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禽免疫抑制危害及脾转移因子口服液ok.doc
3页家禽免疫抑制危害及脾转移因子口服液家禽免疫抑制危害及脾转移因子口服液在家禽免疫抑制中的应用在家禽免疫抑制中的应用王立明,张宝泉,陶冶,车建军(黑龙江职业学院第二校区,双城,150100广州大东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济南,251400)摘 要:家禽免疫抑制是由于其免疫系统受到各种传染性因素或非传染性 诱因导致的损害,致使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 免疫异常状态其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临床试验表明,脾转移因子口 服液能有效激发和调节家禽免疫应答能力、消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效果、避 免免疫间隙带来的损失同时,脾转移因子在病毒病的治疗病及细菌性疾病辅 助治疗,促使机体快速恢复健康方面效果显著目前新城疫、流感仍然是对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日 龄有提前的趋势,有的鸡群在 15 日龄前就发生典型的新城疫或流感,较难治愈, 有的甚至全群覆没造成鸡群发生这两种疾病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免疫失败,免 疫失败的因素很多如:疫苗的选择及使用不当、鸡群的个体差异、免疫因素的影 响等等有关专家做过分析,免疫抑制因素是导致免疫失败的最主要因素1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1.1 传染性因素:造成家禽发生免疫抑制的病毒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 炎、新城疫、呼肠孤病毒病、马立克、贫血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都可造成免 疫抑制的现象。
1.2 非传染性因素:疫苗接种与使用不当、药物、营养、霉菌毒素、应激 等2 近期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特点2.1 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增加:家禽流动的日益频繁,为疫病的传播提供 了便利条件,再加上非 SPF 来源的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广泛应用,造成免疫抑制 的传染病不断增多,如传染性法氏囊炎(IBD) 、禽白血病(AL) 、马立克氏病 (MD)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 、禽脑脊髓炎(AE) 、传染性贫血病(CIA) 、 禽流感(AI) 、新城疫(ND)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呼肠孤病毒感染 (REOV)等发病率越来越高2.2 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多重感染:在我国,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 病二重及多重感染现象普遍存在崔治中等对从全国各地随机收集到的疑似 IBDV 感染的 60 多个法氏囊样品进行检查发现,有相当高比例的样品中分别存 在着 IBDV、MDV、REV、CIAV 的不同组合的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其中 5 个样品 中同时存在着以上 4 种病毒的感染杨克礼等采集了安徽省 6 个主要养鸡地区 65 群鸡的 185 只病鸡共 986 份组织样品,对可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 5 种最常 见病毒进行了 PCR 检测,结果被检鸡之二重或多重混合感染的总阳性率为 24.33%。
2.3 免疫抑制性疾病加重了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免疫抑制病原(如IBDV、MDV、NDV 等)感染后,增加了鸡群对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支原体病 的易感性,往往造成复杂的混合感染,给疾病的诊断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使养禽业损失惨重2.4 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持久:家禽感染免疫抑制性病毒后,大多呈隐性 感染或慢性感染,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和散播者临床症状不典型,零星死亡, 体增重和饲料转换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经济损失严重等3 家禽免疫抑制病的危害3.1 造成疫病的非典型化或防疫失败:感染早期,免疫抑制性病毒在免疫 器官的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可造成法氏囊、胸腺或骨髓等器官组织萎缩,功 能减退,使机体对各种疫苗免疫应答减弱或丧失,造成一些疫病非典型化或疫 苗免疫失败,如新城疫、传染性囊病等3.2 造成常在的病原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病的感染使机体免疫功能损伤, 导致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感染敏感性增强,环境中一些常在病原很容易突破以往 很难突破的屏障作用而使机体发病以大肠杆菌引起的腹膜炎、肝周炎和心包 炎为例,我国各地病鸡中分离到的 440 多个菌株的血清型多达 60 余个,显然其 中大多数不可能是原发性致病菌,而只是条件致病性的。
