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自评报告.doc
39页1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自评报告有着 100 多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世纪之交,又将 “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定为培养目标机械工程与动力工程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学科,先后培养了钱学森、程孝刚、李天和、周志宏、翁史烈、阮雪榆、谢友柏、蒋新松等三十余位两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科学家、实业家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学院聘请了近百名世界一流大学、著名企业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工作,联合承担国内外重大课题,共同开展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学院有 430 多名教职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名,教育部“”特聘和和讲座教授 10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00 名,副教授 130 名,教师中 84%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还聘请了 100 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其中包括 10 余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 5 个系;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制冷及低温工程等 4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 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 个授权硕士点。
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规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核2工程与核技术、航空航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6 个本科专业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2007 年最新学科排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已连续二年蝉联全国第一,工业工程排名全国第二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2007 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在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蝉联全国高校第一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 2006 年学科评估结果中,机械工程专业名列榜首学院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并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率先构建基础宽厚扎实、学科交叉复合的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平台的主要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前沿及特色和实践环节等五大模块以数、力、文为知识基础,以机、电、热为学科基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技与管理的结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众多成果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等;学院建成 3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 1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国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已通过国家鉴定; “工程热力学”教育部网络课程建设已通过验收;2006 年承担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机械大类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改革” ;邹慧君教授、王如竹教授和蒋寿伟教授获选“上海市教学名师” ;2006 年“依托机械大类本科教学平台,全面建设三大系列精品课程” 、 “机械大类本3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化改革” 、 “热工流体系列双语课程建设”分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工程热力学” (童钧耕)等 15 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选题,校 PRP 项目立项 200余项等。
国际化办学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重要办学特色,国际化既是学院的办学目标,也是学院争创世界知名学院的办学战略近年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坚持以与密西根大学共建合作为中心,逐步推进学院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的意识与机制,拓宽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领域,积极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办学合作学院积极开拓学生的实习基地,目前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欧姆龙( 中国) 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NI) 有限公司等近 20家公司有明确的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几年也取得累累硕果我院学生设计的走钢丝机器人获得 ASME 国际机械大赛银奖,柔体机器人获得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现特等奖) ,蓝牙机器人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二等奖(现一等奖) ,崎岖表面自适应障碍小车获得国际未来工程师联展二等奖、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银奖,仿人形机械手获得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大赛最佳创意奖,蠕动机器人青虫获得国际未来工程师论坛三等奖,助残机械手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翻书机器人和助残机械腿4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不过,学院的教学工作也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专业的办学思想还不够明确;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师资队伍在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对青年教师、实验室人员和新专业师资的培养;实验室人员老化,新进人员不足,开设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较少;课程考卷和毕业设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投入较少;尽管学院已经基本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很多环节还没有落到实处,如学院领导的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的上岗制度学院很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将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一、办学思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中国要从世界制造大国变为世界制造强国,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学院以国家制造业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契机,秉承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以强大的工程学科为基础,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支撑,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国内率先构建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的沟通能力等。
要建设国际一流学院,必须培养一流人才学院确立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院寻求教学、科研和成果的平衡点,不允许教师单独搞科研或单独搞教学,对教学更有政策倾斜在教5师考核和职称聘任中,教学有一票否决的地位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双语教学,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对教学成果、精品课程、获奖教材等给予奖励注重教学质量考核,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反馈意见,经院教学委员会审定,依据课程教学质量予以课程以一定的奖励系数年终考核时的教学指数逐年递增院党政例会定期讨论及处理教学相关事务,保证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院保证学校划拨的本科教学经费 100%用于本科教学,并在整个学院的经费预算中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给予足够的支持,有一定的比例额度用于教学奖励除了争取学校的“985” 、 “211 工程”等重点教学建设项目,还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学研合作,多渠道筹措经费和设备,如 PACE 中心,欧姆龙实验室,NEC,飞思卡尔等二、教学组织及管理机械与动力两个学院合并时,成立教学委员会,保证教学的平稳过渡和机械大类平台建设院教学委员会有完善的教学决策机制并能够有效运行,对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计划、本科教学改革方案、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方针政策、教学大平台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等) 、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奖教金分配、重要教学建设方案、教学事故的处理、重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等方面发挥决策作用。
教学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研究教学问题,制订教学政策院――系――所三级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健全教学平台核心系6列课程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总体负责所管系列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关实验规划和实验室建设、授课教师协调、新教师的培养及教学网站建设等各项事务学院各级教学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有完整的本科教学职责制度及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每年、每学期都有一整套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流程,对新生入学、入学教育、自主调整专业、分专业、分专业方向、选二专、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离校等都有相应的管理方法三、师资队伍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学院聘请了近百名世界一流大学、著名企业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工作,联合承担国内外重大课题,共同开展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学院有 430 多名教职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名,教育部“”特聘和和讲座教授 10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00 名,副教授 130 名,教师中 84%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还聘请了 100 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其中包括 10 余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国家 985、211 重点教学建设项目都由教授担纲,学院核心系列课程负责人由知名教授担纲并由教授主持,建设了 3 门国家精品课程和 1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核心系列课程都有责任教授负责,学院注重培养课程骨干教师由院士、、著名教授等牵头,对本科生开设机械与动力工程前沿讲座、研讨性课程学院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任课教师都具有任课教师岗位资7格证书新进校教师都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对其前三年的年结构工资有保证措施不允许青年教师单纯搞教学或科研,必须教学和科研双肩挑学院对青年教师上课进行严格考核,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在职攻博近几年学院选派近 50 位优秀中青年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MIT 等校进修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办学,培养出一支优秀青年教师师资队伍不过由于建设教学大平台,学院对课程进行了整合,课程门数大为减少,同时为建设国际一流学院,引进和培养的教授人数越来越多,目前难以做到所有教授都为本科生上课对于教授上课比例偏低问题,学院专门开会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请高职称教师多上课,以老带新;请教学名师多承担一些课程;对比例特别低的核科学与工程系专业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图学系列课程等课程采取特别措施,努力提高教授上课比例。
四、教学建设及教学改革1.构建机械大类本科教学大平台,加强专业建设创建机械大类本科教学平台,实行“2+1+1”的培养模式,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全部课程打通,三年级按专业、四年级按方向进行教学,并且提供了“本-硕” 、 “本-硕-博联读”两个通道,实现多层次培养平台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航空航天等 5 个专业,覆盖设计与制造、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微机电制造、塑性成型、动力机械工程、制冷与空调、热能工程等 12 个专业方向8本科专业排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全国第一;热能与动力工程全国第一;工业工程全国第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中国大学评价》2006 年最新学科排名和《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 中都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院申报成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同时根据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需要,核工程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新的专业都制订了详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体系,有完善的师资配置2.双语课程学院一向重视双语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引进一流师资和派遣教师出国学习,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拓宽其国际化思路,为双语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目前学院开设的双语课程共二十余门,列表如表一学院开设的双语课程基本上都采用与国际同步的英文原版教材表一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双语课程一览表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ME382 材料机械性能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ME305 材料与成型工艺基础(B 类)(1) Materials Forming TechnologyME360 动态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Dynamic Syste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