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吴刚平.pdf
7页全球教育展望2001 年第 8 期 ? ? 吴刚平/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 ( 上海? 20006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吴刚平 ? ? ?摘要?本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框架, 分析了素材性课程 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着重探讨了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论文根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资源状况, 提出并澄清了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课程资 源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的几个认识问题 ? ?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 加大,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然 而, 长期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使得我们很少 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更不用说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所以, 课程资源的建 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暂 新课题本文提出的有关课程资源的若干理 论思考, 旨在引起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 ? 一、 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 ? ?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 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 因素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 资源概念, 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 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 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 类其中,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 知 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就属于 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 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 源,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 围和水平比如,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 水平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时间、 场地、 媒介、 设备、 设施和环境, 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 等因素, 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 把课 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 地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两者并没有绝然 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 着课程的素材, 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 比如图 书馆、 博物馆、 实验室、 互联网络、 人力和环境 等资源就是如此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 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 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就是 校内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 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 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 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 程资源。
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 非常重要的, 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 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 校内课 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 校 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只 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 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决不意味 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 为主、 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 本策略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说法, 24 ? ( 1)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 2) 加强 校外课程( the out?of?school curriculum) ; ( 3) 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1?应 该引起重视的倒是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 化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 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 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 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 在政策 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 制, 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 从技术层面来讲, 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 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 从而 在很大程度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 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校内课程 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越来 越大了。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 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 相反有 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但是它们 毕竟还不是一回事, 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 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 因为一方面条 件性课程资源并不能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的组 成部分, 另一方面即使是素材性资源也不能 直接构成课程, 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 它只有 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 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一方面取决于 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 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也就是课程资源 的适切程度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 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 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 源方面, 往往很不平衡所以, 必须认识到 ? 课程编制和有效实施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 ??用现有的资源来编制和实施一种宏大 的、 全面的、 完整的学校课程是不切实际 的 ??2?从我国目前的一般情况来看, 经济发 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 区优越, 城市比农村优越从理论上讲, 即使 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农村地区, 课程资 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 真正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 开发和 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所以, 目前带有共同性 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 够, 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 源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 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 性资源被埋没, 不能及时地加工、 转化和进入 实际的中小学课程,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 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 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十 分狭隘 因此, 当务之急, 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 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 澄清课程资 源的概念,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对于课程 资源的认识水平,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 种课程资源 ? ? 二、 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 ?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 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素材性 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而表 现出来的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 来看, 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 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3?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 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 非生命载体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 式, 如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课程指南、 教学用 书、 参考资料、 学习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张 印刷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 就是素材性课程 资源的物化形态。
也就是说, 这些纸张印刷 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所承载的信息是素材性 课程资源, 而它们自身只是素材性课程资源 的载体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 纸张印刷制 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载体形式与教室、 实验 室、 图书馆、 科技馆、 电教室、 语音室、 电脑室、 文体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一样, 都属于条件 性课程资源, 但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课程自身 的直接构成要素, 不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25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 程素材、 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 教育管理 者和学科专家、 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而且构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 本力量另外, 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 家 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 载体 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 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 育价值, 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教师、 教育管理者, 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 人员, 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 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 他 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 现, 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 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建设和 优化配置, 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 性意义的环节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 下,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因地制宜、 有所侧重地 进行, 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个课程资源结 构的优化发展那种一味追求条件性课程资 源更新速度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 ? 三、 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 ?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 凡是 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 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 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 还必须 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 角度讲, 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 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 教育哲学, 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 理想和办学的宗旨, 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 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 即课程 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 符合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 即课 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 适应所以, 开发课程资源, 特别是开发素材 性课程资源, 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 社 会发展需要、 学生发展需求、 学习内容的整合 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诚如美国课程专家 泰勒所说,? 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 产生 的多重结 果, 才 有可能使 教学更有 效 ??4?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 用, 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 优先性原 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远非学校教 育所能包揽, 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 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 点, 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比如, 学校教育要 承担自己的责任, 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够建设 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本领, 那么它就必 须对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 识、 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 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 做出恰当 的判断, 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 其二, 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 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 性情况, 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 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 标, 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 够, 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 技能和素质 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 还要考 虑教师群体的情况只有这样, 课程资源才 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 ?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 ?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 基本途径?5?。
第一, 开展当代社会调查, 不 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 以便 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 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 技能和素质; 第 二, 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 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 源, 包括知识与技能、 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 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 的实施条件等; 第三, 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 26 定受教学生的情况, 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 尚需具备哪些知识、 技能和素质, 以确定制定 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 鉴别和利用校外 课程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 各种机构、 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不 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使之成为学生学 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 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 据库, 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 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 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 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广开思路, 发掘校内 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 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从而更好地发挥它 们的作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学校教 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是一个亟待开发的 巨大资源宝库, 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 的运用。
我们知道,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 途径, 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 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所以,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 它更强调特定群 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 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 1? 调查研究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