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doc
30页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概述 31.1. 1教育概念 3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 31.1.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1.1.3. 词源 31.2. 2教育要素 3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3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3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3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多样的教育形态 31.3. 2教育形态 3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4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51.4. 1教育属性 51.4.1.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5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1.5. 3基本规律 6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62. 教育发展 6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62.1.1. 神话起源 62.1.2. 生物起源 72.1.3. 心理起源 72.1.4. 劳动起源 72.1.5. 需要起源 72.1.6. 生活起源 7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2.2.2. 古代中国 82.2.3. 古代西方 102.2.4.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刻象) 122.2.5. 近代现代教育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合)(口诀:公义世法) 122.2.6. 20世纪后期教育/现代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 132.3. 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3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3.1. 2教育学概述 133.1.1. 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33.1.2.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33.1.3.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33.2.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3.2.1. 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7 世纪 古代教育 143.2.2. 创立阶段 183.2.3. 科学教育学阶段 223.2.4. 分化与拓展阶段(口诀:木有掌握、纳有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司机) 243.2.5. 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273.3. 2中国近现在教育学发展 293.3.1. 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93.3.2. 晏阳初四川人 303.3.3. 陶行知 宋庆龄称“万世师表” 303.3.4. 陈鹤琴 浙江人“儿童教育的圣人” 313.3.5.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圣人” 313.3.6. 梁漱溟 321. 教育概述1.1. 1教育概念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1.1.1.1.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1.1.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1.1.3. 词源1.1.3.1. 最早提出 孟子《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世界/我国最早将教与育一词连用)1.1.3.2. 最早解释 东汉末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1.1.3.2.1. 在西方,“教育”意为“引出1.2. 2教育要素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多样的教育形态1.3. 2教育形态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1.3.1.1. 非制度化1.3.1.2. 制度化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1.3.2.1. 学校教育1.3.2.1.1. 职能的专门性---学校唯一的职能就是培养人;1.3.2.1.2. 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有系列的严格制度1.3.2.1.3. 作用的全面性---知识和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1.3.2.1.4. 内容的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学生认知规律的系统性;1.3.2.1.5. 手段的有效性---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实习等);1.3.2.1.6. 形式的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教育时间、场地、制度、内容等。
1.3.2.2. 社会教育1.3.2.2.1. 开放性---没有时间、年龄等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1.3.2.2.2. 群众性---不仅有适龄儿童,更有成人和老年人1.3.2.2.3. 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手段多样性、主体多样性等1.3.2.2.4. 补偿性---弥补和拓展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1.3.2.2.5. 融合性---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密切配合1.3.2.3. 家庭教育1.3.2.3.1. 先导性---起着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1.3.2.3.2. 感染性---家庭教育还包括情感和经济辅助;1.3.2.3.3. 密切性---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接触一般多属于非正式和高频度造成家庭教育能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传递1.3.2.3.4. 终身性---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永久性1.3.2.3.5. 深刻性/针对性---“知字母如父,知女莫如母”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1.3.3.1. 农业1.3.3.2. 工业1.3.3.3. 信息社会1.4. 1教育属性1.4.1.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1.4.1.1. 内涵:1.4.1.2.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1.4.1.3.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1.4.1.4.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1.4.1.5.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1.4.2.1.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共始终1.4.2.2.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性形状不同 区别“历史性”历史性--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继承性-不同的时期,教育相同1.4.2.3. 历史继承性:主要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1.4.2.4.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1.4.2.5.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可超前或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1.4.2.6. 生产性: 教育是生产知识科技、人才等内容1.4.2.7. 民族性: 例如: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
1.5. 3基本规律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2. 教育发展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2.1.1. 神话起源 2.1.1.1. 地位: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学说2.1.1.2. 代表人物:朱熹2.1.1.3. 观点:教育起源于神话2.1.2. 生物起源 2.1.2.1.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有个教育起源的学说2.1.2.2.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2.1.2.3. 观点:教育起源生物,不仅存于人类,也存于动物界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2.1.3. 心理起源2.1.3.1. 代表人物:孟禄(美)2.1.3.2. 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教育社会属性)2.1.4. 劳动起源2.1.4.1.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2.1.4.2. 观点: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2.1.5. 需要起源2.1.5.1. 杨贤江(中)2.1.5.2.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的生活需要2.1.6. 生活起源2.1.6.1. 杜威2.1.6.2. 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
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2.2.1.1. 教育与生产活动、社会活动融为一体2.2.1.2. 教育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2.2.1.3. 没有独立的教育形态;2.2.1.4.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固定的教育对象;2.2.1.5. 没有阶级性;2.2.2. 古代中国2.2.2.1. 奴隶社会2.2.2.1.1. 夏最初出现学校教育形态:庠、序、校(无考古证明)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生与教师(2)教育内容:经验的积累(3)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传递文化的工具2.2.2.1.2. 商庠、序、大学/特称“瞽宗”、小学考古材料/甲骨文中最早证实了学校的产生商朝有了大学和小学之分瞽宗是商朝奴隶主学习礼乐的地方,属于商朝的大学2.2.2.1.3. 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官为师,以吏为师教育场所:国学和乡学(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国学:设在王都,贵族奴隶主子弟乡学:设在郊外,一般的奴隶主子弟小学:入学年龄因家庭身份而异大学:辟雍、泮宫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 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2.2.2. 封建社会2.2.2.2.1. 春秋战国私学大兴,百家争鸣。
教育场所:私学儒家和墨家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设立于战国时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2.2.2.2.2. 秦焚书坑儒2.2.2.2.3. 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灵帝:鸿都门学(最早文艺专科大学)西汉景帝:文翁兴学(首创公立学校)教育场所:太学(最高教育机构)鸿都门学:东汉时期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选士制度:察举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三品说;道德教育:三纲五常2.2.2.2.4. 隋唐教育场所:六学二馆的官学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