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6439458
  • 上传时间:2017-09-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 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 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 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 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 30 首咏物词. 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 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 10 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 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 20 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 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 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 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 《稼轩长短句》 ,存词 600 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 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 》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 ,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 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 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 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

      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 ;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那么他们的词作品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呢?一.苏、辛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中 《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 “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 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亦即俾「词体诗化」也 所谓「以词为词」是指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突破了诗词的界线。

      东坡所作的词全面性的诗体他,以诗入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任何文学最早都是起于民间,如词的原始风貌是质朴的,写风俗民情的,与文人化后词不同二.苏、辛词风的不同点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不同点表现如下:1.苏、辛词中展现的个性不同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表露无遗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2. 苏词诗化, 辛词文化苏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辛词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概言之,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无论东坡词之旷达,还是稼轩词之悲愤,在宋代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在宋代文学史中,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豪迈旷达,激情飞越,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高山仰止、泽被后学的楷模但是,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虽同以豪迈奔放为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试从二人的生平创作、词风、社会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入手作浅显的比较 一、苏轼、辛弃疾词风相同之处 苏轼在文学几个主要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在书法上,苏轼也被列入宋朝四大书法家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主要创作也是词,共词作600 余首,其词风气势磅礴、悲凉感愤,成为南宋词的高峰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其词作都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语言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如岩浆般倾涌而出以下分别举例析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① 这首词是 1082 年苏轼 45 岁时所作,借追忆赤壁之战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开始从描写赤壁自然环境的雄奇景色起,再写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的英雄形象,儒将气质,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虽然末尾流露出被贬官黄州,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以酒浇愁的慨叹,却没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只是借周瑜在赤壁大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全词语言豪迈,不加修饰,也并不严格遵照言律安排句子,读起来却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感到作者是一气呵成的笔力遒劲,高唱入云,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充分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和词风。

      再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②? 这首诗是辛弃疾晚年在京口任知府时作的,其时金王朝统治北方,势力日益强大,南宋政权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敌战区,抚今追昔,引起无限感慨,于是写下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思潮翻滚,首先想到的是当年曾在此建都并抗击曹操南下军队取得胜利的孙权,但是对照今天,南宋王朝日渐衰微,无力北伐,偏安一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正是此时的凄凉景象;再想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两个异族建立了政权,可到了文帝国势衰落, “仓皇北顾”;联系当前的国势,于是怀念汉代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封山而还的功绩;又回忆起自己当年冲过金兵防区率领义军南下投奔宋室,那时江北的扬州地区战火正炽,这番往事到如今已有四十三年了现在隔江的后魏太武帝佛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