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新课标下咏物诗创新教学:以六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5535383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7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新课标下咏物诗创新教学:以六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提出,“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咏物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从入选教材古诗的体量来看,咏物诗的数量较为可观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门类之一诗人善于观察,工于体物咏物诗对于小学生观察、描述等能力的培养不无启示本文将从咏物诗的写作传统、写作特点、艺术评价标准等方面挖掘咏物诗的知识,并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首咏物诗为例,探讨古典诗歌的教学一、咏物诗的特征与评价标准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写作传统清代俞琰在《咏物诗选》自序中说:“故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为元代谢宗可的《咏物诗》作提要时,对咏物诗的发展流变予以了清晰的揭示: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朓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

      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咏物诗萌芽于《诗经》和辞赋,体制完备于六朝,唐代达于至境,宋元明清相沿而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等对自然、草木的描摹是咏物的萌芽屈原的《橘颂》,赞美橘“独立不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的美好品格,可作为人师法的楷模表面是颂橘,其实句句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精神,奠定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物”与“人”融合无间的写作特征两汉、魏晋时期,咏物诗的数量极少,题材狭窄,比附单纯南朝齐梁时期,咏物诗大量产生,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草木、虫鱼、器物皆可入诗,主要的咏物诗人有王融、谢朓、沈约、鲍照等齐梁时期咏物诗在物象描摹上精雕细琢,将体物之工发展到极致,但重形似而少神似唐代是咏物诗发展史上的繁荣期从数量上看,唐代咏物诗的数量远超过前代的总和,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从题材上看,唐代的咏物诗从六朝的宫廷台阁走向了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外物本身,或在物象描摹中以形写神,突显物的个性生趣,如贺知章的《咏柳》;或在体物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托物以讽,如骆宾王的《蝉》不仅物的品类更广泛,兴寄的内容也更广泛,在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新高度。

      王夫之称“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对盛唐咏物诗的艺术特色给予了极高评价宋、元、明、清时期的咏物诗承唐而作,不绝如缕虽然咏物诗的写作传统源远流长,但对咏物诗的界定却是众说纷纭四库馆臣对咏物诗的界定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主于刻画一物”,二是“托物寄怀”这也成为衡量咏物诗的重要标准当代学界对咏物诗的研究使得咏物诗的范围逐渐明晰赵红菊在《南朝咏物诗研究》中对咏物诗这样界定:所谓咏物诗,是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和物化的人等具体的物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它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而主旨则在吟咏物的个体首先,从所咏的对象看,咏物的“物”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包括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包括动植物以及人的制作物,甚至是物化的人其次,从诗的内容看,要么是“就物论物”,要么是“借物咏怀,寄寓深意”,无论哪种,都意在“吟咏物的个体”咏物诗大都以物为题,如《风》《蝉》《梅花》《海棠》;或以“咏……”为题,如《咏柳》《咏鹅》等,这类比较好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唐寅的《画鸡》和卢钺的《雪梅》需要辨析是否为咏物诗唐寅的《画鸡》既是题画诗,也是咏物诗,咏的是画中鸡。

      认定它为咏物诗,依据的标准是“主于刻画一物”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雄鸡高伟的形象、美德和权威,也寄寓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而《雪梅》,第一句便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写的是梅与雪争春这件事,针对这件事,诗人作了一番比较和讨论,“不主于刻画一物”,所以不能算作咏物诗 咏物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寄托的,重在“刻画”;一类是有寄托的,重在写物寓意从表现手段上看,前者多用赋法,也就是描写,崇尚刻画精切、体物入微;后者多用比和兴,以寄托深远、含蓄无垠为美前者如贺知章的《咏柳》,用了“似剪刀”这个新奇的比喻,清新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后者如李贺的《马诗》,马与人融合无间,即物达情,兴味盎然咏物诗的直接表现对象是物托物言志也好,即物达情也罢,都以写物为前提体物工不工,是衡量咏物诗的重要标准王夫之《姜斋诗话》:“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6]“体物而得神”就是追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咏物之妙“正以神形合一,得神于形,而形无非神者”形是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神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神依于形,形又是神的具体体现咏物而能传神,自然就是好诗如李峤的《风》,只题目出现了“风”字,四句之中无一句见风,却句句写风,将无形的风有形化,使其具体可感。

      解”和“开”二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风的温柔咏物诗的所咏之物后还有个“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从物我关系的角度看,咏物诗无论有无寄托,都有个“我”;有无寄托都可以是好诗,而不是说有寄托就一定是好诗,无寄托就一定不能成为佳作,关键是不能泛泛地写物,也不能泛泛地寄托,文学作品要以情动人古之咏物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咏物诗中如若无情,便成了谜语,所以情感真不真,是衡量咏物诗的又一个标准情的安放不同,同一题咏就会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和不同的寄托内容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一物,因诗人的地位、处境、遭际和气质不同,投注的感情不同,便有了不同的面貌这三首诗作为唐代文坛“咏蝉三绝”,丰富了诗歌史上蝉的艺术形象衡量咏物诗还有一条重要标准: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何为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呢?有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物的关系,是就“体物”的效果来看。

