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当开路先锋外蒋渭水和杜聪明的价值何在.doc
3页除了當開路先鋒外,蔣渭水的價值何在 ?學生姓名:賴維淑 TA8931042 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護理組很高興能有機會在修課的報告中去認識台灣歷史中的人物蔣渭水,不論是從網路或是其他相關資料的搜尋,大致是對其功勳的推崇與讚揚,已知的部份就不多著墨,此次試圖以歷史的角度檢視其在科學發展的定位將知識分子醫學訓練的思考邏輯落實於社會運動中蔣渭水 (1891-1931)日治時期畢業於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是 1920 至 30 年代台灣重要的文化啟蒙及民族運動者, 主導著 1920 年代非武裝抗日運動 1921 年,蔣渭水在「台灣文化協會」發行的《會報》寫下《臨床講義》 ,為台灣把脈,開了一張處方箋:患者:台灣既往症:(略)──因慢性中毒長達二百年之久,不易豁然而癒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離,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主訴:頭痛、眩暈,腹內飢餓感──(略)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原因:智識的營養不良經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診斷:因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迅速治療。
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療法:原因療法,即根本治療法◎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補習教育 最大量幼稚園 最大量圖書館 最大量讀報社 最大量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大正十年( 1921)十一月二十日主治醫師蔣渭水其對台灣前途的憂心、先知先覺、醫世救國以及淑世的襟懷在文中清晰可見蔣渭水最大貢獻就是群眾思想的啟蒙,他也正確地診斷出台灣人根本毛病是智識上的營養不良症,所以對文化運動特別重視大家對他這些政治社會運動的參與較有所聞,他對台灣另一大貢獻是對民眾知識的啟迪及文化的推廣然而,他的療法,只有 「量」的思考,1卻沒有「質」的探討,是否應該有份質量並重的處方箋?但試想若回到當初的情境脈絡中,或許先求有再求好是當時可行之道之考量吧?此時西方的進步為何 ?由於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帶給知識份子貢獻其所學於國家社會時迥然不同的參與方式若要檢視蔣渭水其在科學發展的定位,面對這樣的提問,首先所面臨的挑戰是:若僅以對科學發展的貢獻來評斷知識分子的價值是否太過於狹隘?什麼樣的條件造就了歷史對於知識份子知評價?取向為何?後人是在什麼樣的位置上評價歷史人物?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 ,試圖以歷史文化的脈絡來檢視除了當開路先鋒外 ,蔣渭水的價值何在 ?蔣渭水 (1891-1931)正逢台灣醫學正規教育之始的年代 ( 1899 年),回溯台灣醫療史此時介於台灣教會醫學時代 (1860-1894)和台灣日治醫學時代 (1895-1943)間。
世界醫療在此年代間於臨床診斷與量測工具上均有顯著進步,此時西方醫學之發展有: 1883-1885 年法國人巴斯德 (Louis Pasteur)發現炭疽傳播途徑,發現減毒菌株的免疫作用,先後製成炭疽菌苗和狂犬疫苗並證實其效果 1890 年德國人貝林和日本人北裏柴三郎發現白喉抗毒素,開創血清療法 19 世紀末阿斯匹林 (Aspirin) 研製成功1895 年德國人倫琴 (Rontgen) 發現 x 射線,迅即用於臨床診斷 1901 年奧地利人蘭德施泰納 (Karl Landsteiner)發現人類血型至少有 ABO 三種血型互不相容,奠定輸血療法的基礎 1921 年邦廷 (Frederick Banting)和別斯特 (Charles Best)分離出胰島素 1928 年英國人弗萊明 (Fleming)發現青黴菌與一些致病菌間的抗生現象 1930 年發明電子顯微鏡雖然在此期間西方也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完全同一時代,台灣在醫療上卻未有嶄新的發現,世界醫療此階段在臨床診斷與量測工具上有顯著進步,蔣渭水的一生卻仍在為了提昇一般民眾的基本文化素養而奔波勞碌,甚至不見容於一個文化水平低落不堪的政權,大家對於蔣渭水的關注「鮮少」提及其醫學領域之專長。
除了民主社會的貢獻、監獄文學的才華之外,在一九三 0 年代之前,台灣總督府因鴉片專賣收入可觀,並未禁止台灣民眾吸食一九三 0 年一月,蔣渭水用計在電報局下班時分後,以台灣民眾黨的名義拍發電報 ,向日內瓦國際聯盟本部控訴日本殖民政府 「台灣鴉片公賣及吸食特許」政策的不當日本政府在國際壓力下,終於對台灣吸食鴉片的狀況採取較積極的矯治醫療政策,並設置「更生院」 大膽來說,若以科學的 (scientific) 角度檢視蔣渭水之貢獻或許微乎其微,但若以社會貢獻而言,知識份子在動盪時代中不缺席,從其所為中展現其訓練背景及思考邏輯,蔣渭水的社會貢獻值得肯定參考文獻:台灣及台美醫界人物 台灣百年人物誌 -蔣渭水莊永明( 1998)?台灣醫療史 ?台北:遠流陳慈美( 2006)?從林茂生、蔣渭水、原住民、李奧波談台灣環境倫理的建構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