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峰细胞形态异常ppt课件.ppt
59页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晓峰血液,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 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重视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颗粒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在血涂片中检查出异常白细胞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其他核异常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胞质变化和异常 (1)颗粒异常: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 (2)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 (3)内涵物的存在: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4.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5.卫星核淋巴细胞;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6.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白细胞 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 常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痈疽、疖肿等 淋巴细胞占20%~40%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 免疫缺陷、放射病 单核细胞占3%~8% ⒈增加 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⒉减少 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 嗜酸性粒细胞占1%~5%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①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②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1、原粒细胞: 2、副原粒细胞: 3、晚期原粒细胞: 4、双核型原粒细胞: 5、小原粒细胞: 6、大原粒细胞: 7、早幼粒细胞: 9、柴捆细胞: 10、浆质体: 11、中幼粒细胞: 12、晚幼粒细胞: 13、杆状核粒细胞:又称带状核粒细胞, 14、巨大中性粒细胞: 15、分叶核粒细胞:又称成熟型粒细胞 16、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又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17、匹杰-赫托畸型:又称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 18、乔第克畸型:又称膜结构缺陷性白细胞异常 19、阿德畸型:又称阿德小体,20、杜勒小体:又称蓝斑或球形包涵体, 21、奥尔氏小体:又称棒状小体或杆状小体 22、中毒颗粒: 23、空泡: 24、鼓槌状小体:又称锤状赘生物, 25、核棘突:又称柄状小芽或芽状突出 26、红斑狼疮细胞:又称LE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核左移 核右移 核棘突、鼓锤状核 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核左移,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
核左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核右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Pelger-Huet核异常,Pelger-Huet 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表现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中毒颗粒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又称契-东综合征 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阿尔德蕾莉 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中毒颗粒,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大深染。
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颗粒直径0.1-0.5μ,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S颗粒较小,呈卵圆形、杆状、哑铃状,含碱性磷酸酶,占大多数,相当于嗜中性颗粒 S颗粒减少时称颗粒左移,也称中毒颗粒 主要见于:严重传染病(猩红热、肺炎)、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毒颗粒,Chediak-Higashi综合症,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又称契-东综合征,是Chediak、Higashi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发现,故名Chediak-Higashi综合征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颗粒,有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多数颗粒大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者,亦可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又称契-东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症,Chediak-Higashi综合症 切东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色素缺乏,畏光,毛发呈灰白绒毛状,患者易感染,常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贫血。
发病机理可能是:细胞中颗粒的融合,使颗粒变大而数目减少;也可能有其它细胞器异常电镜观察显示及组织化学研究显示,白细胞内大块的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膜上有异常颗粒的吞噬细胞趋化性减低,杀菌功能缺陷此病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多死于感染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阿尔德蕾莉小体,形态学特点:中性粒细胞浆内出现较大的深紫色颗粒比一般嗜苯胺颗粒和嗜碱颗粒大的多又称Alder-Reilly小体(包涵体)这种颗粒易与中毒颗粒相混淆(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中也可见到这种包涵体) 临床特点:常伴发骨与软骨异常的各型粘多糖沉积病,在外周血中,这种包涵体不一定经常找到,而在骨髓中经常出现 遗传学: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是由于某些酶缺乏,使粘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形成此种颗粒(包涵体)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 阿尔德蕾莉,Auer小体+,May-Hegglin 海格林粒细胞颗粒异常 又称为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特点: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胞浆中见直径2-5μm的嗜碱性与嗜派若宁的包涵体,也称May-Hegglin小体,与感染时的Dohle小体相似,但较Dohle小体大,更圆,较孤立。
而且具有这种包涵体的百分数也较高 (见图) 临床表现:一般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出血表现,除外周血粒细胞中见到May-Hegglin小体外,可伴有白细胞减少,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以及见到畸形血小板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涵体主要由RNA组成,来自粗面内质网)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 May-Hegglin白细胞异常本病先由May(1909)、后由Hegglin(1945)描述,是一种遗传性异常,本病又称为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颗粒细胞中出现大的嗜碱性及嗜哌若宁包涵体类似杜尔小体和血小板巨大为特征证明这种包涵体与那些因严重感染、服用某些细胞毒药物和某些正常妊娠中所见的Dohle小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且较分散由于嗜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能力差,故病人常出现感染症状 临床表现 (1)轻微的鼻衄、紫癜、口腔黏膜出血、血尿等表现2)约1/4的病例可有感染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中含有Dohle体(即小块淡蓝色胞浆),尤其嗜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减少常有轻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有血小板畸形少数病人有血块收缩时间延长,束臂试验(+),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出血。
一般不需治疗,可对症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杜尔小体白细胞异常综合征,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诊断: 粒细胞胞浆中找到May-Hegglin包涵体 家庭成员有类似发现 注:May-Hegglin包涵体主要应与在感染及药物反应中出现的Dohle小体进行鉴别(结合临床病史)治疗:无症状不需治疗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细胞形态学特点:杂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0%纯合子患者:血中分5叶或5叶以上的粒细胞>14% 骨髓检查:查见早期粒细胞,核有切迹形成倾向女性患者粒细胞核上的鼓锤状核平均数超过正常其意义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核分叶过多(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所不同 遗传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胞体肿胀 核溶解 空泡 分叶过多粒细胞 杜勒(Dohle)氏体 裸核,胞体肿胀:胞体肿胀,染色变浅胞浆变得混浊模糊,颗粒色浅,分布散乱,有时甚至胞浆欲破,胞核也发生肿胀,核染质疏松着色变淡此种细胞的出现多半是因细胞衰老所致 核溶解:中性粒细胞的核发生肿胀,核染色质不清,着色变浅,有时仅可见肿胀的影子。
此类细胞多见于严重感染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数量不等的空泡多见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亦称:中毒性空泡 分叶过多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胞体大,核分叶可在5-10叶,有时可达12-15个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分叶的大小相差甚大,核染质致密分叶过多粒细胞的出现与细胞的成熟和输出障碍有关,表示粒细胞过度成熟和退化它可以出现在巨幼红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的血涂片中,也可以见于严重感染的血涂片中杜勒(Dohle)氏体:中性粒细胞浆中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的天蓝或灰蓝色,直径1-2μ,是细胞发育失衡的表现是疾病严重的标志(如肺炎、猩红热、败血症、妊娠中毒等),有时与中毒颗粒同时出现 裸核:细胞退化破坏多先从胞浆开始,浆先行破坏,以至于全消失,只剩下细胞核,成为裸核是细胞衰老退化的标志再进一步裸核的染色质疏松、肿胀,以至于部分破坏,称退化细胞、涂抹细胞、蓝细胞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涂抹细胞增多)裸核在正常涂片中偶尔可看到在细胞大量增生或破坏增多,如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一些急性炎症时空泡变性,核分叶过多粒细胞,杜勒小体(蓝斑),LE的三种形态,必须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阳性结果,游离均匀体 (前期),花形细胞簇 (花簇期),吞噬体 (吞噬期),LE细胞,,LE细胞,LE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