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026683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2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二、编写意图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三、教学指导鉴于本单元课文文体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策略,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实施共同性的教学策略。

      其中共同性的教学策略,包括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品味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等这两种教学策略可以紧密地结合起来,目标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一要感知课文的叙述内容,二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民俗意义和民俗价值,是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里的“文化”与语文的紧密结合,将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第二,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这一点的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即根据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第三,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本单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都富有文学性,值得分析品味和借鉴运用品味语言的教学要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本单元文体多种多样,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多种多样,朗读课文要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朗读是对作品语言的直接感知,朗读好了,品味语言便有了基础,不待老师点明,学生已经了然于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朗读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品味语言的结果品味语言还要与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相结合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品味语言的实践来进行,需要对多种不同的语句作比较分析,两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其实具有相似性、共同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进行第四,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本单元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应当与课内结合,也就是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或是同主题对比,或是同题材对比,或是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课时安排:《社戏》建议3一4课时,《回延安》建议2课时,《安塞腰鼓》建议2课时,《灯笼》建议2课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