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瓜类病害防治模板.ppt

58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76370121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04M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葫芦科蔬菜病害防治技术知识点1 黄瓜霜霉病知识点2 瓜类枯萎病知识点3 瓜类炭疽病知识点4 瓜类白粉病知识点5 瓜类病毒病 知识点1 黄瓜霜霉病病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干叶子”,苗期成株都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 三、病害循环四、防治方法二、病原一、症状 一、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均匀的褪绿黄化,后变黄干枯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从下部老叶开始初期,叶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背面出现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发病初期发病中期 发病后期 二、病原 病菌的孢子囊梗无色,单生或2—4根束生,从气孔伸出,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单胞,淡褐色孢子囊可萌发长出芽管,或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变为圆形休止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瘤状突起 三、病害循环 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

      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 20~ 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四、防治方法1.1. 选用抗病品种2.2. 加强栽培管理3.3. 生态防治4.4. 药剂防治:代森锰锌、 嘧菌酯、 5. 春雷霉素、多抗霉素 知识点2 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是瓜类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黄瓜、西瓜发病最重,冬瓜、甜瓜次之 三、病害循环四、防治方法二、病原一、症状 一、症状 幼苗受害,子叶枯黄萎焉下垂,茎基部变褐、缢缩呈猝倒状,重者导致枯萎 成株期发病,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萎,似缺水症,中午发病明显,早晚恢复,数日后叶片枯萎下垂,最后枯死 病株的茎基部稍有缢缩,茎节部出现褐色条斑,常流出松香状胶质物,茎基部表皮多纵裂潮湿进,病部表生白或粉红色霉层。

      纵部病茎检视,维管束呈褐色幼苗发病呈失水萎垂状,茎基变褐缢缩而猝倒 二、病原 病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钢、丛梗孢目、镰刀菌属的黄瓜尖镰孢菌 菌丝白色,棉絮状,有隔膜和分枝,培养基底部呈浅紫红色,或淡黄色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单胞或偶有1个分隔,量多;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或纺缍形,1-5个分隔,多数3个分隔,顶端细胞长且尖,足胞不明显,量少厚垣孢子淡黄色,圆形 尖镰孢菌除危害黄瓜的专化型外,尚有危害西瓜、甜瓜、丝瓜的三个专化型局部地区还有瓜萎镰孢菌危害黄瓜 三、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存活6年,最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种子内外带菌率很低,是次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通过根部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进入维管束后,因堵塞导管而使植株萎蔫,或分泌毒素使植株中毒死亡枯萎病是土传的系统性病害,再侵染也能造成局部危害,但不起主要作用 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嫁接防治4.培育壮苗5.药剂防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春雷霉素 知识点3 瓜类炭疽病 瓜类炭疽病是瓜类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发病时常造成幼苗猝倒,成株茎、叶枯死,瓜果腐烂,危害严重西瓜和甜瓜易感病,黄瓜、冬瓜、瓠瓜、苦瓜次之,南瓜、西葫芦,丝瓜较抗病 三、病害循环四、防治方法二、病原一、症状 一、症状 黄瓜:通常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受害较重,为害叶片、茎蔓和瓜果幼苗子叶发病,边缘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褐色病斑;茎基部受害,缢缩,变褐色,幼苗猝倒不同瓜类其症状稍有差异 西瓜:叶片受害,初呈水渍状圆形或纺锤形斑点,渐变为黑色圆形斑,有时有紫色晕圈和同心轮纹,干燥时易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正面生粉红色黏稠物或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茎蔓和叶柄受害,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变黑色长圆形病斑,微凹陷,病斑绕茎或叶柄一周,则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 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呈褐色圆形凹陷斑,凹陷处常龟裂,潮湿时生粉红色黏稠物幼瓜受害,畸形或腐烂 二、病原 该菌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产生,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呈黑褐色,分生孢子盘中散生有暗褐色的刚毛,略尖,基部膨大,有2~3隔;分生孢子梗圆筒状,无色,单胞,大小为20~25μm×2.5~3.0μm;分生孢子长圆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4~20μm×5.0~6.0μm,分生孢子聚集成堆后呈粉红色黏状物。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种子表面附带的菌丝体也可越冬病菌还能在温室或大棚内旧木料上腐生越冬后的病菌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由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盘再产生分生孢子,经流水、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四、防治方法1.1.选用抗病品种2.2.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消毒3.3.加强栽培管理4.4.药剂防治:嘧菌酯、多菌灵、百菌清   瓜类白粉病又称白霉病、白毛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我国各地瓜类蔬菜上均有发生由白粉菌侵害瓜类的真菌病害黄瓜、西葫芦、南瓜、苦瓜、甜瓜等均可被害最早发现于1800年 知识点4 瓜类白粉病 三、病害循环四、防治方法二、病原一、症状  世界性病害,中国种植瓜类地区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 ,叶正反面病斑圆形,较小,上生白粉状霉(病菌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逐渐扩大汇合,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变黄褐色干枯,白粉状霉转变为灰白色有些地区发病晚期在霉层上或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粒(病菌闭囊壳) 一、症状 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部症状 黄瓜白粉发病后期病苗期症状黄瓜白粉病发病后期病叶 黄瓜白粉田间症状 黄瓜白粉病茎部症状   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如图6.5.2-6)。

      该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不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平滑,无色或淡黄色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二、病原 黄瓜白粉病病原二、病原   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越冬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该病喜温、耐干燥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湿度下,白粉病发生和流行温度高于30℃,湿度高于95%,则病情受到抑制三、发病规律   (一)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1%的抗枯宁悬浊液20ml,加水10kg,浸种1h  (二)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及时清除病残体四、防治方法   (三)药剂防治   1.预防 在棚室内栽培时,种植前,每100m³空间用硫磺粉250g、锯末500g,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分放几处点燃,密封熏蒸1夜,以杀灭整个棚室内的病菌。

        采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洒在叶片上,形成-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般隔5~6d喷1 次.连续喷3~4次,使用保护剂要早   2.治疗 发病期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等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d 知识点5 瓜类病毒病 瓜类病毒病又称花叶病,表现为节间缩短,或缩节丛生植株矮小;不结瓜或结畸形瓜,味苦,不堪食用;叶片变色、畸形、叶质硬脆,变色大体有花叶、黄化及花叶黄化两者混合型三类,畸形有皱缩、病斑、蕨叶、扇叶、卷叶、叶变等 二、病原 瓜类病毒病病原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黄瓜、南瓜病毒病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甜瓜病毒病主要是由黄瓜花叶病毒或甜瓜花叶病毒引起,西葫芦病斑病毒病由环斑病毒所致 三、病害循环 病毒主要在田间杂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蚜虫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其次是叶蝉、白粉虱、线虫和真菌。

      四、防治方法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种子消毒4.药剂防治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