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阅读答案附赏析】洛中访袁拾遗不遇.docx
5页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阅读答案附赏析】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2)前人评价说闻说梅花早绝妙,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第一问应结合诗人访才子不遇的伤感和对被访者流放江南的不平的情感进行分析回答其次问,回答时应把握对友人访而不遇的伤感及对友人流放异乡的牵挂和思念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访袁拾遗不遇的伤感以及对其被流放的愤愤不平之心 (2)闻说梅花早一句借物寄予的感情诗人通过写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暖和、梅花早开的景象,由物及人,以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伴侣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奇妙地用景物与人物的心情相比,写出虽然江岭景物美妙,但到底不是袁拾遗的家乡,无法排解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体会身处江岭的袁拾遗的心情,又一次奇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伴侣的牵挂和思念 阅读练习二: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说明 2.后两句采纳 的手法,以此表达 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从访才子而才子已经作流人可见,两个人没有相遇。
2.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表达了对伴侣的思念和牵挂 请分析概括本诗的观点看法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会出的另一层感情来: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的观点看法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___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看法,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鉴赏 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将诗人于洛中访友人不遇的圆满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对偶,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崇敬和景仰,又暗写出了造访不遇的缘由,可谓一箭双雕江南好,江南梅花开虽早,但怎比北国之春来得更浓更亲更有味!南国之春真的就不如北国吗?否!只因友人做流人,只因家乡有故知巧用衬托与反接,才使得这样一首怀人诗如此读趣盎然,如此回味无穷吧! 赏析一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改变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安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安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洁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爽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立刻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劝慰 喜爱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连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法规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或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将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暖和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际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足得,今日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震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