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氏瓶颈”之应对策略.doc
7页戈氏瓶颈”之应对策略首先俺得先交待一下啥叫“戈氏瓶颈”,话得从1985年那个莫斯科的春天说起3月11号,在我国南方早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在莫斯科却还是春寒料峭,估计此时没有人会在郊外的夜晚唱歌,但此时54周岁(1931年)的戈尔巴乔夫同志却是心花怒放,因为就在这一天他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联领导集团的核心54岁成为世界强国的领导人放在美国当然算不了什么,但考虑到老戈之前的领导(列宁、斯大林除外)差不多全是60岁以上才登顶以及中国当时的领导核心已经超过80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老戈同志是少年得志了 不过,江南倦客猜想老戈同志的兴奋劲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为他很快就切身感受到前辈们留给他的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了请看具体表现: 第一,资金、外汇大量损失、得不偿失,民风进一步涣散,出现信用危机 第二,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大跌,1986―1987年,石油外汇收入减少三分之一,政府黄金储备从1985年的2500吨,降至1991年的240吨 第三,重大事故连接不断:列宁那坎市大地震;“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沉没,200多名旅客丧生;核潜艇沉没,全体官兵遇难;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重大事故,殃及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波兰等,危害人口达10万之众,直接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四,国库空虚、大发纸币、预算出现黑洞、隐性通膨严重、官方统计虚伪,1985年苏财政赤字已达170-180亿卢布1986年,形势更加恶化,预算已无法完成,赤字已超过500亿卢布然而社会上却游荡着巨额卢布,构成“雪崩”之兆 问题缠身的苏联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下降,1987年苏联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被日本取代,考虑到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可能存在相当的水分(这在专制国家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这个时间可能还要提前几年至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些指标似乎还不及沙俄时期 面对国力衰退,民心不稳的局面,“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准备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入手,本人对改革的细节不感兴趣,其总的思路无非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只负责宏观管理;中央向企业放权;一定程度上认可私有制之类大家可以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些措施在西方大约是两百年前的事情了,但在帝国体制下也算是非常难得了,由此看来老戈不失为一位有闯劲的政治家但经济改革开始不久,老戈同志就发现举步维艰了,处处受到制约,得以推行的措施实施的效果又与预期相距甚远,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 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
极少数人一夜暴富, 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 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此前 这时,老戈同志遇到了当政以来的最严峻考验继续经济改革,社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不改革,苏联将是死路一条,这就是我所说的“戈低瓶颈”话说老戈同志经济方面的改革遭到了很大的挫折,这要是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许就会因之偃旗息鼓了,因为改革实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从个人利益角度来看,即使老戈不继续改革,苏联虽问题丛生,但还至于在他任职期间就全面暴发出来,而继续改革则会得罪现有的利益集团,很可能会惨淡收场不过,老戈不是普通人,他的人生目标不是做一个油滑而守成的政客,而是要做一个重振大国雄风、于国于家有望的政治家,端得是一条好汉子 老戈同志对苏联经济改革受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苏联的问题根源在于政治制度之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活力不足、腐败丛生;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改革能勉强推行,也很难会真正做到利国利民,改革的红利将绝大部分落到利益集团之中,民生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有虑及此,老戈决定从政治体制下刀很遗憾,老戈同志虽然是个勇敢的医生,但很显然不是个手术精湛的外科大夫,这一刀下去,毒瘤非但没有完全割掉,术后却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最后把苏联整得解体了。
朋友们也许会问了,老戈同志就这么两下子,怎么还能上到那个位置上的呢?是不是有些背后的故事?不必着急,请让山人慢慢道来 戈尔巴乔夫于1931年3月2日出生在高加索的普列沃尔诺伊村,其父是村集体农庄的机修工苏德战争期间,他家没有撤退到大后方,而是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从事农业劳动,戈尔巴乔夫此时失去了正常的学习机会,只能边劳动,边读书在田间里劳动,时常能听到远处隆隆的炮声由此可以看出老戈同志出身也很苦,既非富二代也非官二代) 1949年,18岁的他获得了“劳动红旗手”的称号和勋章第二年他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高加索,分配在阿尔穆尔-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委员会工作由于他出众的才能和工作成绩,一年之后,他晋升为阿尔穆尔地区的党委书记1962年,他调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主管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在附近一所农学院函授班学习农业经济和农业科学 由于他的才智和勤奋经过五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戈尔巴乔夫成了有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可见老戈同志系自学成才的典范)戈尔巴乔夫在斯塔夫罗尔地区主管农业时,库拉科夫是地区党委书记库拉科夫在积极进行农业现代化试验,是当时有名的农业专家。
