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仪式观视角下隆安稻神祭民俗的传播研究.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73647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6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仪式观视角下隆安稻神祭民俗的传播研究    张小姣广西自古野生稻种类繁多,壮族先民在长期采集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稻米的生长规律,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耕作工具,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俗节日,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农为立国之本,农业是稻作民族的命脉,稻作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充分展示了稻作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这些节日中,人们暂时忘却生活的劳累与困顿,感受精神世界的集体共鸣,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洗礼,再次融入民族历史中去稻神祭在壮语中被称为“芒那节”,“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的意思传说壮族先民缺乏食物,鸟部落女始祖娅王发现了将野生稻谷驯化成栽培稻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传授给村民人们为了感谢娅王,尊称她为“稻神”,并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诞生日,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稻神祭是壮族人民稻神崇拜在民俗中的活态体现[ 1 ]2015年,广西隆安县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伴随农耕生活产生的稻神祭习俗研究价值重大,已于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可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已势在必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升,许多以传统农耕生活为依托的习俗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目前稻神祭的传播效果较弱,许多广西地区以外的人们不知道“稻神祭”为何物,稻神祭面临着传播困境,成为亟须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传播学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对传播传递观的研究该观点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与传送”;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仪式观”强调传播过程中思想、信仰、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强调传播对于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维系美国传播学者艾瑞克·罗森布尔在詹姆斯·W·凯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仪式即传播,传播即仪式”的观点他将仪式传播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主要指具有传播特性的庆典礼仪与日常礼仪活动,另一类为“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常指大众传播的媒介化与仪式化现象,也被称为“媒介仪式”现象[ 2 ]隆安稻神祭仪式就属于前者,而媒介对稻神祭的记录属于后者本文从仪式观视角出发,以隆安的传统民俗稻神祭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传播过程首先对稻神祭传播仪式进行解构,从时间、空间、场所上分析稻神祭仪式的传播内容,探究稻神祭背后的仪式化功能,其次探究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拟态化”的场景传播稻神祭,展现较为完整的稻神祭传播图景,从而分析其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试图以隆安稻神祭为个案抛砖引玉,重新审视民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之路。

      作为民俗仪式的稻神祭习俗稻神祭仪式传播的主体稻神祭仪式传播的主体主要可分为三类,表演者、主持者和参与者,表演者赋予象征性符号以内容与意义,参与者对这些传播的符号自行接受、理解和解读[ 3 ]稻神祭仪式的表演者主要是年纪较高的师公和由年轻姑娘扮演的娅王,在仪式进行时,师公将穿着特制的服装,头戴黑色傩面具,沿着全村的田埂巡游,以驱赶祸害庄稼的田鬼娅王也被称为鸟王,被称为田园的保护神,在人们心中备受尊敬近年来,隆安县城厢镇也开始隆重举办稻神祭庆典活动,文化体育局相关领导作为主持者在儒浩村的稻神祭仪式上高声朗诵祭文稻神祭仪式的参与者主要为当地村民,他们或在自家田边进行祈福,或参与稻神巡游队表演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记忆主要依靠仪式实践与刻写实践予以生产和保存”[ 4 ]重复的仪式实践不断建构着隆安人民的文化记忆,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使共同体的成员从思想深处意识到“我是谁”以及“我从何而来”,使得稻作文化记忆不断在新时代延续稻神祭仪式的传播过程稻神祭仪式主要分三步,即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民们携带祭品来到田边,将熟鸡、猪肉、米粉、米酒等食物一字排开,燃香烧纸,洒酒于地,向稻神祈福。

      他们用一根青绿色的芦苇绑上一条彩色纸幡插在稻田中间,隔几丈远便插上一根,借以招请稻神享受供奉的祭品接下来便是“驱田鬼”仪式师公们头戴黑色傩面具,手拿铁剑、铃铛及各种乐器,沿着田埂巡游,驱赶祸害庄稼的田鬼,以便禾苗生长旺盛,扬花抽穗请娅王”是稻神祭仪式的第三步,仪式中身穿缀着羽毛的衣服的女子便是娅王的化身,她在师公的吹奏乐中出场,全村人将稻谷撒向她,在一片乐声中,娅王走向人群,把丰收的祝福带给大家仪式结束后,全村举行“百家宴”,热情招待宾客来者无论生人熟客,村民都热情招待如今寄托着丰收期待的稻神祭,已成为隆安一年一度的重要民俗活动稻神祭仪式的传播场所以往稻神祭的场所主要是田间地头、庙宇以及稻神石像前作为民众最期盼的祈福仪式,其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神秘而隆重近年来,随着隆安“那”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稻神祭的举行场所已扩展到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并且举行稻神祭的同时还要举行稻草龙劲舞表演、趣味竞技运动会、文艺演出等,让游客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稻神祭从民间的祭祀仪式变为所有人都可观看的文化盛宴这增加了传统民俗节日的趣味性、公开性大王庙曾是稻神祭祀仪式的主要场所,但隆安县一些村落的古庙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导致民俗节庆影响力衰落[ 5 ]。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存即将消逝的遗址、相关传说和神话故事,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总之,稻神祭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它保留了请神、驱鬼、庆丰收等艺术形式,有着固定的程序和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活动内容不断更新发展,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娱神色彩”基本消退,与时俱进地弘扬了“娱人”的文化特色,成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动媒介报道中的稻神祭传播现状大众媒介对稻神祭(芒那节)的报道可追溯到2009年,梳理大众媒介对稻神祭的报道有助于了解媒體在节日传播中的角色和构建作用本文对《广西日报》(含广西新闻网)、骆越文化网、中新网、新华网等媒体对于稻神祭的报道进行搜集,剔除重复和联系不紧密的报道后获取有效样本29篇,继而对Key语、报道内容、报道倾向等进行分析大众媒介再现民俗仪式安德森曾指出,通过仪式性的媒介接收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共同的文化感受,以及对拥有相同体验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感知,这构成了“想象的共同体”[ 6 ]每年六月初六稻神祭举行时,多家媒体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进行报道,这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感受过节气氛,唤起共同的稻作文化生活记忆,实现文化认同。

