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重臣张慎言与芜湖、.pdf
1页沧海美文2 0 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A 0 6编辑/ 王惠 校对/ 何文: 0 553-38 16554明末重臣张慎言是山西省阳城县屯城村人, 屯 城因白起攻赵发动长平之战在此屯兵而得名, 是太 行山中沁河之滨一个古堡式村落张慎言生在山 西沁河畔, 流寓于芜湖, 逝于宣城, 与芜湖、 宣城有 不解之缘张慎言, 字金铭, 号藐山,是明末著名 的政治家、 文学家、 诗人、 书法家其忠于 国家不事二族的气节尤为后世看重 张慎言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 10年) 中进士, 从知县、 御史, 做到南京户部尚 书、 吏部尚书, 南明吏部尚书, 终以太子太 保致仕在从政的三十多年中, 他 “三起 三落” 饱受磨难, 却 “虽九死其犹未悔” , 为 国为民, 殚精竭虑, 鞠躬尽瘁, 直至最终于 宣城殉国而亡, 是一位名垂青史的传奇式 人物山西人民出版社出有 《泊水斋诗文 钞》 一书, 为我们研究学习张慎言生平事 迹和学术思路提供了依据 张慎言从小颖悟绝伦, 刚入学到泽州 参加童子试, 就受到太守许维新的赞誉 为诸生时, 山西督学使又把他的文章抄录 下来, 遍示三晋作为全省诸生写作的范 文年纪少长, 他就 “裹粮襆被, 遍游吴越 名胜” , 浑身充溢着流连山水的诗人味。
步入仕途后, 他与竟陵派领袖钟惺以及当 时的诗坛泰斗钱谦益等友善, 时以诗酒相 酬寄钱谦益把他的诗选入 《列朝诗集》 , 并在 《小传》 中称赞他 “为人有别趣, 诗亦 有别调” 同时代的诗人大书法家王铎也 特别题词赞扬说:“藐山公鲠特如岳而深 醇道气, 诗翰复奥, 广平 《梅花赋》 亦然 ” 清康熙年间的工部侍郎田六善曾称赞说: “太宰文章足以华国, 才略足以御变, 学术 足以辅成, 君德言论风采足以羽仪一 世 ” 就连清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 廷敬也赞扬他 “流风遗韵, 有以振往古而 导来今” 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尊 他为 “先师” , 并趁来平阳之机, 不惜徒步 数百里往墓地祭拜, 却因病丧命中途,而 未能如愿可见他对当时和后代的巨大 影响 张慎言做御史时, 积极建言,“三案事 起, 抗章剖陈” , 以致触怒阉党又因直言 上疏, 触犯皇帝, 被夺俸两年夺俸期间, 他奉命管理京城周边地区的屯田事务, 针 对天津、 静海间有万顷肥沃土地撂荒的现 实, 提出了官种、 佃种、 民种、 军种、 屯种等 五法天启二年 (16 2 2年) , 针对 “广宁失 守, 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 危机四伏 的现状, 张慎言又及时建议朝廷, 把这些 涌入关内的难民,“召集津门, 以无家之 众, 垦不耕之田” 。