而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得力助手和学生很受库拉科夫的赏识,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又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家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71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主要精力也放在改革和发展农业上面,经过了十年的奋斗,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显露了他独特的才能1980年,49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最年轻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成为主管苏联农业的书记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任职短短的一年零二个月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而戈尔巴乔夫作为安德罗波夫最器重的“农业专家”,一跃而成为控制整个苏联经济的人物他是安德罗波夫进行改革的最坚决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并使苏联的经济情况大有起色,这就为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者铺平了道路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病逝,由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为第二号人物,成为政治局的核心成员1985年3月,·契尔年科病逝在葛罗米柯等人的支持下,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他实际上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从以上老戈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够年经轻轻身居高位,并非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后台,他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时机当然也很重要,那时百病丛生的苏联靠老人政治家是无法解决的,苏联在短短三年里挂掉了三位领导核心,足以说明老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进行改革,苏联需要年富力强的先锋人物来掌舵。
可以这么说,是时势创造了戈尔巴乔夫同志老戈上台后,苏联人更期待他能够成为一位创造新的时势的英雄,老戈同志能够带领苏联突出重围吗?戈尔巴乔夫擅长的是经济,而偏偏就是在这最擅长的领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他由经济改革迅即转身政治改革实在是情非得已但问题是政治这个领域实在并非他的专长,这一点只要看看他日后面对叶利钦的挑战进退失据就可以看出他既没有高明的政治手腕,也没有成熟的政治理论,甚至也缺乏一个政治家必备的战略眼光和理性思维在我看来,老戈同志做一个大国的总理应该是胜任的,但作为一个大国的领袖则显然颇有不足老戈同志没有一套成熟的,贴合苏联实情的改革理论,他完全是凭着过人的胆量直接借用了西方的那一套政治体制来改造苏联,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山寨版的资本主义说句心里话,我也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比苏联那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实在是要强得多的但专制体制已有70年历史的苏联突然全面转轨却非孱弱的躯体所能承受果然,随着舆论控制的取消、言论自由的实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展开,民众逐渐了解到了苏联军国主义化的真相:“原来,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并非16%,而是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是6%,而是20%。
250个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当民众开始觉醒之时,对苏联共产党的迷信也就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形下苏联开放党禁,并于1990年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苏共不再有法定的领导地位相隔不到半年苏联正式实行多党制老戈打出的一整套快速组合拳不断地敲打着苏联病弱的躯体接下来事情的演变完全脱离了老戈的控制,先是叶利钦异军突起,不断地挑战戈氏(顺便提一下,叶利钦与老戈同年,也是老戈慧眼识英才,将他突击提拔起来的,是不是有些“农夫与蛇”的味道?又或者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而戈氏却没有办法有效地扼制叶利钦,因为苏联人民已经对苏共失去了信心,开始转向它的反对势力当叶利钦顺利地通过竞选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之后,苏联的解体已是不可逆转于是,在1991年的圣诞节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对于戈氏改革及苏联解体,不同立场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西方看来戈氏使得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揭开序幕,也使得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走向终结,使得世界和平有了可靠的保证,因而改革是成功的,戈氏自然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正基于这一看法,那个充满了政治色彩的诺贝尔和平奖1990年的奖项落在了老戈的头上而中国则坚决认为戈氏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使得一个世界强国迅速陨落,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极大的伤害至于俄罗斯民众,则感受极为复杂,一方面比以前活得真实、活得自由,能够感受到较多的公平,另一方面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下降,由堪与美国相抗衡变得处处受制于人解体之初,经济方面困难重重真需要西方大力援助之时,西方大国却是口惠而实不至,这种不负责任的“忽悠”也让俄罗斯人倍感屈辱因这种种情绪,俄罗斯人对老戈颇有怨言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场改革,又该如何评价老戈其人呢?这个问题,江南倦客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昨天咱们最后谈到了西方、中国以及俄罗斯民众等三种力量基于不同的立场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三种不同看法西方大国持赞赏的态度、中国则认为其失败,而俄民众一则以喜一则以悲,但对老戈则很不感冒。
今天,江南倦客将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看法 古人云:盖棺论定,意思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等到他死时才能完全定性,因为只要他还活着就还有转向的可能性有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说得就是这个意思盖棺论定相比一事定论当然更为靠谱,但这个法则对某些人则并不适用,比如说孔子,不要说死后不能定论,就算是到了两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对他又能定论了吗? 对老戈同志的改革以及他本人,历史当然不能没有结论,只不过这个结论还谈不上定论但是下结论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将会是最后的定论,也不管老戈同志现在还健在人间 江南倦客认为对于老戈同志这场牵动整个世界格局的改革客观而公正地评价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的,至于一致的定论则很可能永远也得不出来,因为历史事件虽然是客观的事实,但评价者却是主观的存在各方力量在评价重大历史事件时都会从自己的利益或感受出发,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大事件的长远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评价往往因人因时而异即以俄罗斯民众为例,他们对戈氏不存好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问题全面发作出来,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大国地位的严重受损,让习惯了大国意识的民众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