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铜器之盥水器乐器量器.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93387654
  • 上传时间:2024-09-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5M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铜盥水器盘匜鉴 盘    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形制特点:多圆形,浅腹商代的盘多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 虢季子白盘(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高高39.5cm,口长,口长137.2cm,口宽,口宽86.5cm,重,重215.5kg,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散氏盘(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馆) 曾候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曾候乙尊盘(春秋战国时期)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制特点: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战国的匜一般都没有足。

      鉴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像盆,更像缸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盂盂,饮器也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青铜盆青铜盆 浴缶是古代浴缶是古代用来盛装液用来盛装液体的器具体的器具最早可追溯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浴缶时期浴缶种类繁多,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形态各异,是古代青铜是古代青铜制作工艺的制作工艺的代表 青铜乐器铙钟鼓钲铃錞于铎 铙(náo) 商代打击乐器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插木把使用时执把,使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一组 钟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变成的,目前所见最早的属于西周中期钟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 钟的种类甬钟:钟顶有筒形的甬(钟柄);特钟:单独悬挂的大钟;镈:钟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钟,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钮钟:钟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圈形的钮者,始见于西周,盛行于战国; 编钟 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钟。

      西周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编钟常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立拴称为“虡虡” (jù)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甬钟甬钟,西周时期的青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铜乐器,属打击乐器属打击乐器类类,合瓦形结构合瓦形结构,最最上面的平面上面的平面"舞部舞部"之上立有之上立有"甬柱甬柱"钮钟:舞部上立有悬钮钮钟:舞部上立有悬钮 镈是一种形制接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截面为椭圆形镈师——《《周礼周礼》》郑玄注郑玄注:“镈镈,如钟而大如钟而大 句鑃句鑃(音音gou  diao)是古时吴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一般些相似,一般一套由若干件一套由若干件组成。

      组成 鼓   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近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 钲(zhēng)    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作战时,击鼓则进军,敲钲则退兵成语“鸣金收兵”,这里的“金”就是指钲《说文》金部:“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铙小钲也” 实物中“钲”与“铙”为两种器物,铙体短宽,钲体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手执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徐、楚、吴等南方诸国 虎纹钲西周 高42cm 铃 古代乐器形状像钟而小得多,平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 青铜花瓣铃 鹰铃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宽8.8厘米 兽面纹铃铸于商代晚期原件高7.3厘米 铜铃(夏)  (长90宽70高75)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錞于(chchún n ) 古代军中乐器,也称为錞文献记载中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梢大,顶上有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的錞于应为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 铎(duó) 古代乐器《说文解字》“铎,大铃也”有柄有舌,振舌发声 《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铜制的铎可能是一种军乐器。

      出土乐器有自名为铎的,例如春秋时代的外卒铎考古发现的铎,多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 外卒铎  通高11cm,宽9cm,重0.46kg  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隧两面分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铸造文字 “外卒铎”一面为刻画文字:“锺尹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  釜,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铜升 量圆筒形,素而无纹,平底有鋬,外壁一方框内有篆体铭文6行约59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