免疫抑制病的存在, 使得大肠肝菌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3.3 造成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机体一旦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病毒,免疫功能 迅速下降,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免疫抑制病同时存在时,机体的防御功能 几乎归零发病家禽常会表现多种疾病症状,在禽群发病的中后期,常表现一 些常见的条件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如用药后效果不佳,或用药即好转, 停药又反复4 免疫调节剂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4.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缓解或解除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状态,消除免疫 抑制和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的不良影响4.2 免疫调节剂与疫苗配合应用,能增强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反应,保护 免疫水平提前出现,维持时间延长,抗体滴度明显提高4.3 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能力 4.4 在治疗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时,除应用抗病毒、抗菌药物外,配合 应用免疫调节剂,能迅速促进康复 5 新型免疫激发剂-转移因子口服液临床效果试验 5.1 鸡脾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鸡体内有免疫活性的 T 淋巴细 胞所释放的一种能够转移免疫致敏信息的因子,它能够特异性地将供体某一细 胞免疫功能转移给受体动物,非特异性地增强受体动物免疫功能,是一种新型 的免疫激发剂。
广泛用于增强鸡群免疫功能和家禽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 寄生虫病等的防治 5.2 脾转移因子的作用机理5.2.1 非特异性作用:鸡脾转移因子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刺激 淋巴母细胞,转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促进巨噬细胞移动因子产生,使巨噬细 胞移动至抗原聚集处;促进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活性因子的产生,增强 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增强体液免疫5.2.2 特异性作用:鸡脾转移因子含对鸡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 毒、法氏囊炎病毒、减蛋综合症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霉形体等病原体具有特异性作用的转移因子,可用于这些病原体感染引起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配合上述疫病的疫苗免疫,增强疫苗特异性免疫效果5.2.3 解除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刺激机体淋巴细胞活性,治疗免疫抑制 性疾病,尚可用于解除免疫耐受性5.2.4 弥补先天性免疫不足:尤其是在雏鸡阶段,免疫器官尚未发育良好, 此时应用鸡脾转移因子,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和成活率5.3 脾转移因子在临床中应用试验---转移因子口服液对鸡 ND 疫苗的影响5.3.1 试验方法:选择 1 日龄健康肉仔鸡,随机分为 4 组,1 组为空白对照 组,2、3、4 组为试验组,免疫程序为各组均在 7 日龄免疫新城疫弱毒苗。
2、3、4 组转移因子口服液配合疫苗使用量:0.25ml、0.5ml、1.0ml 转移因子 口服液/只/天,在 6、7、8 d 滴口给药,试验期为 20d5.3.2 转移因子口服液对鸡 ND 疫苗的影响(HI)分类分类 时间时间( (日龄日龄) )对照组对照组0.25ml0.25ml 鸡转移因子鸡转移因子0.5ml0.5ml 鸡转移因子鸡转移因子1.0ml1.0ml 鸡转移因子鸡转移因子 7d(n=4)3443 (3.5)4443 (3.75)3434 (3.5)4343 (3.5) 14d(n=4)5545 (4.75)6556 (5.5)6566 (5.75)5675 (6.25) 21d(n=8)77677766 (6.625)88887677 (7.375)78787678 (7.25)77777768 (7.0) 28d(n=8)57565766 (5.875)76776676 (6.5)76876776 (6.75)6766677 (6.43)注:括号中为平均数注:括号中为平均数5.3.3 结果分析: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在 7 日龄测定的母源抗体滴度均低 于 4;在 14、21、28 日龄 0.25ml、0.5ml、1.0ml 转移因子口服液/只/天组抗 体滴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6 小结与讨论在疫苗免疫同时使用脾转移因子,能有效消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效果, 同时起到免疫补位作用,有效避免免疫间隙带来的损失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还可弥补雏鸡先天性免疫不足尤其是雏鸡,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 能不健全,此时使用脾转移因子,可通过免疫功能的转移,显著提高机体的抗 病力,减少死亡带来的损失此外脾转移因子还具有治疗新城疫、流感等病毒病,辅助治疗支原体、大 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使鸡快 速恢复健康脾转移因子的上市将解决免疫抑制的问题,彻底解决新城疫、流 感难治的问题,为养殖业带来了福音,在家禽业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具有显 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