      广西新闻网在2014年发表了《稻神祭:稻作文明的古老印记》一文,图文并茂,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一篇报道,完整记录了乔建镇儒浩村举行仪式的全过程,还介绍了古老的“那”文化遗存媒介技术发展的确为吸引更多人参与民族节日仪式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民间仪式的时间意义[ 7 ]参与仪式的时间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通过大众媒介重新塑造出来的新的时间概念,受众可以选择在任意空间和时间观看稻神祭仪式报道与“那”文化旅游节绑定宣传自2012年隆安举办首届“那”文化旅游节起,千人稻神祭表演便作为文化活动之一被报道出来,新华网指出,整个节庆活动凸显了民族化、本土化、大众化、集贸化和多样化五大特色报道与其他文化活动集中报道一样突出了隆安丰富的那文化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篇幅有限,难以展示稻神祭文化内涵的弊端部分媒体仅仅将稻神祭作为传统民俗活动一笔带过,忽略了其与稻作文化起源紧密联系的文化意义,消解了仪式感新媒体环境下稻神祭的传播策略如今年轻人追逐的是娱乐性、新鲜性内容,对继承、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逐渐消失,壮族稻神祭面临着后继无人、媒体宣传内容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的时代困境作为稻作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稻神祭有必要被加以保护和传承。

      阐释文化内涵,发挥仪式的认同功能“传递观”下的新闻报道重视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忽略了把传播放在文化的语境进行阐释,缺乏对文化以及意义的传播[ 8 ]目前媒体对稻神祭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六月初六等特殊节日当天,平时鲜少报道,内容也仅限于仪式过程本身,而没有对稻神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与传播的传递观不同,传播的仪式观重视仪式过程中的经验共享和意义交流媒体需要加强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增强人们对共同传统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保留文化底色的同时,也要让传统民俗绽放出新的光芒南宁及周边地区是稻作文化重要的发祥地,稻神祭透露出的稻作文化信息十分明显,宣传稻神祭是人们深入了解稻作文化的切入点采用新形式,传播高品质内容目前,媒体对稻神祭的报道形式比较单一,以文字、图片为主,视频形式较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反映稻神祭仪式的全貌和来龙去脉,普通受众缺乏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契机为此,媒体应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内容,挖掘稻神祭仪式与稻作文化的关联部分,让受众自发传播农耕文化新媒体的发展给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展演空间,也给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渠道快手已于2019年发起“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致力于让普通用户加入传承队伍中,全面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当地融媒体中心可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建立账号,通过视频形式介绍传统民俗,在节日时进行直播,借助平台算法和科技力量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打通民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普通人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通过流量变现获得经济收入,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传统文化不应该仅存在于实体的乡村中,更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打破时空界限,重新塑造受众对传统民俗的认知和理解,打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壁垒,让民俗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建立长效宣传机制,让文化深入人心以往对隆安稻神祭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六月初六芒那节、四月初八农具节等节日期间,其他时间鲜有报道,因此信息传播十分碎片化,难以在受众的内心深处留下印象今后当地媒体可以把握稻神祭的多元文化内涵,从服饰、习俗、饮食、农具、种植规律等角度在全年进行广泛宣传,并拍摄文化纪录片投放于网络平台和线下广场,建立起受众对稻作文化的系统认知,唤起受众共同的文化信仰,从而提高稻神祭的社会影响力,发挥新媒体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打造“那”文化品牌,形成地方形象传播新符号隆安被称为“中国‘那’文化之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隆安县启动“那文化之都”民族品牌打造工程,作为推介隆安美好风光、展示人文风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在此过程中,隆安县应该立足本县实际,围绕稻神祭等传统特色民俗,打造“那”文化品牌,让其成为地方形象传播的新符号,将稻神祭等与稻作相关的民俗作为那文化旅游节品牌活动进行重点宣传比如可在六月初六当天邀请游客参加稻神祭庆典,观赏田园风光,制作稻作美食,品尝百家宴等,体验隆安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情,让稻神祭褪去神秘外衣,走入百姓视野稻神祭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代表了壮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观赏性强,能激发外地游客对那文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稻神祭是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人们祈求稻谷丰收的民俗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壮族人民虽然不需要依靠祈福就能实现稻谷丰收,但是,“稻神祭”所传递出来的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仍是现代社会所需表达的我们应珍惜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将其打造成隆安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名片,让其成为激发农民群众振兴乡村、脱贫致富的新动力Reference[1]苏志刚,雷英章.壮族稻神祭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2]林薇.仪式观视角下的民俗传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3]刘芝庭.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J].传媒论坛,2019,2(21):27+29.[4]郭讲用.仪式媒介中的文化记忆建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