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大暑节气传统食物2021.doc
7页北方大暑节气传统食物2021 北方大暑节气传统食物 北方在大暑的习俗就是吃面条、饺子、鸡蛋,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略有不同例如作为面食大省的山西,就吃凉面、剪刀面在河南,人们则吃烩面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1、流行“贴伏膘” 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面食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吃面这一饮食习惯,据史书上记载,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以前人生活条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时候正好刚收完麦子,吃饺子就是改善生活了二伏天吃热汤面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而三伏天吃烙饼和鸡蛋则是让人们趁着农闲补充营养,强壮体魄去迎接秋天的收获 2、喝莲子汤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清稗类钞》也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 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先把莲子去蕊,然后放到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其间把银耳撕碎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泡一会儿;取一锅,加适量水,放入银耳、莲子一起炖两个小时,直至汤色变成透明色的,加入适当的冰糖就可以了 3、“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 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延伸: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大暑节气后要热多少天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期间之所以这么炎热,首先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南京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酷暑,降水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 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以喘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到,暑气到”等谚语 紧跟大暑节气后的是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立秋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是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此时也非常的热 随着大暑的到来,7月23日三伏天的中伏也将接踵而至今年的“中伏”有20天的时间末伏为10天,再加上秋老虎,预计到八月底天气才开始转凉。
大暑含义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在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华南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华南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以趋利避害 北方大暑节气传统食物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