,“见于毓庆官题咏者,不啻再三”旻宁这一段日子是如何渡过的 ?史籍中称其“日与诗书相砥砺”,最后写成了《养正书屋诗文》40 卷他亲笔书写了“至敬、存诚、勤学、改过”4 个条幅,挂在屋中,即位后又移至自己的寝殿之所以要写这些条幅,一半是出于修身养性,另一半可以说是向皇父表露心迹 这种长期的韬晦生活对旻宁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道光二年五月,仓场侍郎莫晋因盘查仓场事与户部等意见不合,回奏又“负气辩论 ”,顶撞冒犯旻宁在其奏折上写了一些措词严厉的批语,而后又写道:“尔大臣等阅此,必谓朕勃然矣朕自幼承受鞠育之恩,择师诲导,涵养有年。
虽不敢自信恢宏,亦不知粗厉偏狭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此朕自励之常规也 旻宁后来成为清朝帝王中一位典型的守成之主,一举一动,莫不恪守祖制,循规蹈矩,与他在潜邸中的常年磨炼当不无关系 嘉庆十八年九月,旻宁随其父巡狩木兰,因连天阴雨绵绵,故先期回到京师他这一回来,正赶上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变嘉道年间,北方地区的白莲教诸门派活动频繁,统治者虽然采取了残酷的剿灭手段,但始终未能平息,甚至京畿重地的百姓也纷纷传习这一年,久居京郊的天理教坎卦教主林清策动了一次起事,准备在内廷信教太监的接应下,攻入皇宫,一举推翻清帝的统治九月十四日,林清教徒 200 余人潜入京城,翌日在太监的引导下,分为两路,由西华门、东华门攻入紫禁城时曼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讯即命侍者携鸟枪入,并下令看好四门,敦促官兵入内剿捕攻入西华门的一支义军,已杀到隆宗门,并足俞墙进入皇城旻宁立于养心殿阶下,以鸟枪击中两名已经爬上房顶的教众此时清廷上下乱作一团,但义军准备不足,组织很差,起事终于失败这一事变,使得旻宁在内廷上下人等心目中威望大增或赞其沉着冷静,或誉其勇武果敢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即封旻宁为智亲王,增俸银 12000 两,连他所使用的那枝枪也命名“威烈”。
事后,旻宁上奏着实自谦了一番,声称自己当时 “事不由己”,“ 事后愈思愈恐”,所以一切奖励均不敢当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旻宁又一次跟随其父到热河避暑山庄,同行的还有比他小 20 多岁的异母弟弟绵忻不料嘉庆帝突然发病,病势迅疾,治疗不及,于二十五日病死在烟波致爽殿嘉庆帝生前也效法雍正用秘密立储法根据《清宣宗实录》的记载,嘉庆帝在病重时,已召集御前大臣赛冲阿、索将纳木多布齐,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朱谕一纸嘉庆帝于戊刻去世后,旻宁“恭视小殓毕,扈从诸臣遵奉殊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 越四日,皇太后的懿旨亦送到了热河,内称唯恐大行皇帝死前不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 ,所以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云云旻宁自己后来在大学士明亮等的奏折批语中称自己登基为“大行皇帝遗旨,顾命大臣推戴,万不得已”,表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述记载中有一可疑之处如果嘉庆帝在临终前已向顾命大臣展示了着旻宁继位的殊谕,那么在送往京城的报告中一定要提及此事才合乎情理,为何皇太后的懿旨中要担心嘉庆帝不及明谕,而站出来重申遗命呢? 《 清史稿· 禧恩传》中的有关说法,似可说明这一点:嘉庆帝病死热河,“ 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勃,当继位。
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渝,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这段记载虽然不无夸张禧恩所起作用的嫌疑,但关于嘉庆帝死后才将传位朱谕启封的说法似更可信一些旻宁的继位应当说是平稳而顺利的,至于程序上有些什么小毛病,无关宏旨即使托、戴等人确实有过“犹豫”,看起来也只是对手续的考虑,而不是反对旻宁继位,最多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在对皇父的去世表示了_再沉痛哀悼和对自己继位表示了一下自谦后,旻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八月十二日,嘉庆帝的灵柩从避暑山庄启运回京,在紫禁城的乾清官停放旻宁跟随梓官而行,并已开始处理政务八月二十七日,旻宁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天下,改明年为道光元年,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 这时,他已是 43 岁的盛年他亲身经历了乾隆朝的升平盛世和嘉庆朝的战乱动荡,对他说来,守住祖宗传下来的这份“家业”比什么都重要他告诫自己必须做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 提倡“实政” 与恪守祖制 封建社会大多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踌躇满志地登极之日,往往是前朝旧臣提心吊胆之时道光帝上台之后,首先就是对军机处的人事作了调整 登基后的第十天,他抓住枢臣的一次过失进行人事更迭事情是由拟定嘉庆帝的遗诏引起的。