      不黏”“不即”就是不能太切题、太拘泥于所咏之物;“不脱”“不离”是说不能不切题,不能脱离开所咏之物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指出:“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黏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二是“我”与“物”的关系,是就诗的寄托效果来看,是否在对物的刻画中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体物中是否有人的情致,物与我是否融合无间咏物诗的典型特点是“主于刻画一物”,所咏之物既可以无寄托,重在刻画,也可以有寄托,重在写物寓意不论哪种类别,其中必有作者之“情”如果是托物寓意(言志),那还要注意“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物”“我”完美融合这是属于咏物诗这个类别的独特知识,也是区别咏物诗与其他类别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二、咏物诗特点观照下的诗歌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李贺的《马诗》、于谦的《石灰吟》和郑燮的《竹石》这三首诗属于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解读时除了要考虑咏物诗的文体特征和评价标准,还要充分考虑这三首诗产生的时代、诗人的气质禀赋及其人生遭际等情况,这也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知人论世《马诗》(大漠沙如雪)选自《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借对马的刻画,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入选教材的这首小诗开头用了两个比喻,展现了边疆战场的景色在古诗中,“大漠”和“燕山”是边疆与战场的象征,“沙如雪”“月似钩”这两个比喻给疆场营造出一种清冷荒凉的氛围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给马套上“金络脑”象征马受到重用后两句以“何当”领起作设问,表达出强烈的企盼之意,“快走”暗示了骏马矫健的风姿,也象征诗人的企盼之情作为组诗的第五首,这首诗没有对马的外部特征进行刻画,因为第一首诗“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已经对马的外部特征作了细致的刻画,而第一首诗的“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与第五首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发的情怀是一致的锦韂”“金鞭”与“金络脑”都是借贵重的马具来表现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愿从体物与寄托的角度看,此诗的前两句是在描写骏马渴望驰骋的沙场,也是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沙场;后两句写马渴望受到重用,映射的是人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境,处处写“物”,处处有“我”既做到了切题,又做到了“物”与“我”的契合,意境浑融,含蓄而不直露,可以称得上是“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体现了唐代咏物诗“即物达情”的艺术特色《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石灰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选择这首诗中“物”和“我”的契合处有两点:一是经历。

      石灰石从开采到炼成石灰要经历“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我”为国为民也会面临千锤百炼,遭遇艰难困苦,甚至要与恶势力作斗争二是态度石灰石以“若等闲”“浑不怕”的态度从容地面对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我”赞美石灰石,也想像石灰石那样淡定从容,纵然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因为“我”也要像石灰那样给人间留下清白从“出深山”可看出这一切都是“我”的主动选择于谦在《咏煤炭》中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论是石灰的“出深山”,还是煤炭的“出山林”,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在深山隐居还是出山做官,是一种选择;出山后是为一己的名利,还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也是一种选择;是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还是做个贪官,也是一种选择显然,作者在这首诗里选择的是要做为天下、为苍生的清正廉洁的官,哪怕这样做会“粉骨碎身”这就是作者的志向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在咏石灰中咏自己为国为民的磊落襟怀、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虽也做到了“物”与“我”的契合,但是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比较直白,缺乏含蓄蕴藉之美从诗歌艺术角度讲,这首诗显然不及李贺的《马诗》艺术水平高超,但是其传达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郑燮是诗人、书画家,擅长画竹、兰、石、松、菊等,尤擅画竹作为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咏之物“竹”是画中之竹,是经过了艺术想象和加工的艺术形象从题目能看出,所咏之竹是长在岩石上的竹,生存环境恶劣诗的开头“咬定”二字开宗明义地刻画竹子坚韧的形象,“不放松”越发强化了这一形象立根原在破岩中”揭示了竹子为什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因为根基太浅在岩石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竹子,不“咬定青山”,不顽强地向上,就没有生长的机会所以一个“原”字,既揭示了谜底,也强化了“咬定青山”的竹子形象含有令人惊异的成分,表达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坚韧就是这坚韧的竹子,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会遭受哪些“千磨万击”,都要“坚劲”地生存这首诗歌颂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竹和人共有的,句句写竹,也是句句写人,在物我关系的处理上,也做到了“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如果说《石灰吟》表达的人生志向是自我选择的结果,那么《竹石》传达的则是当人在无法选择出身和环境时,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生命三首咏物诗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中,《马诗》抒发心愿,《石灰吟》《竹石》表达志向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马诗》更加含蓄蕴藉,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传统,《石灰吟》《竹石》则更加显豁、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前者是主动地、笃定地选择,后者则阐明了当没有别的选择时,该如何在当下自处。

      三、咏物诗的教学建议小学六年级是小初衔接的重要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阶段古典诗歌的学习目标是“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