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650960
  • 上传时间:2017-07-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5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谭其骧一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 1955 年 5 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演词 1[⑧]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并且越到后来闹得越严重同是这条黄河,为什么前后情况大不相同?我把原因归之于整个流域内森林、草原的逐渐被破坏,沟渠、支津、湖泊的逐渐被淤废直到今天,我还认为这种看法基本上不错可是尽管不错,却解决不了黄河史上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内,黄河的灾害并不是一贯直线发展,而是中间有过一个大曲折的;森林与草原既然在逐渐被破坏,沟渠、支津与湖泊既然逐渐在被淤废,那末黄河的灾害按理应该是一贯直线发展的,何以会中间出现大曲折呢?在那篇讲词里,我只是含糊笼统地说河患前期少而后期多,所以乍听起来,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可是只要我们把前后二期黄河的决溢改道稍稍具体排比一下,马上就可以发现:前期的灾害诚然比后期少,但在前期本身范围内,显然并不是越到后来闹得越凶那末又是为了什么呢?说老实话,当时我并不能解答这一问题现在让我们先把唐以前即前期黄河决溢改道的具体情况叙述一下在这一期中,又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从有历史记载即殷商时代起,到秦以前在这一千几百年的长时期内,关于黄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商代屡次迁都,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决溢有关;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充分论据西周时代,也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春秋时代有一次改道,就是周定王五年那一次 2[⑨],通常称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战国时代溢了一次 3[⑩]决了三次 4[11]; 而三次决口都不是黄河自动决,都是在战争中为了对付敌人用人工开挖的这时期河患记载之所以如此之少,一方面应该是由于上古记载缺略,一方面也是由于那时地广人稀,人民的耕地居处一般都选择高地,虽有决溢不成灾害之故.再有一方面也不容否认,那就是其时森林、草原、支津、湖泊还很多,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也确乎不会轻易决口改道,除非是遇到特大洪水 第二期,西汉时期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起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 11 年)止一百八十年中,黄河决溢了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并且决后往往听其漫流,历久不塞。

      要是决后即塞,从当时情况看来,决溢次数势必更多决溢所造成的灾害很大,泛滥所及往往达好几个郡,好几十个县,坏官亭民居以数万计,浸灌良田至十余万顷当时下游濒河十郡,每郡治堤救水吏卒多至数干人,岁费至数千万 5[12]可见西汉一代的河患是很严重的因而也就引起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司马迁就写了《河渠书》,班固就写了《沟洫志》这两篇书的内容虽不是完全讲黄河,但主要是讲黄河;从篇后的“太史公曰”和“赞”看来,作者载笔的动机也显然是有感于河患的严重若是单把第一和第二两期比较起来看,虽然中间的变化太大,未免觉得有点突然,毕竟还是合乎原来所假定的河患日趋严重的规律的,还不容易看出问题.问题显示在:到了第三期,河患却又大大地减轻了第三期,东汉以后黄河自王莽始建国三年决后不塞,隔了将近六十年之久,到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 69 年)夏天,才发动了数十万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师王景的主持之下,大致按着始建国以来的决河经流,从荥阳(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到千乘(故城在今山东旧高苑县北)海口千有余里,大规模地予以修治到第二年夏天,全部工程告竣(西汉以前黄河在今河北境内入海,此后即改由山东人海)6[13]从此以后,黄河出现了一个与西汉时期迥不相同的局面,即长期安流的局面。

      从这一年起一直到隋代,五百几十年中,见于记载的河溢只有四次 7[14]:东汉一次 8[15],曹魏二次 9[16],西晋一次 10[17];河水冲毁城垣一次,晋末 11[18]到了唐代比较多起来了,将近三百年中,河水冲毁城池一次,决溢十六次,改道一次”12[19]论次数不比西汉少,但从决溢的情况看来,其严重程度显然远不及西汉就是景福二年(893 年)那次改道,也只是在海口地段首尾不过数十里的小改道而已总之,在这第三期八百多年中,前五百多年黄河安稳得很,后三百年不很安稳,但比第二期要安稳得多在河患很严重的第二期之后,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基本上安流无事的第三期,这一重大变化应如何解释?历史记载有所脱略吗?东汉以后不比先秦,流传至今的文献极为丰富,有些小范围内的决溢可能没有被记录下来,较大规模的决徙不可能不见于记载从《后汉书》到两《唐书》所有各种正史都没有河渠或沟洫志,这当然是由于自东汉至唐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之故;否则《史记》、《汉书》既然已开创了这一体制,后代正史皆以其为圭臬,决不至于阙而不载再者,成书于东汉三国时的《水经》和北魏的《水经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黄河经流,几乎可以说完全相同,并无差别,更可以证实在这一时期内的黄河确乎是长期安流的。

      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既然是事实,所有讲黄河史的人,谁也没有否认过,那末,我们要讲通黄河史,当然就有必要把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找出来我个人过去一直没有找出来,因此在 1955 年那次讲演里只得避而不谈前代学者和当代的历史学家与水利学家谈到这一问题的倒很不少,可是他们的解答看来很难令人信服诸家的具体说法虽不完全相同,着眼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着眼于王景的治导之法,都认为东汉以后黄河之所以“千年无患”13[20],应归功于王景的工程技术措施“深合乎治导之原理”清人如魏源 14[21]、刘鹗 15[22],近人如李仪祉 16[23],以及今人如岑仲勉 17[24],都是如此看法《后汉书·王景传》里所载关于王景治河之法,只有“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三十三个字诸家为这三十三个字所作的解释,估计至少在万言以上直到最近,1957 年出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的《人民黄河》,也还是如此看法只是加上了这么一句:“当然”,黄河在王景后数百年间“决溢次数少的原因可能还另有一些”只说“可能”,并未肯定到底另有一些什么原因,也未交代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于历史真实情况的。