在热河由随同行在的军机大臣所拟的遗诏中,有乾隆帝生于避暑山庄之语此说与《实录》及御制诗文集所载乾隆帝生于雍和官大有出入,却与民间流传的雍正帝丑闻合拍事发之后,道光帝大发雷霆,下令军机大臣明白回奏起草遗诏的军机大臣声言是根据《嘉庆帝御制诗文初集》第十四、第六卷的诗注写的诗注称乾隆帝于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道光帝当然不会对这种解释满意他说,这句话语意 “系泛言山庄为都福之庭,并无诞降山庄之句”,当日拟注者系误会诗意;乾隆实录秘藏深宫,说未读尚属可谅,但乾隆的御制诗文集久颁天下,不可诿为未读话说到这个地步,廷臣自然不会再有分辩的机会于是,原来的军机大臣一律交部严议,托津、戴均元两人以“年老” 为由开缺,被派去修大行皇帝的实录,卢荫溥和文孚两人虽然留任,亦受到“降五级,六年无过方可开缺 ”的处分 新入值军机的是大学士曹振镛、吏部尚书英和和礼部尚书黄钺三人,其中曹振镛因“小心谨慎,一守文法”而“最被倚任”曹氏安徽歙县人,乾隆年间任职翰林院,嘉庆年间屡屡升迁,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上述“遗诏事件” ,就是翰林院编修刘凤诰发现后告诉曹,由曹在召对时转奏道光帝的曹氏历官三朝,在三个很难侍候的皇帝手下当差,居然没有犯下什么过失,在道光朝充军机首辅十余年,倍受信任,屡有褒奖,被称为“股肱心膂之臣”,实在可以说是一个老滑头。
皇帝心腹近臣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皇帝的想法和旨趣曹氏抱定“多磕头,少说话”的做官要诀,处处小心老成,事事不逾旧制,这与以 “守成”为指归的道光帝是极为相契的 不过道光帝即位之初,也颇有一番振刷朝纲的宏愿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他下令各省督抚藩司将所属陋规逐一清查,“应存者存,应革者革,秉公详议 ”越五日又谕: “此次议存之款,因其相沿已久,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无地不然与其私以取之,何如明以与之,且示以限制,使此后不敢加增’据道光帝后来自己说,这个主张是他自热河返京召见英和时,由英和提出的彼时朕在谅阴之中,甫奉皇考仁宗睿皇帝梓官回京,心绪瞀乱,又值初亲政事,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英和人本明白,性复敢言,听其言似为近理因降旨令各省督抚体察情形,详议具奏 陋规是清朝官场的一大弊端清代官员俸禄过低,又无必要的行政经费支出,故“办公” 之类费用莫不取给于陋规陋规名目繁多,各地征收地丁赋税中提取的“火耗” 、“银耗”为其大宗,余下的就是各种行贿受贿的代名词如地方官员向中央官员的馈赠,夏有“冰敬” ,冬有“炭敬”;京城官员出差路过地方,索取“ 程仪”;地方官署办差,有津贴、月费等开支;水师巡洋,商贾渔民要孝敬“ 水礼”,等等。
雍正年间曾对陋规有过一番整顿,“耗羡归公”,划为养廉,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陋规之妙,就在于它表面上是不合法的,但实际上成为官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表面上是违反道德准则的,但实际上是官场中人的一种非正式收入,谁也离不开它清代官场贪污受贿,上下其手,风气腐败,黑幕重重要整顿吏治,首先必须整顿陋规,但整顿必须和整个官僚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方能收到成效这样的改革一旦付诸实施,必然引起大小官僚的极大震动,以道光帝的胆量和见识,他是万万下不了这种决心的 新皇帝要整顿的虽然只是地方钱粮征收中的一些陋规,还不包括其它,但谕令一下,立即引起官场一片混乱,遭到齐声反对在吏部侍郎汤金钊、山西学政陈官俊、礼部尚书汪廷珍等人反对的奏折上递后,道光帝开始明白自己太冒失了以朕意本以爱民,不能不兼恤吏,务当计及万全,不可从兹流弊” ,“心已悟此举之非矣”接着,直隶总督方受畴、四川总督蒋攸铦等入对时,“ 更力陈其不可”,两江总督孙玉庭的奏折给了这个改革方案致命的一击反对者的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第一,陋规本干例禁,现在虽然不能不用,但亦不能让其合法化,垂为令甲;第二,清查陋规事涉琐屑,尤失政体;以后能获得什么好处尚不清楚,而目前的纷扰混乱已经严重;第三,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吏治贵在得人,关键在于督抚举措公明,不是立法所能限制的。
在官场的一片反对声中,道光帝只好屈从十二月十三日,他明发上谕,说自己“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于国体”,“ 著即明白宣示各督抚,停止查办” 对反对此议甚力的臣属,他温言褒奖,呼为“诤臣”,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