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的春天(郭沫若).pdf
9页科学的春天科学的春天 ――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郭沫若 (一九七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人民日报》1 9 7 8 年 4 月 1 日刊) 亲爱的同志们! 英明领袖华主席和敬爱的邓副主席的重要讲话,方毅同志的报告,我表示衷心的拥护和热烈的欢呼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科学和科学家,在旧社会所受到的,只不过是摧残和凌辱封建王朝摧残它, 北洋军阀摧残它, 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它 我们这些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人,喊出过发展科学的口号,结果也不过是一场空大批仁人志士,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不少人就是在这种暗无天日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地度过了大半生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科学得到了解放 毛主席和周总理又亲自为我国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工作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国的科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回忆起这些情景,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都涌上心头,好象就在眼前一样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万恶的“四人帮”对科学工作百般摧残,对科学工作者横加迫害,妄图重新把我们的祖国拉回到愚昧、落后、黑暗的旧社会去但是,“蚍蜉撼树谈何易”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扫除了这伙祸国殃民的害人虫,使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现在,我们可以扬眉吐气地说,反动派摧残科学事业的那种情景,确实是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看到今天这种喜人的情景,真是无比感慨和兴奋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敬爱的叶副主席的光辉诗篇,完全表达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情 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杰出的贡献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复兴恩格斯在谈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我们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批这样的巨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 《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我祝愿我们老一代的科学工作者老当益壮, 跟随英明领袖华主席进行新的长征,为我国科学事业建立新功,为造就新的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拚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你们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坚,任重而道远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趁你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 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 努力培育革命理想,切实学好现代科学技术,以勤奋学习为光荣,以不求上进为可耻。
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的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无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期望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的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诞生记 钱江 1978 年 3 月 18 日至 3 月 31 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盛会,是拨乱反正的重要突破口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方向大会闭幕时,86 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 从此,这个书面讲话就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你可知道,《科学的春天》是怎样诞生的?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原中宣部工作人员胡平被“借调”过来参加文件起草工作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
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原中宣部工作人员胡平被“借调”过来参加文件起草工作 1977 年 6 月 22 日至 7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主持召开了“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按照国务院领导人指示,决定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文件起草班子,由新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的童大林和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明瑜负责 童大林推荐此时正在“中宣部留守组”待分配的原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干部胡平前来参加文件起草工作文革”中,中宣部被打成“阎王殿”,许多人被遣散胡平已由当时的军管组内定分配到四川,所以中国科学院只好将其“借调”过来由于这层微妙关系,童大林用了点心思,将“借调”人员名单附在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一系列文件之后,上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这次全国科学大会,最初正是华国锋提议召开的他很支持这项工作,同意了这些文件胡平顺利地来到中国科学院 