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月的意象—七组制作.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41360282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月”的意象教案学习目标: 1、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 2、感悟传统的月亮情结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中文的月是个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的月像一弯眉月的样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月的字型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弦月或眉月等)的时间多,于是就照眉月的样子创造出这个象形字。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月的意象的分类: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文: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千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解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还有很多: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