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始名士的兴衰_901023.doc
10页正始名士的兴衰王晓毅 一、从“浮华交会”到“正始名士”正始名士的形成时间早于冠在她们头上的年号早在魏明帝太和时期,某些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的高档官僚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她们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一时风行了上层青年思想界收名朝廷,京都翕然 《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引起了老式势力和皇权的慌恐不安,老官僚司徒董昭上书朝廷,规定应予取缔,理由是这些浮华少年的人物品题和非法串联,左右了舆论导向,严重干扰了政府的选官工作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属于严重的“毁教乱治,败俗伤化”行为因此要像当年曹操杀魏讽、曹丕斩黄伟同样,予以严肃制裁魏明帝对董昭的建议迅速作出反映她下诏规定严办“浮华”案经有司查实,聚众清议的朝廷青年官员中,存在一种名为“四聪”、“八达”“三豫”的十五人团队 是时, 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 之徒共相题 表,以玄等四人为四聪,诞辈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子熙孙资子密,吏部尚书卫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此,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凡十 五人、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锢。
《三国志·魏书· 诸葛诞传》注引《世语》这15个人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刘熙、孙密、卫烈、李胜外,通过《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得知,尚有何晏、丁谧和毕轨这些人物,除“三豫”刘熙、孙密、卫烈在史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外,剩余的,都是初期玄学的先驱,正始名士的骨干分子其中最重要的领袖人物无疑是何晏和夏侯玄,简介她们此时的处境,可以窥见“浮华”交游分子的政治文化背景: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祖父是与袁绍谋诛宦官的汉未大将军何进爸爸何咸早亡,妈妈尹氏于建安十二年, 有关何晏随母入宫时间考证,详见拙作《王弼 评传·附何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6页 带着不满周岁的何晏,嫁给了此时名义上为汉朝司空而事实上是北方皇帝的曹操,深受宠爱,被封为“夫人”,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当时,曹操的养子不止何晏一种,尚有随杜夫人入宫的秦宜禄、曹邵的遗孤曹真等曹操待诸养子与亲子一视同仁据说何晏在少年时代由于聪慧过人,连大军事家曹操都向她请教兵书问题晏小时养魏宫,七八岁使慧心大悟众无愚智,莫不贵异之魏武帝读兵书,有所未解,试以问晏晏分散所疑,无不冰释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五引《何晏别传》此说虽夸张其辞,何晏因聪颖而格外得到曹操的赏识,还是可信的。
《世说新语·夙惠》 载,“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但是,曹操的器重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何晏有养父撑腰,又自恃才高,故行为随心所欲,竟敢冒犯太子曹丕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1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魏略》何晏为自己的作为付出了代价由于曹操临终前老泪纵横地请曹丕等善待异母诸弟,何晏还不致于有生命危险,但是曹丕上台后受到了冷解决,没有得到任何官职,“黄初时无所事任2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魏略》 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其子魏明帝曹睿继承了皇位,但何晏的政治命运并没有发生主线性变化在魏明帝统治期间,何晏已从“无所事任”的处境变为“冗官”——大概由于与沛王曹林的妹妹金乡公主结婚而被封为关内侯并加上了“驸马都尉”这个当时皇亲国戚一般都能得到的闲散虚职如果说魏明帝有时也使用何晏的话,那么也是让她陪伴游宴,为吾皇的丰功伟绩吟诗作赋以歌功颂德例如何晏就曾遵命为新建的景福殿作赋,为曹瓤粉饰太平虽然何晏在该赋中也借机躲躲闪闪地论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规定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但这些观点除了现代研究者们由之而发现何晏此时的玄学思想萌芽之外,在当时朝中没有引起什么思想波澜。
在历史记载中,除文赋之外,何晏引起魏明帝注意的并不是其思想见解,而是其美丽的仪表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瞰,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3 《世说新语·容止》很明显,何晏的地位只是一种文学侍从或名为“驸马都尉”的高档文化倡优夏侯玄,字太初,出身于为曹魏帝国的创立而立下汗马功绩的出名的夏侯氏家族她的族祖父夏侯惇、从祖父夏侯渊,都是出名的军事将领;爸爸夏侯尚,与曹丕私交甚密,位至征南将军夏侯氏家族不仅是军事世家,同步也有良好的文化老式黄初六年(公元226年)夏侯尚去世,年仅17岁的夏侯玄继承爸爸的爵位青少年时代的夏侯玄,已经以脱尘超凡的气质,特别是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宏大气量,引起人物品评舆论的关注《世说新语·雅量》记载:“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来宾左右,皆跌荡不得住在魏晋人看来,这是具有了不为外物所累的极高的生命境界,属天然的领袖素质故时人的品题为:“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而人自敬4 《世说新语·赏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夏侯玄 20岁(19周岁),行士冠礼步入成年之际,按惯例为自己的名子“玄”释字时,选用了“太初”一词,指宇宙生成前无形无名的原始混沌状态,体现了初期玄学家的最高抱负境界。
