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诗歌赏析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现代诗歌赏析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 诗歌赏析:闻一多《察觉》 现代诗《心跳》原名《静夜》,后改为《心跳》《心跳》一诗写出诗人于二十世纪20年头对中国社会的查看,表达了他的激愤之情,并发出衷心的呼叫 《察觉》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由于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可怕,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赏析 (一) 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缺祖国的消沉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良善、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骄傲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轻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猛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
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烈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仰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喜欢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欺凌越重,对祖国的憧憬和梦想也就越深切……但到梦想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观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宏伟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梦想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和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缺的凄凉他痛楚,他凄怆,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爱戴宏伟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处境又何尝不领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真诚的诗人把他所喜欢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和暖与气力,当现实打破了他的理想,消沉悲伤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察觉》《闻一多的〈察觉〉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繁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二)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别致灵敏,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赏识》)这确实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察觉”就理应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憧憬和殷切梦想,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果才倾诉自己的消沉、凄怆以及在消沉凄怆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纵然形成了现实与梦想的猛烈比较,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诧异之感《察觉》便是优良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头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望见迸着血泪的诗人消沉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楚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劳累,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可怕,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遨游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消沉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概括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沉重的爱和令人窒息的消沉,从而使诗更凝炼、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人在体验了困惑、消沉、悲伤、忧愤之后,再一次呼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三) 诗意到此,人们可能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察觉”但是,假设说诗人的“察觉”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别致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由于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结果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不是“我的心爱”,那么诗人的“中华”,诗人的“心爱”,亦即诗人梦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伤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猛烈、深厚的爱国热心啊!诗人没有因消沉而沉沦,相反却又在消沉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
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符合情理,它既透露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察觉”,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 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结果一滴血,这样的结尾加倍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气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宏伟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