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寿墓莲花纹研究.pdf
18页冬寿墓莲花纹研究王飞峰(韩国高丽大学考古环境研究所,世宗市,339-700)冬寿墓又名安岳3号墓,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357年)高句丽壁画墓冬寿墓也是朝鲜解放(1945年)后发现的一座重要的高句丽壁画墓,不但内容丰富、绘画严谨,而且壁画内容与这一时期中国关系密切,因此材料发表后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等国出现了与冬寿墓相关的一系列论文同时各国学者的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中国学者的研究着重于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与中国的关系,日本学者以研究铭文为主,朝韩学者的论文多强调墓主人不是冬寿而是高句丽国王(美川王或故国原王)十六国时期莲花纹已经被认为是具有佛教含义的纹样,因此冬寿墓出现的莲花纹引发了高句丽历史和考古研究中两个重要的问题:佛教何时传入高句丽、高句丽莲花纹瓦当何时出现一、冬寿墓概况冬寿墓为典型高句丽封土壁画墓[1],位于朝鲜黄海南道安岳郡五菊里(或译为五局里,以前称黄海道安岳郡安岳面俞雪里),宿白先生根据墓中题记首先确认墓主人为冬寿[2],因此中国学者多称其为冬寿墓因其在安岳古墓群中编号为3号墓,又称安岳3号墓冬寿墓于1949年4月初发现,4月13日~15日朝鲜文化遗物保存委员会和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初步调查,后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而停止,1957年5月7日~15日朝鲜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再次考察和发掘,1958年出版了报告[3]。
冬寿墓封土为覆斗形,其中南北长33米,东西宽30米,高6米,墓葬结构是用石板砌筑的多室墓,南北向,包括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前室两侧的东侧室和西侧室,后室北侧的北回廊和东侧的东回廊,前、后墓室顶部均为叠涩形成的天井其中甬道长2.17米、宽2.12米、高3.48米,前室长4.88米、宽2.73米、高3.48米,后室长3.80米、宽3.32米、高2.8米,东侧室长2.99米、宽1.22~1.27米、高2.97米,西侧室长3.13~3.23米、宽1.7米、高2.75米,东回廊长4.79米、宽0.87米,高2.5米,北回廊长5.34米、宽0.69米、高2.5米冬寿墓平、剖面图及结构示意图见图一墓葬内部遍绘壁画,其中冬寿及其夫人像分别绘于西侧室的西壁和南壁,壁画内容主要有出行图、乐舞图、角抵图、炊煮图、汲水图、马厩图、牛舍图、侍从图和楼阁· 136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图等,西侧室入口南侧侍从上部发现7行68字的墨书题记(原题记为竖排):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囗丑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相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鄕侯幽州遼東平郭都鄕敬上里冬壽字囗安年六十九薨官 墓中还发现“帳下督” “门下拜” “記事” “小吏” “省事” “井”和“碓”等朱书题记。
根据墓志内容可知墓葬为东晋永和十三年(357年)冬寿墓,冬寿亦作佟寿,336年由前燕逃奔高句丽由于墓葬早年被盗,仅出土陶罐、铁钉和铁矛等遗物图一 冬寿墓平、剖面图及结构示意图1. 冬寿墓平、剖面图 2. 冬寿墓结构示意图二、冬寿墓的莲花纹冬寿墓前室和后室之间有三根八角形石柱和一根四角形石柱(四角形石柱位于三根八角柱东侧)、后室及北面的回廊之间有三根八角形石柱和两根四角形石柱(四角形石柱位于三根八角柱两侧),除前室和后室之间东侧四角柱、后室与北回廊之间东侧的四角石柱上有一斗二升外,其他石柱上均直接承接栌斗,栌斗正面均绘有兽面纹,前室和后室之间立柱栌斗的两侧绘有莲花纹墓室天井部均为“三角叠涩2层+大型盖顶石”结构冬寿墓莲花纹位于前室西侧室西壁冬寿坐帐两角及顶部(图二,1)、南壁冬寿夫人坐帐两角及顶部(图二,2),前室与后室之间四个立柱栌斗的东西侧面,后室天井顶部除后室天井部莲花纹为俯视莲花纹外(图三,7),其余莲花纹均为侧视的莲花· 137 ·冬寿墓莲花纹研究或莲蕾侧视的莲花纹莲瓣数量有三瓣、五瓣和七瓣三种,其中三瓣莲花纹见于冬寿夫人坐帐两角(图三,3),五瓣莲花纹见于冬寿坐帐顶部(图三,2),七瓣莲花纹见于冬寿夫人坐帐顶部(图三,4)、前室和后室立柱栌斗的两侧(图三,5、6)。