就在这一年,她步入仕途,任散骑黄门侍郎自曹丕时代开始,散骑黄门侍郎多由杰出的青年才子充任,作为高层次政治人材的锻炼、储藏机构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5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注引《魏略》但是有时皇亲国戚中的平庸之辈,依托裙带关系也会进入散骑显职,这往往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曹丕时,有位叫孟康的官员靠郭皇后的关系居该职,被时人所讥笑,“号为阿九”1《三国志·魏书·杜恕传》注引《魏略》 夏侯玄太和初任散骑时也遇到同样问题:魏明帝所宠爱的毛皇后出身于低贱的“典虞车工”家庭,其弟毛曾愚笨而粗俗,却借皇后势力跻入散骑侍郎行列,与夏侯玄的高贵气质形成鲜明的反差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兼 倚玉树’”2 《世说新语·容止》兼霞,即芦苇时人况且如此,夏侯玄本人固然更不满这位以气量弘大著称的人物也失去了自制力,愤愤之色溢于言表:“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3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⑤曹睿对夏侯玄还算客气,只是将其逐出散骑黄门侍郎了事在何晏、夏侯玄的朋友中自觉得受到魏明帝不公正待遇的青年官,有曾任尚书郎,洛阳令,后被罢官的邓飏等这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物结合在一起成为洛阳上层青年士 人中已经形成的交游清谈活动的活跃人物。
当时,尽管直接遭受政府当权派贬抑的青年官员并非多数,但像何晏、夏侯玄之类自我感觉怀才不遇的政治心态在年士人中却不是孤立现象这时一大批出身豪门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士人正步人仕途,在洛阳中央政府任职,她们的才华、个人盼望与实际也许有一定差距同步在这些青年中萌生的新的政治哲学思想又使她们看不起父辈的治国政绩,而那些建安功臣们正年富力强地位于政府多种要职魏明帝曹戳此时虽然也是20余岁的青年,但她是个守成之君,通过依托父辈的建安老臣来维持已形成的政治格局在这种形势下,京师洛阳的上层青年知识分子中萌发了一种新风气:她们并不像老式官僚机器中的“零件”那样在各自的部位老诚实实地听天由命,而是自发地联合起来,互相交游,建立政治关系网络;品评人物,形成自己的人材舆论;鄙视父辈的名法之治,力图建立新的政治哲学理论初,夏侯玄、何晏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 欲 以神况诸已也4 《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注引《魏氏春秋》何晏品评人物所用典故出自《易·系辞上》,原文为:“夫《易》圣人之因此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当说,何晏对夏侯玄和司马师的评语都甚高,韩康伯对“深”和“几”的注释为“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5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51页都接近通玄体道的境界,但仍不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神”,只有“神”才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何晏大意是说:夏侯玄思想深刻,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司马师明察时机,能完毕天下的事功而何晏自己则达到了出神入化与宇宙大道一体的最高境界何晏品评人物的明显特性是注意人的内在精神,特别是以人们悟“道”的水平为人材高下的原则,而不甚注重外在形迹及具体事功这种人材原则在荀粲那里也有类似体现荀粲“常谓(傅)嘏、(夏侯)玄曰:‘子等在世途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局限性而末有余者邪?,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1 《三国志·魏书·荀 传》注引《粲别传》很明显,在荀粲看来,人间再伟大的功业也但是是无限宇宙中有限的一物而已,而人类的智慧“识”,既能决定有形有限事功的成败,又可与无形无限的宇宙大道为一体,因此,“识”的意义最伟大。
上述人物品评活动以及新的人材品评原则的浮现,是太和时期正在萌动的玄学理论的构成部分这种融合儒道,调合名教与自然,注重形而上哲理摸索的新动向,此时正以人物品评为中心,通过清谈论辨向政治哲学领域拓展在我们的历史视野中,它是魏晋玄学思潮即将到来的前兆,正始之音的序曲,也是汉晋之际正作上升运动的士族社会必然发生的文化现象而在朝中当权派眼中,属于危害社会稳定的非法结社活动,应当坚决弹压 本来,魏明帝准备认真清理这个案件,给青年士人留下一种教训但是,由于该案波及人大多,并且这些人的父辈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元老,连自己身边最亲信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都卷入其中可见,是一种很棘手的案件只得将案中的李胜、何晏、邓飏等人免官禁捆,匆匆收场在“浮华案”结束后的明帝青龙、景初时期,尽管史籍中不见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活动,但其影响似乎并未消除,魏明帝对此可谓念念不忘直至青龙四年卢毓出任吏部尚书时,曹睿下诏提示要抵制“浮华”分子人物品题舆论前此诸葛诞、邓网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消,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淡也2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直至魏明帝离开人世,她始终没有松懈对“浮华”风死灰复燃的警惕。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35岁壮年的曹睿寿终正寝在她弥留之际,罢职了本来已钦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中的三人,仅保存了武卫将军曹爽,又补增了司马懿这样,仅有两名顾命大臣,辅佐8岁的小皇曹芳曹爽,字昭伯,曹澡的族孙,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作为代表皇族的顾命大臣, 曹爽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她是一种才智平庸之辈,又缺少作为顾命大臣治理国家的政治资本和能力,必须起用那些既有才干又忠于自己的亲信,才干有效地行施“大将军”和“录尚书事”的军政大权而不被驾空当时她所能想到的,自然是那些自少年时代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身为皇室家族的曹爽所能接触的同龄亲友,恰恰是“浮华案”的领袖, 与何晏、夏侯玄 、丁谧、毕轨、李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曹爽地位的上升,这些人物纷纷被起用担任军政要职,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何晏任吏部尚书,主管县以上官吏任免,夏侯玄任中护军,主管中高档军官选拔;诸葛诞为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百官;邓飏、丁谧任尚书,毕轨任司隶校尉、李胜任洛阳令迁河南尹,均为要职被压抑了近年的浮华少年们,终于东山再起了 次年,改年号为正始,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何晏、夏侯玄等“四聪八达”分子一变为正始名士,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过清谈,在乎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一场玄学思想革命,被后裔玄学家誉为金声玉振的“正始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