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教育)李煜《虞美人》艺术手法浅析.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sj****5
  • 文档编号:102233697
  • 上传时间:2019-10-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李煜《虞美人》艺术手法浅析 李国英【摘要】:《虞美人》是李煜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佳作,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关键词: 奇问 白描 虚实 比喻《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也是他的绝笔词李煜在位15年,不修正事,纵情享乐,亡国后被宋所俘,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他前期词作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价值不大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后期词呈现不同的风格,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经历,使他不能不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眼洗面”的深哀巨痛,其中《虞美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作者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但作者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沈祥龙《论词随笔》)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作者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明清后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乡明”、“我寄愁思与明月”、“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它通常表达的是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本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

      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恼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楼东风,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景物,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当时的处境,作者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愁,使人大觉悲痛,它较之于空洞地说“悲”呀“愁”呀,其艺术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虞美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艺术辩证法,通过想象,将现实和过去结合起来描绘,拉开时间,拓展空间,因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从总体来说,词借助具体而实在的形象,采用兴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愁情,以景写情,以实写虚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词人以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以实显虚,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思绪,开拓意境,“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时间拉回从前,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从结构上说,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作者抓住一个“改”字为全词的“诗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四、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本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情无声,愁绪无形,无形色可捕捉,无影迹可追寻,如何写得这种抽象的情绪?作者自有绝招,他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仅9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虞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感动过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们,虽然它缺乏一种使人为前途奋斗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参考文献:1、《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刘永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2、《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3、《唐五代词钞小笺》 刘瑞潞编著 岳麓书社 1984年第1期4、《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唐宋词卷》 唐圭璋等选注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5年4月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趣味化教学策略探析.docx 超越表面趣味: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与高阶思维培育的优化路径.docx 高中语文整本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docx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反思与能力提升路径探析.docx 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docx 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究.docx 基于真实学情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docx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docx 10《苏武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9《屈原列传》(教案)-【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0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训练答案.docx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反思.docx 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ocx 浅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现状及应用策略.docx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docx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docx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