莲蕾见于冬寿坐帐两角(图三,1)莲花纹绘制时使用的颜料有白色、红色、黑色和黛青色,其中冬寿坐帐两角及顶部的莲花纹以红色颜料绘制莲花轮廓,莲瓣内填有白色颜料,莲花和莲蕾底部以黛青色颜料绘制莲叶和莲蕾上的装饰;冬寿夫人坐帐两角及顶部的莲花纹同样是以红色颜料绘制莲花轮廓,莲瓣内填有白色颜料;前室与后室之间西起第一立柱栌斗两侧以红色颜料勾勒莲花轮廓,相邻莲瓣间以黛青色颜料绘出莲叶末端,图二 冬寿墓坐像1. 前室西侧室西壁冬寿坐像 2. 前室西侧室南壁冬寿夫人坐像· 138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图三 冬寿墓莲花纹及兽面纹1. 冬寿坐帐两角的莲花纹 2. 冬寿坐帐顶部莲花纹 3. 冬寿夫人坐帐两角的莲花纹 4. 冬寿夫人坐帐顶部莲花纹 5. 前室和后室之间西起一柱东侧莲花纹 6. 前室和后室之间西起第二柱东侧莲花纹 7. 后室天井顶部莲花纹8. 前室和后室之间西起第一柱正面兽面纹· 139 ·冬寿墓莲花纹研究栌斗下的立柱的上部绘有部分莲叶及莲花的柄部;其余栌斗两侧的莲花仅以墨线勾勒轮廓,没有使用其他颜料,栌斗下的立柱上端也没有绘出莲叶及莲花的柄部;后室天井顶部的莲花则是以红色颜料绘出上层莲瓣和莲蓬,上层相邻莲瓣之间以墨线绘出下层莲瓣。
由于冬寿坐帐两角及顶部莲花纹、冬寿夫人坐帐两角及顶部莲花纹、前室和后室之间西起第一立柱栌斗莲花纹红色轮廓线附近存在墨线,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莲花纹的绘制过程应是先以墨线起稿,其次以红色颜料绘出莲花纹轮廓,再次在莲瓣和莲蕾中填以白色颜料,最后以黛青色颜料绘出莲叶、莲花柄部和莲蕾上的装饰;西起第二至第四立柱栌斗上的莲花纹仅以墨线勾出轮廓;后室天井顶部的双层莲花纹莲瓣线附近没有发现墨线起稿的痕迹,其绘制方法应是直接用红色颜料绘制上层莲瓣及莲蓬,再以墨线绘制出下层莲瓣栌斗正面的兽面(图三,8)形制略有差异,其中西起第二立柱和西起第四立柱栌斗上的兽面纹的下端部分绘制于栌斗下立柱的上部三、冬寿墓莲花纹的研究在研究冬寿墓莲花纹之前,我们首先对冬寿的经历作一介绍根据墨书墓志记载357年10月69岁的冬寿去世,依此推算冬寿当生于288年或289年[4],冬寿在逃往高句丽之前,曾经是前燕的司马东晋咸和八年(333年)五月被东晋朝廷封为辽东郡公的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廆第三子慕容皝嗣辽东郡公,由于即位之初用法严苛等引起了慕容皝的弟弟慕容仁等的不满,当年十月慕容仁引兵征讨慕容皝,慕容皝随即以高诩、慕容幼、慕容稚、慕容军、慕容汗、司马冬寿等率军讨伐慕容仁。
后慕容皝兵大败,慕容幼、慕容稚、慕容军被慕容仁俘获,由于冬寿曾为慕容仁司马,遂降于慕容仁咸和九年(334年)十月至十一月慕容皝征讨辽东并多次击败慕容仁咸康二年(336年)正月慕容皝亲率大军踏冰越海击败慕容仁并将其赐死,冬寿与郭充等逃往高句丽咸康八年(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大举进攻高句丽,攻破丸都山城,俘虏高句丽故国原王王后、王太后等,发故国原王之父美川王之墓并载其尸体而还永和十三年(357年)十月冬寿去世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333年十月之前冬寿曾经做过慕容仁的司马,333年十月作为慕容皝的司马讨伐慕容仁,兵败后降于慕容仁,336年正月慕容皝击败慕容仁后冬寿逃往高句丽冬寿到高句丽以后的活动由于各种文献并无相关记载,其具体经历不详,但是从342年高句丽经历的惨败来看,冬寿可能并未经历这场战争而是在其逃到高句丽以后被派往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地区,而且从其墓葬规模和内容等来看,冬寿应当受到了高句丽王室的重用公元357年的高句丽与前燕接壤,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高句丽又与前秦相邻,384年后燕建立后高句丽又和后燕接壤以前燕、前秦和后燕等为代表的十六国政权无一例外的实行了支持和发展佛教的政策。
