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文化内涵.docx
8页论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文化内涵 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我们可以明察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的发展衍生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儒道释哲学的一种文化折射中国古代色彩体系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色彩属于五行色彩体系中国古代色彩观是自然与哲学色彩观的高度统一我们的先贤们更是善于“以色观物”、“以色审物”、“以色统物”可见中国古代色彩思维观在中国文化思维观中的重要性本文笔者着重对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中的青绿山水、青花瓷器、蓝印花布、青衣蓝衫等文化现象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对“青,丹青之信言必然、青,生也、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的哲学文脉进行体察和论证;从而以哲学色彩观的高度,去剖析青色文化的内在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色彩的“青色”光学原理中国古代色彩文化观中存在着“尚青”观念,这在中国古代色彩思维观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让我们先对“青色”的科学特性作一个分析青色(以靛蓝为典型)是490-440毫微米波长的“青光波’(蓝光波),它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浅,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和红色、黄色相比,“青色”是最能让人眼久视的颜色因此在色彩光谱中“青色”(蓝色)是人眼的“亲和色”。
从中国古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特征来看,“青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生理和社会心理的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反馈中国古人的“尚青”倾向更是由大自然“青色”绿色生态而引发的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哲学的最高境界青色”它象征着自然生命和绿色生命中国哲学的“道家”也是主张师法“自然”的道家尚“青”、“静”、“阴”、“隐”,以上这些现象正是于“青色”的文化品格相吻合而以道家哲学为依据的中国传统诗文书画正是把“师法自然”作为艺术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家也是最崇尚“青色”的青山绿水”、“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无墨千古画;流水无旋万古琴”常被用来形容文学家“咏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审美与精神境界二、中国古代色彩哲学思维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以先秦哲学、两汉哲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的四大哲学体系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商时代早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苑》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属于五行哲学,“五行”中的色彩象征,表现出中国古人以自发性哲理,从天地四方和自然物质基本属性在四季变迁中宏大的时空变化进行倾向性色彩把握。
中国远古先民们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而衍生的对色彩的“尚青”倾向表明中国传统的色彩属于象征性的色彩表现体系这种内在的色彩思维性质与外在的宏观宇宙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是中国色彩象征性表现性得以持久的重要原因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客观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来自www.Lw5U.com]中国古代色彩观属于五色和丹青色彩体系,“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丹青即红和蓝色,它广泛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及中国工艺美术制造方面《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手工艺制造的理论专著其中就有记载中国传统五色在织物练染技术和服饰运用的历史文献《考工记》中的“设色之工五”即“画、缋、钟、筐、巾荒”五个工种,它们均与练染、纺织工艺密切相关这种专业分工,标志着当时社会对服饰美化及服饰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除“巾荒氏”、“钟氏”外,画、缋、筐三工属施彩画缋之事,杂五色画缋”是在织物或服装上用调匀的颜料或染料局部涂画,或用彩丝刺绣,形成图案花纹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可见《考工记》中对五色所代表的天地宇宙时空的方向已有了明确界定人们赋予五色深邃的哲学内涵到了唐代人们将服饰与中国传统色彩联系起来。
并产生相应的哲学观念天皇氏尚青、地皇氏尚赤、皇帝氏尚黄、金天氏尚白、高阳氏尚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的理论核心并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起来以表示西、东、北、南、中五方把季节与颜色对应起来:把夏与赤、春与青、秋与白、冬与黑相对照唐代人们把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于服饰,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以上事实证明唐代人们已把色彩与宇宙时空联系起来并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贯穿在一起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代服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建筑色彩,中国古代建筑色彩南北方形成较大的地域差异这和中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不同密切相关北方建筑强调色彩的对比,色彩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北方的古代建筑以朱红和蓝绿色为主要色彩基调;而中国古代南方的古代建筑色彩往往形成淡雅柔和的审美风格以粉墙黛瓦、墨绿的梁柱为主要色彩的审美特征这些色彩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法则则具有“意象性”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的文化思维有“意象性”特点,表现在色彩观方面则具有意象色彩的审美与情感体验特征,因之笔者将沿着意象色彩方面展开探究从色彩的主观属性来讲,色彩象征是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