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 去开垦这里无人耕种的沃野, 这不仅安定 了难民、 避免了民变, 而且开垦了荒地、 发 展了农业生产, 为国库空虚的大明王朝赢 得了可观的财政收益 然而, 到天启五年时, 阉党又趁张慎 言告假回乡的机会, 诬陷其在曹县任上盗 库银三千两, 先将其下狱治罪, 后又将其 发配酒泉从军, 直到崇祯皇帝登基后, 才 被召回从天启六年 (16 2 6年) 秋天到崇 祯元年 (16 2 8 年) 春天, 他在酒泉戍边将 近两年 谪戍归来, 他又针对时弊, 提出了 “请 先治媚珰者附逆之罪, 其他始付考功” 的 建议, 主张对阉党擅权, 应先减其势, 后除其根为清算阉党余孽、 加强吏治, 再立 建言之功 经受过几次挫折, 一般人都会变得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而他却像犯了邪, 竟然与皇帝较起劲来崇祯三年 (16 3 0 年) , 时任刑部侍郎的张慎言受命审理耿 如杞一案, 他公然不顾皇帝旨意, 奋力为 “钦犯” 辩解, 被罢官遣归崇祯十二年 (16 3 9年) , 在家居八年之后, 明思宗又想 起了这个 “罪臣” , 急忙下诏起用张慎言 回京做了工部侍郎 当时财政吃紧, 国用不支, 廷议开采、 鼓铸、 屯田、 盐法诸事。
张慎言上 《本末兼 治仰赞国计疏》 , 再三陈奏, 悉中机宜他 认为开矿、 铸钱,“焚林竭泽, 终非本计” , 只有使 “民归农”“菽粟足” , 国家才能安 定, 经济才能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他还认为 “欲课之无亏者, 在得商之情, 而 去商之害” , 提出了 “恤商” 的主张建言 “因其势而利导之” , 让商人搞活流通, 繁 荣经济,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崇祯十三年 (16 40年) , 张慎言迁南 京户部尚书, 十四年 (16 41年) , 晋南京吏 部尚书这时, 在风雨中飘摇的大明王 朝, 已经岌岌可危十七年 (16 44年) 正 月, 闯王李自成于西安称王, 国号 “大 顺” 随后从禹门口发兵渡黄河, 进入山 西北上, 三月攻陷北京, 明思宗朱由检登 万寿山自缢身亡五月崇祯皇帝的堂兄 弟福王朱由崧, 在 “留都” 即皇帝位 福王即位后接受史可法的推荐, 命有 宿德重望的张慎言担任了吏部尚书为 了支撑危局, 安内攘外, 收复失地, 张慎言 竭诚上疏, 提出节镇、 亲籓、 开屯、 叛逆、 伪 命、 褒恤、 功赏、 起废、 惩贪、 漕税等十条中 兴建议朝廷称嘉, 悉数采纳如果能逐 项推行, 南明或许能有起色。
然而不幸的 是福王昏聩, 并有阉党余孽作祟、 勋臣恃 威作乱, 张慎言受到强烈的排挤和打击, 他的宏谋伟略只能付诸东流张慎言一 再上疏乞休, 于七月获准加封太子太保, 荫一子 就在这一年北京陷落之前, 农民军攻 入山西, 占领阳城, 张慎言的独子张履旋 被农民军所执, 他仰天长叹曰:“吾大人不 为乱臣, 吾岂为贼子乎! ” 纵身投崖自尽 张慎言遭受丧子、 罢官的双重打击, 心情郁闷, 苦不堪言, 聚集在他身边的学 子都劝他换个环境于是他离开南京来 到芜湖, 那时他的夫人田孺人已经携带他 的冢孙张泰如尾随一支泽路商队 (晋商之 骨干) 来到了芜湖他原想用朝廷发给的 盘缠和安家费在芜湖开一间店铺以维持 家人生活, 暂时在芜湖居住下来然而, 现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妙一只落难 的凤凰, 来到了一个人生面不熟的地方, 生存举步维艰, 再加上江北大片土地沦 亡, 战火即将烧到长江南岸, 位于江边的 芜湖人心惶惶, 更给他的生活雪上加霜 他身心疲惫, 染病卧床, 生活非常窘迫, 只 得寄居在禅定庵中病稍好后, 他利用自己巨大的号召力写下一篇 《芜湖禅定庵募 缘序》 , 并捐出有犀角装饰的一品大员的 腰带一条为禅定庵倡募。
