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2年10月整理).pdf.docx
12页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2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
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中期染色体由着丝粒、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端粒(由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构成)5部分组成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第二节DNA Chargaff定则:(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 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 化而改变 (3) [A]=[T]、[G]=[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 +G]=[C+T]) (4)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 同 (一)DAN的结构 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直线形或环形多聚体。
某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由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其可能的排列方 式有4^100种 右手螺旋:A-DNA 、B-DNA(最常见)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左手螺旋:Z-DNA B-DNA:(Watson-Crick)92%湿度下的钠盐结构 碱基平面与双螺旋的长轴相垂直,碱基间符合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相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 双旋旋的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有10个碱基对, 螺旋直径为2.0nmA=T(两个氢键),G=C(三个 氢键),具大沟和小沟 A-DNA:相对湿度75%以下的结构,每圈螺旋有11个碱基对,螺体较宽而短,碱基对与中心轴的倾角也不同,呈19°大沟变窄、变深,小沟变宽、变 浅若DNA 双链中一条链被相应RNA替换,则变构为A-DNA基 因表达) Z-DNA:左手螺旋,螺距延长(4.5nm左右),直径变窄(1.8nm),每个螺旋含12个碱基对螺旋骨架呈Z字形转录调控) 正超螺旋(左旋、双螺旋圈数增加而拧紧)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负超螺旋(右旋、减少而拧松,绝大多数)White方程:L=T+W L(Linking number):连环数或称拓扑环绕数,指ccc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
其特点是:(1)L是整数;(2)在cccDNA中任何拓扑学状态中其值保持不变;(3)右手螺旋对L取正值 T(Twisting number):缠绕数,DNA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扭转数即双螺旋的圈数其特点:(1) 可以是非整数(2) 是变量; W(Writhing number):扭曲数,即超螺旋数,指双螺旋分子在空间上相对于双螺旋轴的扭曲特点是:(1)可以是非整数(2)是变量; I型:转变超螺旋为松弛状态 拓扑异构酶(改变DNA拓扑异构体的L值)II 型:引入负超螺旋&同I型 (二)DNA主要序列类型 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分散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 (三)DNA的理化性质 溶解度:微溶于水,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溶 于2-甲氧乙醇,但不溶于乙醇等一般有机溶 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紫外吸收:DNA钠盐的紫外吸收在260nm附近有最 大吸收值 核酸的沉降特性(如右图) (四)DNA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伴随变性,会发生增色效应(紫外吸收明显增加) 溶液粘度下降等现象 熔解——DNA加热变性的过程 溶解温度(Tm):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 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 温度G+T含量越高Tm越大:DNA分子序列越 均一,变形过程温度范围越窄: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 复性: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影响DNA复性的因素:①温度和时间②DNA浓度↑,复性↑③DNA顺序的复杂 性④DNA片段的大小⑤盐的浓度 1/k值越大表明反应越慢 核酸外切酶 酶解: 核酸核酸酶:I型和Ⅲ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消耗ATP)、Ⅱ型(不需要ATP) DNA的复制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一)基本概念: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本DNA,另一条则来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一条链连续复制,另一条不连续复制,这种复制方式称先导链: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后随链:不连续合成的链 冈崎片段:后随链复制中出现的不连续的DNA片段 复制子:从起始点开始至终止点而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细菌只有一个,真核多个)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始点,启动单向复制or双向取决于起始点形成一 个复制叉or两个。
复制终止点:复制子中控制复制终点的位点θ型——大肠杆菌质粒DNA (二)DNA复制的几种方式滚环型——噬菌体 线性DNA(单向、双向),环状DNA D环(D-loop)型——动物线粒体(三)复制的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不能从头开始,必须有引物 参与复制的酶:解旋酶、DNA单链结合蛋白质、、引物酶、DNA聚合酶(Ⅰ、Ⅱ、Ⅲ)连接酶,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SSB):防止被解链形成的单链重新配对或被核酸酶降解 引物酶(RNA聚合酶)引物是一段RNA分子 DnaB+DnaC+DNA复制起始区域+ 引物酶=引发体 DNA聚合酶(Ⅰ、Ⅱ、Ⅲ) 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ⅡDNA聚合酶Ⅲ5′→3′聚合活性+++ 3′→5′外切活性+++ 5′→3′外切活性+-- 功能 修复不详染色体DNA的复 制校对 去除引物、水解 DNA聚合酶有6个结合位点:模板结合位点;引物结合位点;引物3’-OH结合位点; 底物dNTP结合位点;5’→3’外切酶结合位点;3'→5'校正位点。
连接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多核苷酸链的延长,不能催化各片段间的连接,复制中的单链缺口由DNA连接酶催化,但是它不能催化两条游离链的连接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1)起始:包括DNA复制起点双链解开及RNA引物的合成(整个DNA复制过程中,只有复制起始受细胞周期的严格调控) (2)延长:DNA链的延长主要由DNA聚合酶Ⅲ催化 (3)终止 真核与原核生物复制的区别: 1.原核生物单一起点;真核生物多起始点 2.真核生物复制速度比原核生物慢 3.原核生物催化先导链、后随链的酶相同;真核不同 4.原核细胞中引物酶与解旋酶相连;真核中引物酶与DNA聚合酶相连 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的DNA的复制不能再 开始,而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有多个复制叉 6.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需要起始原点识别复合物(ORC)参与 7.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5种DNA聚合酶(α、β、γ、δ、ε),一半都不具有 核酸外切酶活性。
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逆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DNA的损伤和修复与基因突变 (一)DNA的损伤 自发性损伤:脱嘌呤、嘧啶;碱基脱氨基作用;碱基的互变异构(烯醇式与酮式)、细胞正常代谢产物对DNA的损伤 物理因素:高能离子化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离子化辐射(紫外线) 化学因素: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二)DNA损伤的修复 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直接修复:常见的有光复活修复,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的损伤修复,由DNA光复活酶识别并催化光复活反应 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指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然后 以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切除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