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doc
14页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迅速的手段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宣传文体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_日_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_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_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_49年4月_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_49年4月_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_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_日午夜——_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_日夜起”和“_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_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_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_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_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篇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