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三维模式:日本的探索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874884
  • 上传时间:2021-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三维模式日本的探索   2.战后30年日本重视工程技术教育制度在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的经济高速成长期,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是以从属于经济至上主义的逻辑而与之相适应的[23]工程技术教育政策常常因日本经营者联盟等所发表的声明或要求而改变其政策目标,由此可见,与其他教育政策相比,工程技术教育政策直接受产业界的制约,甚至体现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日本经济联合会于1956年发表了《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技术教育对策的意见》,提出“为适应今后技术的发展,应有计划地培养技术人员和技工”,“为培养技术员而改革理工系统的大学教育”[25]《意见》的发表对推动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大学专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1960年12月,日本公布了《国民所得倍增计划》(1961~1970年),其目标是在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各增加一倍同年,日本为了制订具体的计划而发布《教育小委员会报告》,在增加“工业高中毕业的技术员”同时,提出“大学理工科领域毕业的技术员”的增员计划然而,文部省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每年具体的增员计划却遭到“经团联”、“日经联”的反对,批评文部省的增员计划“不符合产业界的实际”。

      应产业界的要求文部省修改增员计划后开始增设学部、增加定额,日本的工程技术教育政策为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的高等教育政策,日本学者关正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或许可以认为从战后到今天所有的大学政策都是成功的[26]  3.科技教育政策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设想》的报告首次提出“技术立国”,随后日本科学技术厅在《科学技术白皮书》(1980年版)中正式提出“技术立国”发展战略,从而使“技术立国”从一个民间概念上升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公布的《科技白皮书》中再次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日本战后长期以来所推行的引进、消化、模仿这一“吸收型”科技战略时代的结束,开始步入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为了尽快有效地推进“技术立国”战略,日本政府重点在科研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如1981年创立了三项重要的研究开发制度[27]:一是科技厅创设的“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这是以课题的形式推动基础研究的一项制度;二是通产省创设的“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这项制度旨在利用官产学合作研究开拓下一代产业的基础技术;三是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创设的“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这是一项以振兴综合科学技术为目的的制度。

      日本政府为了践行“技术立国”理念而推行的一系研究开发制度为日本科技发展模式由引进技术向技术自创、日本科学由重应用研究向重基础研究的转变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维度三:教育实践的演进  1.增设实业专门学校、设置实业学科推动日本近代技术的发展明治政府首先采取从欧美国家引进新技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后在学校组织与学科设置等技术层面进行教育的西化从学校组织层面来看,明治期间日本设置许多实业学校,种类有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实业补习学校、蚕业学校、山林学校、兽医学校、水产学校等,而从事高等实业教育者被称之为实业专门学校由于为数不多的帝国大学根本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的入学需求,而分散各地、学习年限较短且费用较低的实业专门学校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些困难,因此政府有意通过增设实业专门学校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到1945年,日本公私立实业专门学校已有137所,约占当时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34.5%[28]明治初期日本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特征,除通过输入外国教师而直接输入外国技术教育课程以外,以实业教育为主的实业学校与以技术教育为主的专门学校尤为注重实践训练,极其重视实习不可否认,在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实业学科的范围呈现扩充之势,实业课程的地位呈现递增之势。

      有着技术导向的实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课程,对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而言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经济快速增长期理工科大学的扩充推动日本工程教育稳步发展理工学部是1960年代高等教育规划的支柱[24]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科工业大学由1955年的7所增加到1970年的134所经过几年的调整,理工科在校生比例由1960年的18.3%上升到1970年的24.2%1960年以后,日本围绕信息科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资源开发、海洋开发等领域设置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1970年以后,城市工学、社会工学、交通工学、安全工学、环境工学等以城市问题为中心的工学教育成为日本大学的主流1974年日本全国共有410所4年制大学,其中37所大学设有理学部,97所大学设有工学部理学部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数学、物理、化学,其次是生物学、地学、天文学,此外还有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工学部中设置专业99种,包括机械、建筑、电气、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材料等[29]工程教育的发展为日本培养出一大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3.新型科学技术大学强调技术教育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高校也因此成为科学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62年以来,日本开始将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与高中接轨,设置五年制的高等专门学校以解决产业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他们对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把工程技术教育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工程技术型转向社会性综合大工程型,并先后建立了一些综合研究大学和新型的科学技术大学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学设立综合学部、综合学科以及综合研究机构,以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要求1974年东京大学提出“综合大学院”的改革方案,建立生命科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物质科学等四大学系;1975年东京工业大学建立“综合理工学研究科”,分为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电子系统、材料科学、社会开发工程学、系统科学等十个专业1976年,日本设立了专门招收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的长冈和丰桥两所新型技术大学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另一个课题,则是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摆脱二战后被迫接受的美国通才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灌输科学技术教育理念,创立了北陆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与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新型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日本技术教育由单纯的工程技术教育向综合的科学技术教育转变。

        四、结语  日本高等教育百年来的历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教育理念是日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观念基础,教育政策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教育实践是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的重要手段  技术教育是日本高等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技术教育之所以在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日本不断创新技术教育理念以适应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日本技术教育理念由明治时期技术导向的实业教育、二战后的工程技术教育向20世纪80年代强调综合化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推动日本先后实现两次经济腾飞以及政治大国的梦想教育理念是日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观念基础,而技术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则指引日本选择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属于后发外生型的中国,拥有共同的东亚文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核心理念的确立也应该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使理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只有确定高等教育核心理念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教育政策是日本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制度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有形的物质条件,日本政府为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硬件支持,为其成长为高等教育强国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难能可贵的是,日本政府在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软环境的建设所谓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明治时期“殖产兴业”的国策以及实业教育政策、二战后工程教育政策、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以及20世纪80年代科技政策等都为其成长为高等教育强国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国要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在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硬环境的同时,也必须要为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有力的制度保障  教育实践是日本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具体手段依据不同的教育理念设置相应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日本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治期间实业专门学校的发展、经济高速增长期理工科大学的增设以及新型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既是日本核心高等教育理念技术教育的体现,又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产物实业专门学校是实业学校的高等教育机构形式,推动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实现;理工科大学的增设与扩招不但为日本培养出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为日本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做出巨大的贡献;新型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则为日本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创造了条件。

      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彰显出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的特征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创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三维的紧密结合:教育理念是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是教育实践的观念基础;教育政策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教育实践的保障;教育实践则体现教育理念,并需要教育政策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念才,程莹.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  [2] 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诺贝尔奖的启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9.  [3] Marginson S,Van der Wende M. To rank or to be ranked:The 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 in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03/04).  [4] 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 [M]. 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8.  [5] 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6] 张文静.美国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 大学:学术版,2010(08).  [7] 骆四铭.德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8] 朱家德.法国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 大学:学术版,2010.  [9] 朱家德.精英技术教育理念与法国高等教育发展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  [10] 吴越.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 大学:学术版,2010.  [11] 黄容霞.俄罗斯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 大学:学术版,2010(08).  [12] 周光礼.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  [13] 黄明东,冯惠敏.学术自由制度构建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比较研究——一种制度视角的分析 [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8).  [14] 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15] 阎光才,袁希.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内涵 [J]. 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16] 魏小鹏.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 [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8).  [17] 杨天平.发展地方高等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