这时的胡平已 47 岁由于他在“文革”中遭受“横扫”、去宁夏“五七”干校、回京“待分配”,已十多年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文革”磨损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 胡平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时代,他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重庆解放后,他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54 年研究生毕业,当年进入中宣部办公厅编译组,此后转入国际宣传处,多年从事国际共运理论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
他对国际政治、哲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译校了数百万字的俄文哲学、美学著作,还有小说、散文等文学书籍这番经历,对胡平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胡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爆发后,中宣部一夜之间竟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的阎王殿”从部长到一批局、处级干部都被打成“黑帮”,全体工作人员被扫地出门,放逐到宁夏贺兰县立岗村劳改他在那里的“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长达 5 年 1974 年,胡平和一些同事返回北京,进入“中宣部留守组”待分配这时,原中宣部副秘书长童大林解放了,负责这个留守组当时,留守组已相当松散,成员们目睹了“文革”后期动荡的中国他们几乎都是 1976 年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诗歌的积极传抄者不久,“追查谣言”的政治迫害接踵而来,童大林保护了这个留守组成员平安无事 1976 年 10 月,一声惊雷,“四人帮”顷刻瓦解 胡平来到科学大会文件起草组时最担心的是,自己有 10 多年不动笔了,难免会有生涩之感刚开始,他果然有插不上手的感觉 起草组分工时,胡平负责收集国外对中国科学界的反映来自科委的林自新递给胡平一本新版俄文著作《公元 2000 年的世界》,说:“老胡,麻烦你尽快给我们编译出来看看。
胡平翻了翻,原来是一本“未来学”著作,有些类似于美国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书中全是对 2000 年的推测书中描绘了电脑网络、移动和航天飞机等,这在当时看起来仿佛天书,但却又充满了新奇科学的幻想成了现实,到 2000 年,书中的许多预言都应验了 胡平先做轻车熟路的事他前往新华社,用 3 天时间翻阅了半年来国外各界对中国科学界的反映, 加以摘编, 编成了大会文件组的第一份简报 同事们看了,认为有参考价值胡平趁热打铁,把《公元 2000 年的世界》读完,摘编了第二期简报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闭幕式的讲话稿,原准备由《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为郭沫若起草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闭幕式的讲话稿,原准备由《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为郭沫若起草 1977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在 1978 年春天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议的主旨是批判“左”的指导思想,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动员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科学大会的文件起草工作全面展开后,童大林、吴明瑜、林自新,还有罗伟等人组织力量为华国锋、邓小平、方毅起草在大会上的主报告。
为华国锋、邓小平起草的讲话稿一波三折邓小平采用了起草小组起草的讲话稿,后来还将它收入《邓小平文选》华国锋没有采用起草小组完成的稿件,另写了一个 胡平参加了上述这几个重要讲话稿的部分章节的起草, 对起草讲话稿的进程和波折很清楚,这对他此后多次参加重要科学、科技文献的起草非常有益 科学大会一天天临近了,全国各地共组成了 32 个代表团,有 5586 名代表参加 1978 年 3 月 18 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作了报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报告,掌声此起彼伏 科学大会进展得很顺利,前景鼓舞人心会议组织者在 3 月 25 日碰头商议的时候,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会闭幕式的构想,要为大会的成功再添一把火童大林提出,请文件组为郭沫若院长起草一个讲话稿,给大家再鼓鼓劲 距离会议闭幕的日子不足一周了 此时, 郭沫若仍卧病在床 会议开幕式时,他是从医院直接来到主席台就座的,而且未能久坐由他亲笔写讲话稿已经不可能,谁来代为起草呢? 简报组的胡平建议请徐迟来写,说徐迟和郭沫若都是诗人,有相通之处。
徐迟刚刚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描写数学家陈景润的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予以转载,一时间名满天下胡平说,徐迟对科学家比较熟悉,正好再接再厉,再完成一篇为科学开拓道路的好文章 大家认为胡平说得有理,一致同意请徐迟执笔这个建议由胡平提出,领导就派他去请徐迟行前,吴明瑜和胡平一起商量了这篇闭幕讲话稿应该有哪几个要点,以便徐迟有所参照 会议的文件组成员住在京西宾馆,而徐迟是湖北省代表,住在友谊宾馆胡平赶到友谊宾馆,顺利地找到了徐迟,说明来意徐迟欣然接受,而且答应当天晚上就动笔,让胡平第二天下午来取稿子这可把胡平高兴坏了 第二天是 3 月 27 日,胡平赶到友谊宾馆时,徐迟果然已经完成了讲话稿胡平看了一眼,三页《人民文学》的稿纸基本写满,约 720 字,再看一眼,颇具诗人特色他连声道谢后,就急着赶回京西宾馆,路上也没有顾得上仔细瞧瞧 文件组的同事一见胡平回来,便索稿拜读讨论的时候,大家认为徐迟草拟的讲话稿比较分散、浪漫,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没有问题,但在大型庄重的会议上宣读看来不太适宜这怎么办呢? 童大林、吴明瑜同意大家的意见他们说,郭老这个讲话是必需的,既然徐迟的稿子不太合适,就要起草新的,要赶紧确定新的起草人。
童大林说,不能再找了,时间不等人,再找人这个事就泡汤了在我们内部找人写吧! 吴明瑜提议,就请胡平来写胡平的文笔相当好,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童大林点头同意,吴明瑜即出来找胡平这时,胡平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