      即令王景的治导之法确乎比历史上所有其他治河工作者都远为高明(其实未必),他的工程成果顶多也只能收效于一时要说是一次“合乎治导之理”的工程竟能使黄河长期安流,“功垂千载”,这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首先,这次工程的施工范围只限于“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即只限于下游;工程措施只限于上引三十三个字,这三十三个字用现代语概括起来,无非是整治河床,修固堤防,兴建水门稍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黄河的水灾虽然集中于下游,要彻底解除下游的灾害,却非在整个流域范围内采取全面措施不可,并且重点应在中上游而不在下游;单靠下游的修防工程,只能治标,谈不上治本王景的工程正是一种治标工作,怎么可能收长治久安之效呢?其次,就是下游的防治工程,也必须经常不断地予以养护、培补、加固,并随时适应河床水文的变化予以改筑调整,才有可能维持久长试问,在封建统治时代,有这个可能吗?何况,王景以后的东汉中后叶,不正是封建政权最腐朽无能的时代吗?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不正是长期的割据混乱时代吗?在这样的时代里,难道有可能始终维持着一套严密而有效的河防制度吗?工程技术因素说讲不通,那末,能不能用社会政治的因素来解释呢?我们不否认社会政治因素有时会对黄河的安危发生巨大的作用。

      最明显的例子是:解放以前经常决口,甚至一年决几次,解放以后,就没有决过过去还有许多人把五代、北宋的河患归罪于五代的兵祸,把金、元、明的决徙频仍推咎于宋金、金元间的战争,听起来似乎也还能言之成理可是,我们能拿西汉来比之于解放以前,拿东汉来比之于解放以后吗?即使勉强可以说唐代的政治社会情况比西汉强,总不能说东汉、魏、晋、南北朝比西汉、唐强吧?魏晋南北朝跟五代、宋金之际同样是乱世,为什么黄河的情况又截然不同呢?可见社会政治因素说同样讲不通前人并没有解决得了这个问题,而这是一个黄河流域史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整个儿中国史而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根本因素讲起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降水量集中在夏秋之季特别是夏季,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是黄河善淤善决的两个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的水文实测资料又证明:决溢改道虽然主要发生在下游,其洪水泥沙则主要来自中游因此,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中游,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中游去,看看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条件是否有所不同,特别是东汉以后数百年间,比之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是否有所不同?黄河中游上起内蒙古河口镇大黑河口,下迄河南秦厂沁河口。

      就河道而言,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河口至山西禹门口;第二段,自禹门口至河南陕县;第三段,自陕县至秦厂就流域而言,相应可分为三区:第一区,包括内蒙古河套东北角的大黑河、沧头河流域,和晋西北、陕北东北部、伊盟东南部的山陕峡谷流域;第二区,包括山西的汾水、涑水流域,陕甘二省的渭水、泾水、北洛水流域,和河南弘农河流域一角;第三区,包括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东南沁丹河流域根据黄河沿岸各水文站近几十年来的实测记录,这中游三区跟下游水灾之间的关大致是这样的:一、洪水 下游发生洪水时的流量来自上游的向不超过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中游中游三区夏秋之际经常有暴雨,由于地面蓄水能力差,雨后立即在河床中出现洪峰三区的暴雨都经常能使本段黄河河床里产生一万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如两区或三区暴雨后所形成的洪峰在黄河里碰在一起,那就会使下游河床容纳不了,发生危险而这种洪峰相遇的机会是很多的,尤以产生于第一第二两区的洪峰相遇的机会为最多二、泥沙 情况与洪水有同有不同同的是中下游河床中来自上游的泥沙很少在流经陕县的巨量泥沙中,来自河口镇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十一在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包头市,每立方米河水中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只有六公斤。

      不同的是中游三段河流的输沙量极不平衡第一段由于该区地面侵蚀剧烈,干支流的河床比降又很大,泥沙有冲刷无停淤,故输沙量多至占陕县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九,河水的含沙量则自包头的六公斤到禹门口骤增至二十八公斤第二段由于泾、渭、北洛的含沙量虽很高,但各河下游都流经平原地区,禹门口至陕县的黄河河谷也相当宽阔,有所停淤,故流域面积虽远较第一段为大,而输沙量反而较少,占陕县总量的百分之四十,河水含沙量到陕县增为三十四公斤陕县是全河沙量最多的地点此下的第三段,伊洛、沁丹各河的含沙量本来就比第一第二段各支流少,并且各河下游有淤积,黄河自孟津以下也有淤积,故输沙总量即不再增加 如上所述,可见中游三区中,第三区对下游的关系比较不重要;它只是有时会增加下游一部分洪水,而并不增加泥沙对下游水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一第二两区;因为淤塞下游河道的泥沙,十之九来自这两区,形成下游暴涨的洪水也多半来自这两区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两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在于在整个历史时期内,这两区的水土流失是直线发展,一贯日渐严重化的呢,还是并不如此?一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与否,决定于该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植被黄河中游除少数山区外,极大部分面积都在黄土覆盖之下。

      黄土疏松,只有在良好植被保护之下,才能吸蓄较多的降水量,阻止地面经流的冲刷植被若一经破坏,一雨之后,土随水去,水土流失就很严重加以本区的黄土覆盖极为深厚,面蚀很容易发展成为沟蚀,原来平坦的高原,很快就会被切割成崎岖破碎的丘陵,水土流失也就愈益严重所以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严重与否,又主要决定于植被的良好与否历史时期一地区的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定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