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闻法方式第五课.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42884443
  • 上传时间:2023-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6.0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闻法方式第五节课(前行第7课)生西法师68页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 “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已经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外境;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心生厌烦 内收,过度也不行,容易昏沉特意调伏弟子,拉长时间长短合适,控制时间戊一、傲慢: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认识所以,我们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如果因为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发觉不到他人的功德,因此理当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五毒中贪嗔痴等粗大的烦恼容易认识,嫉妒和傲慢不容易认识,三毒是根本,傲慢是贪欲的分支,嫉妒是嗔恨的分支引起警觉性,生傲慢,马上对治,详细审查相续,认识后对治,让心静下来,念头产生灭了,调伏世间富翁、官员、智慧者等出世间修行者:学了很多法,灌了一些顶,有少许功德者,产生傲慢。

      过患:看不见自己的过失,看不见别人的功德看过失,不生贤善,对修行没有用;看功德,随学,生善心和功德自己的功德不要跟别人的过失比圣者,心相续已经调伏了傲慢刚开始学佛:很谨慎,时间久了,懂了易产生傲慢,当重要事情对待,时时调伏傲慢,恒时谦虚谨慎戊二、无正信: 如果不具备信心,就已阻塞了迈进正法的大门,为此,要具备四种信心四种信心清净信,某种善根苏醒,容易退欲乐信:想要功德,远离过患的心胜解信:听后,反复思维,遣除怀疑,产生信心遇到强烈的违缘,也会退失不退转信:真实苏醒,通过闻思修产生不断闻思修,不断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信心增上后稳固接触有功德的道友,善知识5中的不退信心 学佛的目的是调伏我们的烦恼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诸善根戊三、不求法: 希求正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对正法从来也没有向往希求之心,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了如世间俗语所说: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仅仅为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根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同样,作为追随者的我们,也应当以强烈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1. 希求是功德基础2. 根基有三种:上—自动精进中—督促就学,有压力就有进步,低谷过去就精进,走得慢没事,就是坚持,不要停下来,总会达到目标;下—懒惰,说也不动根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肯努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发愿回向3.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4. 举例: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候求法5. 积际必尽(财)6. 高际必堕7. 聚积必散(人):人聚集在一起必定会分散8. 生际必死 答疑:1. 法性力:自然规律,坏劫的时候,会有这种自然力量2. 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实有的本性,但其作用还是有的3. 成佛后心识还在,成为成佛状态的所依;成佛转成智慧4. 一切法本具有如来藏,显现:不虚;实相:都是佛5. 表示“明空”的五股金刚杵,左手握表“现空”的金刚铃,请问,怎么理解“明空”和“现空”?明就是现,现就是明 6. 上根利智者,利用贪欲修法,成为证悟的方便,受用时不产生贪执,了知欲妙的本性—空,不执著,不被束缚序号名称内容1主要内容1. 打比方总说六垢:碗没洗干净,不能用;闻法时,有六垢,法器不净,佛法难入心2. 分析科判1) 科判内容及含义2) 再说如何学《前行》3. 第一垢:傲慢1) 傲慢难认识:教证说明2) 傲慢的过患:俗语说明3) 傲慢的外相特征:举例:编字典中的大学教授、傲慢的听法者挑刺、评选堪布的原则4) 谦虚者的外相特征5) 傲慢难察,善巧互相提醒6) 总结,恭敬心听闻,得佛法加持4. 第二垢:无正信1) 信心分类及含义2) 不退转信心的体现3) 闻思佛法信心要稳固,这是至关重要5. 第三垢:不希求1) 上中下等希求心成为上中下等修行人2) 末法时期不伦不类的出家人3)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4) 六个公案说希求心5) 学院二十年前后说希求心6) 城市的居士学佛说希求心7) 长期安住一处,闻思修行,圆满成功!8) 学习大德,端正态度,听闻正法2引用教证1. 依照《释明论》中所言:“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2. 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3.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4. 寂天菩萨所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5. 《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6. 《如意宝藏论》中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渴望解脱,即使剃除须发,也不算是出家人;因为他对事业、家庭没有希求,也不算是在家人因此,这种人不伦不类,既不算出家也不算在家7. 正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8. “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9. “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10.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11. “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12. 弘一大师就说:“闻法有如此艰难,我们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大家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13. 《教王经》中也说,对临终者而言,佛法才是他的住处、依靠处、安慰者3讲述公案1. 国王甘谢讷巴乐向婆罗门求正法,四句法挖一千个洞---得无常四际2. 香朗嘎乐国王,身上钉入一千根钉子的苦行,换来四法印。

      3. 梵天国王,挖十尺深坑,跳入遍满熊熊烈火的深坑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4. 《涅槃经》:佛为穷人时自卖身肉,得5枚金币,供佛求法5. 《贤愚经》:佛为国王,身上挖千孔、点千灯作供养求法6. 能海上师两次入藏求法7.4当前现象1. 学院的环境变化,看修行人2. 当前有些人的状况:听法修行—没精神;世间法电视、麻将、聚会有精神3. 小孩逃学思考题1、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答:1)《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2)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 2、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答:《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 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 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3、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你是否有傲慢?请举例说明今后你打算怎么样做?答:就像藏俗话所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产:“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 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了防卫兵,任何功德一 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平时稍不小心,就可以会产生傲慢,比如和道友交流时,有时会关注其所说的问题,而不能恭敬地聆听,故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提起警觉心,莫令傲慢有可乘之机。

       4、信心分为哪四种?请具体阐述哪一种信心最好?你有什么样的信心?答: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喜欢,这就是清净信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信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不退转信:有过长年的闻思,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经过反反复复地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不退转信不退转信是所有信心中最好的一种信心 5、为什么说对世间和出世间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你如何理解“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答:希求佛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的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 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世间人也是同样如此,若想事业成功的话,必须要对事业充满兴趣,倘 若对事业兴趣索然,那平白无故不可能成功。

      因此,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比如,两个道友一起上佛学院,一个人非常精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对法有强烈的希求心、恭敬 心,最后的成就非常高;另一个每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在那边混时间,几年过后,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法本来没有主人,依靠各自精进不同,所得之法确有 天壤之别 6、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答: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闻法方式中,之前学习了断除三种过患,今天讲净除六种垢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