而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则属于主观和想象的色彩范畴,这种表现特点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儒道家哲学特征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纽带远古时代的先贤们,更是用色彩来“抒情”、“言志”,他们深悟“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篇》)的哲学意蕴同西方的色彩观念相比,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则更趋人类艺术精神深层次的超前表现性他们在中国史前的原始的岩画、崖画、洞窟壁画中普遍使用寓意性的色彩符号,表达了他们对远古宇宙洪荒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国古代画家源于自然而产生的意象色彩思维观表现出他们通过绘画实现自我精神超越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作为意象色彩观中“五色”色彩体系中,“青色”被排在“五色”之首表明中国古代色彩画家对“青色”有一种特有的钟爱青色”作为一种特有的“青色文化现象”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并作为一种至高的古代色彩文化价值观而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重视翻开中国古代美术史典籍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青花瓷器、蓝印花布、历代平民的“青衣蓝衫现象”;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绿色的“吟咏”;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青色人文景观设计理念无不渗透着青色文化的观念我们再来考证一下中国古代的瓷器文化史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大宗品种,也是单色瓷器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堪称中国“青色文化”的标志;蓝印花布是花布中唯一的单色花布,历史悠久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和中国布衣的“青衣蓝衫”现象一同构成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主流。
中国的山水画自两晋隋唐以来一直以青绿山水为主,且具工笔重彩风范其色调直取大自然之青色色调表明中国古人爱山水爱自然,也意味着爱绿色《中国美术辞典》青绿山水条载:“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李思训是唐代工笔山水画的一位代表[来自wwW.lw5u.coM]性画家他师承展子虔青绿山水画风,创金碧青绿山水之先河其画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色彩明净典雅工整富丽,富有装饰性他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堪称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史上的杰作之一盛唐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由工笔山水转向文人水墨山水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诗歌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的无以数计的“青色描写”,也体现出中国古人亲和于“青山绿水”的审美心理倾向以及浓郁的“青色”观念其“青色”观念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山水、古典文学中大量的“咏青诗句”和“青色描写”(如:青青扬柳、草色青青、绿水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数不胜数)一脉相承以上现象足以表明中国古代的色彩观中存在着明显的“尚青”倾向三、中国古代色彩“尚青”倾向的文化渊源色彩是一切视觉艺术、视觉文化的第一要素。
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平凡事物中发现色彩变化之美并对色彩的物理特性和审美特性进行审视,从而唤起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赋予色彩以各种文学哲学寓意我们从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考证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色彩存在着明显的“尚青”倾向如常用词“丹青”、“青史”、“万古常青”、“青春”、“垂青”、“青睐”青史”之“青”固然与竹简的竹片原色有关,但“丹青”乃取“丹青”颜色之不易推色之意,用它写史可以表示永恒的寓意古人认为“青色”是一切颜色的“标准色”(青,丹青之信必然)青色”是古人心目中具有色彩象征的隐喻青字从丹,说明“青色”在五色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把丹色归入在“青色”观念之中,“青”统摄着“丹”这表明古人对中国“五行”色彩已有对立统一的意识了依笔者所见,青可以代表色彩中的“丹青”之意,而丹青在古代又指一切色彩,于是“青”就成为一般色彩的代名词另外“青色”在古代“五色”中居五色之首(青、赤、黄、白、黑),中国古代色彩观用“青色”来代表“中国古代色彩的标准色”也是合乎情理的古人重视“青色”表明古人在色彩思维观中“以青为主”、“以青统色”的独特色彩观念青色”在色彩思维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色彩表现上趋向于“质朴而单纯”的原因所在。
这和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哲学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再来分析一下“青”的衍生字中国古代色彩观是一种哲学观,它和传统哲学中“生”的范畴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日:“青,生也,象物生时色”即认为“青”字从“生”这表明古人从大自然植物生长时呈现的“青”色而赋予“生”(生命、创生、生生不息、生长、生活)的哲学内涵生”,是生命、生长、生发等意义,但它的意义恰恰也是从“青”颜色的启示而得到的生”与“青”在象形色彩两方面同出一源,都源于人类对植物的观察和视觉思维、色彩思维于此,形象思维与色彩思维同源,观形和观色同“源”因之“青”,生也,“生”,青也青色”与一切生命之“生”的哲学意蕴水乳交融;再来看“青,丹青之信必然”,说明古人把青色看成一切色彩的必然颜色《说文解字》训:“分极”,意即“标尺、标准”也就是说:“青色”是一切颜色中“真实可信”的标准色青,丹青之信言必然”,无疑是古人丛观察体验色彩现象中的“青颜色”而得到的色彩经验与视觉审美感受,也是一种对青色观念的抽象表达静”,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静”与中国古代色彩现象中的“青色”观念十分密切静”,从“青”青”作为“静”字的义符,无疑与青颜色相关《说文解字》日:“静,审也”。
徐锴注:“静,丹青明审”王筠注:“彩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两者训义一致表明,中国古代“静”的概念直接与色彩现象相关静”字从青”,且“青”通“静”,说明“静”与“青”在颜色上有关联之处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更反映了中国古人能够体验到青颜色具有宜人眼的特性,并从中体验到静思的能动性“审”而得到的视觉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主体之静与客体之静的哲学高度统一——“静”范畴静”范畴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哲学概念,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除“静”字外,还有一组和“静”字有关的字如“情”、“清”、“睛”、“倩”、“靓”等它们都以“青”字为部首或用其声,或涵其义,大多与“青色观念”有关情”,据《说文解字》训“人之阴气有欲者”静”通“情”,“青”通“静”,因此“情”于“青”意义相通清”,作为哲学名词指“冲和之气”清”通“青”如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日:“清”、“青”古通可见“清”与“青”有着缘渊关系以上所举的一组“青”的衍生字从字义上似乎相差较大,但它们确实给人们传递着类似于“青颜色”的色彩思维信息古人由此而引发“青”,生也,丹青之信必然”、“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等观点说明中国古人已将色彩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
同样表明中国古代色彩“青色”观已于人类生命宇宙现象息息相关四、对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再认识中国古代色彩的“尚青”观是中国古代色彩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学家、艺术家们把这种现象视为他们自身追求的精神皈依中国古代艺术家们一贯以丹青作为对色彩的形容,色彩被看作是一种影响人们心灵的力量青,丹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