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治未病思想创建中医特色的优生干预模式.pdf
3页1 基于“治未病”思想创建中医特色的优生干预模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彭锦【摘要】 对于出生缺陷,目前国内外均采取三级干预策略,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继承中医优生优育和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综合数据平台,开展优生优育健康管理, 研究包括优生咨询、健康宣传、 辨证与辨体相结合、饮食起居等多种养生保健方法共同应用的综合方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生优育一级干预模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被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人口的过快增长已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对提高人口素质的迫切要求日益凸显北京市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2006年在北京市新出生的近 13万人口中,出生缺陷儿近2000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54 ‰出生缺陷不但能引起新生儿死亡,即使能够存活, 大部分新生儿都会留有残疾,严重地影响着将来的生活质量对于出生缺陷,目前国内外均采取三级干预策略,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出发,我们认为重视预防,努力将出生缺陷控制在受孕前的一级干预,不仅可以减少育龄妇女的痛苦,还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是最积极、最主动、最有效的干预策略。
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平台,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一级干预模式优生优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公元前12 世纪中医就认识到,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民族昌盛的根本,提出“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等观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 成书大约在春秋晚或战国初) 其基本内容即为优生, 尽管只有短短数百字, 却蕴含了孕期饮食、药物、精神、起居、胎教等丰富的优生学思想中医理论从其对健康概念的把握以及疾病发生原因出发,认为医学的目和调治的最高境界是“消患于未兆” ( 《素问·序》 ) ,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核心,对于中医优生优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出生缺陷和残疾所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且是不可逆的,中医学从 “治未病” 思想出发, 十分强调优生优育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优生,降低出生缺陷率的关键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机会,因此, 中医优生学不仅重视孕中的胎养胎教,而且从预2 防的角度出发,更加强调孕前优生优育思想的宣传指导和父母体质状态的调养为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优势理念,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在整理和继承中医优生优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北京市丰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孕前中医优生干预方案研究,旨在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一级干预模式。
我们通过与丰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合作,在其前期搭建的婚姻登记、优生咨询指导、 婚前检查一体化服务系统基础上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包括婚前体检、孕前体质辨识、中医起居调摄、 食疗等综合方案及其出生人口健康状况等信息的综合管理数据平台,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探索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优生优育一级干预的健康管理创新性模式2、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对于出生缺陷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尽管许多原因尚不十分明了,但其主要与父母遗传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孕妇在妊娠前后自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中医学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重视健康无病状态时的“预防为主”思想,通过对优生优育和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能够使有生育意愿的年青夫妻,在未受孕之前, 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目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8% 左右的育龄夫妻缺乏对优生优育知识的全面认识,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正规渠道对优生优育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达到预防目的,发挥中医学在孕前一级干预中的优势,我们通过文献整理和研究,对传统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中的起居调摄和饮食调养等内容, 编写成健康处方和宣传手册广泛发放,并根据孕前、 孕期和产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定期在丰台区计生委人口学校进行系列讲座和现场咨询,通过健康宣传, 提高育龄夫妻对中医养生保健和优生知识的知晓度,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趋利避害,减少导致出生缺陷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3、重视孕前亚健康状态的调养,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学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为原则,从多方面入手,使失调的病理状态恢复为协调的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虽无病理改变, 但从中医病机角度分析已有阴阳气血失调,并影响优生, 因此“治未病” 理论对亚健康预防和干预及实现优生均有重要指导意义父母传与子代的遗传基质中医学称之为禀赋中医学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 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近年来, 病因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子代体质与亲代密切相关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英国南安普敦大学3 Barker 等[2]开展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 证明心脑血管等成人疾病与胚胎时期的发育受限有重大联系,进而提出“成人疾病的胎源说”,即“ Barker 学说” :营养不良或不平衡时,处于发育敏感期的胎儿组织器官( 如肾、胰腺、肌肉、血管、肝等) 在结构和功能上会发生永久性或程序性改变,胎儿各激素轴系统重新设置,这些变化改变子代出生后的发育轨迹,大大增加其出生后对各种慢性病的易感性体质学说在中医预治疾病中具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体质可以客观分类;其二,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在不同的影响倾向;其三,体质具有可调性,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有利于治病求本和未病先防。
由于体质禀承于先天, 具有遗传性 , 因此中医在优生优育和养生保健中十分强调对偏颇体质的调节, 认为先天禀赋因素对人类素质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灵枢 ?寿夭刚柔》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若父母素体强盛,其子女禀受多强, 反之则多弱; 父母素有痰湿, 其子女因先天禀受而痰湿与之俱生,常表现为痰湿体质,正如《泰定养生主论》曰:“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则与生俱来也 可以通过对父母孕前体质或亚健康状态的调养,优化子代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 体质因素还将影响其母体孕期的健康状态,对孕前女性的偏颇体质或亚健康状态进行调养,不仅有利于孕期母体的健康, 也关系到胎儿的正常发育所以, 对于孕前偏离于正常状况的体质进行中医保健, 调节或尽量改变其亚健康状态, 使其趋向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 , 对于优生优育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平台对于近两年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妇女,进行体质调查辨识,并根据其具体体质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在孕前阶段实施调养,使其受孕于最佳身体状态对于孕前夫妇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个体依据体质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相同。
中医学在孕前一级干预中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实现因人制宜的原则,在整体观和个体化辨治思想的指导,对孕前偏颇体质和亚健康状态进行积极而有效地调理,促进夫妇双方的身心健康,提高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达到优孕优生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振文北京日报, 2007年 7月27日[2]Langley-Evans S C, ed. Fetal nutrition and adult disease :programming of chronic disease through fetal exposure to undernutrition. CAB International, 2004 : 1~3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