但是对于佛教何时传入高句丽,目前研究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认· 140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为372年佛教由前秦僧人顺道传入高句丽[5]第二种观点,根据冬寿墓出现的莲花纹,认为不晚于357年的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高句丽地区[6],甚至认为冬寿本人可能也是佛教信徒[7]第三种观点,根据《高僧传》中支道林(314~366年)与“高丽道人书”的记载,认为“高丽道人”即是当时高句丽地区的佛教徒,因此在366年之前佛教已经传入高句丽地区[8]第四种观点,根据《高僧传》《凤岩寺智证大师寄照塔碑》关于昙始的记载等认为东晋太元二十年(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年在位,太元二十年即395年)佛教由东晋僧人昙始传入高句丽[9]其中第一种观点成为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以上各种观点基本上是以目前可以见到的文献为基础,并没有实质性的考古证据,因此我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目前可以见到最早关于高句丽佛教的记录见于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年)撰写的《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该书实际上是东汉永平年间至南朝梁代天监时期著名僧人的传记,成为以后历代《高僧传》的范本。
《高僧传》卷第十记: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唐代西明寺沙门释道世(?~683年)于总章元年(668年)完成的《法苑珠林》卷三十一记:宋伪魏长安有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唐代梓州慧义寺沙门神清所撰《北山录》卷三记:晋昙始,孝武末(东晋也,帝临位,深奉佛法,苻坚兵至,谢玄破也)适辽东,高丽开导始也后还三辅(三辅,咸阳县,昔秦皇于此置殿观),三辅人宗仰之元初无名氏所撰《神僧传》卷二记: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我们可以看到自慧皎撰《高僧传》以后,中国历代有关昙始的记录或是直接援引,或是稍加归纳,并无多大出入,可以确定慧皎撰《高僧传》是以后各种记录昙始史料的祖本对于昙始的籍贯都说明了是关中,昙始到达高句丽的时间是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年)之末,由于中国文献没有说明昙始到达高句丽的具体时间,仅知是太元之末。
太元时期有21年,如果分成三期的话,太元之末大体为390~396年,此时关中地区正是后秦(384~417年)的势力范围,后秦和后燕相邻,而后燕通过辽东与高句丽接壤[10](图四);而且《高僧传》等多提及昙始“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说明昙始可能是从关中出发前往高句丽的,以后又返回关中;至于《高僧传》所记昙始活动均以东晋年号纪年,我们认为这与东晋南朝时期偏安长江以南的东晋南朝上自皇族、下至一般的士大夫始终是正统自居有关,而且慧皎本身就是南朝的僧人因此我们认为当时后秦关中僧人昙始可能通过陆路由关中到达辽西,经辽东到达高句丽· 141 ·冬寿墓莲花纹研究朝鲜史书中三部成书于高丽王朝的《三国史记》《海东高僧传》《三国遗事》对佛教传入高句丽均有记载《三国史记》为金富轼(1075~1151年)奉旨编纂,高丽仁宗二十三年(1145年)成书,《三国史记·卷第十八·小兽林王本纪》记:二年(372年),夏六月,秦王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四年(374年)僧阿道来五年(375年)春二月,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弗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海东高僧传》为高丽僧人觉训奉旨撰写,成书于高丽高宗二年(1215年)。
全书共有两卷,其中第一卷前有“流通一之一”叙述佛教产生、传入中国、朝鲜半岛的过程及成书原因,另有顺道、昙始及阿道等僧人传记《海东高僧传·卷一·流通一之一》记:若我海东,则高句丽味留王(应为解味留王,即小兽林王,笔者注)时,顺道至平壤城继有摩罗难陀从晋来于百济国,则枕流王代也后于新罗第二十三法兴王践祚,梁大通元年丁未三月十一日,阿道来止一善县《海东高僧传·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