《芜湖县志 · 人物志》 载:“张慎言, 字 金铭, 阳城人⋯⋯甲申后侨居芜湖, 寄依 萧寺, 翻经礼佛, 瓢衲萧然” , 可见其当时 的生活状况这时一位来自宣城的儒生, 盛言宛陵名胜, 劝先生移居宣城先生为 儒生之言所动, 于是辞别破庵, 携家人前 往宣城 秋末, 张慎言携家人来到宣城, 在宛 水边租赁了詹氏人家的一座庭园居住下 来收拾房屋, 安顿好家小之后, 先生一 边莳竹灌花, 一边研经课孙, 开始了优游 林下的隐居生活 《宁国府志 · 人物志》 载:“张慎言, 字 藐山, 阳城人累官尚书, 以抗直廉洁著 闻浮家宣城, 雅薄尘嚣, 杖策入敬亭, 布 袍蔬食, 意致泊如与沈寿峣、 陈球善 ” 正如志中所载, 张慎言 “浮家宣城” 期 间, 常常 “杖策入敬亭” , 到敬亭山上寻诗, 到 “五贤祠” 中与先贤默默对话谈心 《宁国府志 · 艺文志》 中收存有他的一 首题为 《敬亭晴雨》 的七言律诗, 诗云: 雨奇晴好尽人知, 却喜将晴乍雨时 岚气欲侵风更转, 倦云半压岫如欹 情文殊愧酬玄宰, 天地居然是幻师 林杪浮烟烟际阁, 有人依阁亦何思 这首诗正是寓居宣城游览敬亭山时 所作, 诗歌借用敬亭山景物, 描写当时诡 谲多变的政治形势, 表现了他对国事的重 重忧虑。
“有人依阁亦何思” ?就在他忧心忡 忡之时, 噩耗传来, 弘光元年 (清顺治二 年, 公元16 45年) 五月, 清军攻破南京, 弘 光王朝也亡了早在乞休上疏时, 张慎言 就说:“国难家变, 恸无生理 ” 早就抱定殉 国决心的张慎言, 在南明亡国后 “终以家 国难郁郁” 而致疽疮发背病发后, 无论朋友如何苦苦劝告, 无论家人如何悉心照 料, 他固执一念, 俯卧床头拒绝用药, 一心 赴死九月五日, 一个四朝老臣, 一颗明 末巨星, 在宛水边陨落了 时值战火纷飞之际, 道路受阻, 直到 冬天, 其夫人田孺人同孤孙泰茹才得便扶 先生灵柩北还, 岁末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阳城县屯城村 张慎言死后, 宣城士人有感于他的 思想文采、 品德气节, 把他和姜埰的牌位 一起供入敬亭山五贤祠, 而后改称七贤 祠七贤祠于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由 宁国府知府佟赋伟重建, 以后在乾隆三 年 (173 8 年) 、 十八年 (1753年) 又曾两次 重修道光年间, 宣城知县王成璐又增 祀梅尧臣、 施闰章、 梅文鼎三贤, 改为十 贤祠改革开放之后, 宣城人于19 8 8 年 在敬亭山蛇山东麓重建 “先贤祠” , 在正 厅塑谢朓、 李白、 韩愈、 晏殊、 范仲淹、 张 慎言、 姜埰七位贤人半身像, 供今人瞻仰 膜拜。
张慎言生前虽然仅仅在芜湖、 宣 城生活了一年多时间, 但死后却被宣城 百姓供入七贤祠, 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 宛水边 张慎言逝世五十五年之后, 也就是清 康熙四十年 (17 0 1年) 的春天, 阳城县屯 城村张氏家族又一位高官来到了敬亭 山他是张慎言的从孙张泰交, 时任江南 学政, 来宁国府主持岁考听说其伯祖张 慎言入祀敬亭山五贤祠, 在岁考之后, 前 往祭拜宁国学子摩肩接踵, 随从学政登 山, 对张慎言进行了一次集体膜拜 张慎言生前虽然寓居宣城时间不长, 收获却是颇丰的他不仅结识了宣城两 大文化世家之一的沈家名士沈寿峣, 接待 了前来探望的忘年交布衣史学家谈迁, 而 且还探访了家居宁国仙霞村的故交仙克 瑾的后人, 并与之结为姻亲, 为冢孙泰茹 迎娶了一个仙家娇妻明末重臣张慎言明末重臣张慎言 与芜湖与芜湖、、 宣城的不解之缘宣城的不解之缘王小圣 (山西阳城文化学者) 王东 (芜湖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