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沅书画鉴藏刍议.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4618226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9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毕沅书画鉴藏刍议    陈雅飞“赤壁吹箫夜月明,九嶷如黛吊湘灵使君大有离骚意,梦忆黄州楚颂亭清容真鉴定何如,怀古风流世已虚留得苏家残墨在,祗今人说毕尚书这是嘉道文人陈文述题于《东坡楚颂帖》的一首诗,此帖旧为毕沅所藏,陈文述见后作诗跋于帖上,追念藏主当年的“清容真鉴”和“怀古风流”(陈文述《题东坡楚颂帖墨迹旧为毕秋帆尚书所藏》)畢沅字湘蘅,一字秋帆,清乾隆后期官至湖广总督,坐衔兵部尚书,时人称之“毕尚书”(图1)毕沅位高权重,一生热衷收藏鉴古,在官署和私宅都积蓄了大量金石书画,本文试从传世和文献中所见书画为主,兼及碑志器物和相关拓本,再现毕沅与同道咏古、鉴古的鉴赏活动咏古,见证乾隆后期的尊古之风乾隆时期,官员私衙常招揽宾客,流连诗文书画,如扬州马氏文宴、卢见曾的虹桥雅集和袁枚的随园雅集等,主宾皆以挥毫、弹琴、吟咏为尚,毕沅也不例外以他为中心的文人群体风雅好古,鉴赏对象包括金石书画、文房四宝、玉石鼎彝等,形式则有挥毫题跋、赋诗唱和、追仿临摹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五十年(1785)毕沅任职陕西巡抚时,署第“静寄园”位于西安不少学人名士来署从游,1773年,江宁学者严长明跟随毕沅到西安,在幕中辅佐军务撰写奏辞;1780年至1781年间,来自江苏的三位书法家孙星衍、钱坫和洪亮吉先后入幕,修志著书又搜罗金石。

      四人在署中逗留时间最长,娴熟经史诗文和书画,成为论文谈艺的风雅主力另有癖好金石的张埙和王复,以文采见长的常州诗人吴泰来等,都曾逗留西安署中,加上亲友故交来往过从,一时高朋满座因此陕西按察使的金石学家王昶,在《(官阁消寒集)序》(1783年)中称赞毕沅道:“盖河间中丞一时风雅,总持东南,宿望英才,半在幕府此一时期毕沅官旅惬意,常与同幕士子以咏古为乐,当中包含有书画金石的吟咏,包括毕沅自藏者、任上所得者、访碑发掘者等1782年五月刊行的《乐游联唱集》是作于西安节署的诗集,联吟者主要有毕沅和吴泰来、严长明、钱坫、孙星衍、洪亮吉六人,其中吴泰来是毕沅的同年进士,当时正受毕沅延请,主讲于关中书院,其余四人是毕沅幕宾从诗集目录所见,题咏对象包括鼎铭、石经、绘画、汉瓦、秦镜、隋塔、唐钟等其中《董源潇湘图》是毕沅藏于署中的秘宝,他不仅多次私下展玩赋诗,还出示藏品供军青宾展玩,众人在抚署静寄园的终南仙馆内联句题咏,对图中人物和风景进行详述细描,穿插了文人对仙境的惯有想象,足见幕中展玩清吟、题诗咏古的热闹场景1784年刊于青门节院的《苏文忠公设祀诗》是署中咏古的另一诗集此集缘于毕沅在抚陕时得到陈洪绶所绘的苏东坡画像,因东坡曾任陕西凤翔通判,而毕沅素慕东坡为人,加上苏轼寿辰(十二月十九日)正值辞旧迎新之际,遂自1772年始有此祀,毕沅还将历年雅集之作纂集成册。

      雅集时悬东坡画像于堂上,命伶人吹玉箫铁笛,又自制迎神送神之曲,毕沅率领幕中诸名士和属吏门生衣冠趋拜为寿,随后张宴设乐,即席赋诗,次韵题咏,同集者往往至数百家,当时称为盛事每年来幕名士皆有续咏此祀,直到毕沅总督两湖时才罢周曶鼎和《潇湘图》的吟咏,体现了学者对文字考证和图像观察的重视,而《陈洪绶绘苏东坡画像》的题咏则表达了文人对宋代名臣苏东坡的敬仰无论是商周文字的研究、唐宋名迹的欣赏,还是名宦画像的追思,这些围绕着轶文遗墨的咏古活动,都见证了乾隆后期弥漫学术界的尊古风气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三年(1788)毕沅任河南巡抚时署第位于河南开封,位于内署西偏的“篙阳吟馆”是主宾宴饮之所,馆内有数石峙于窗前众人赋诗挥毫、评碑赏帖,留下大量咏古记载1786年,毕沅同人在开封抚署鉴赏黄易藏拓,其一为《熹平石经残石拓本》(图2),毕沅不仅作长诗题咏石经源流,文末还兴致勃勃地写下与幕友分享金石的乐趣:“小松家藏金石甚富,每获宋榻本,必索余跋尾,并以属幕中好古之士,翰墨之缘,亦一时之盛也图3)此拓后还有同年七月徐篙、钱坫作于大梁节院的观跋,以及孙星衍、洪亮吉的长题,诸题识或借石经以定经文,或推敲笔画追溯书法源流,不胜题咏之乐。

      常州诗人赵怀玉于1788年夏到开封抚署逗留数月,其间与幕中同人排日招饮,作有《篙阳吟馆观清明上河图真迹》一诗,描绘幕中同观毕沅藏品的情形:“士女清明盛上河,择端遗迹重摩挲谁抛艮岳连嵩岳,忍话宣和与政和人梦东京空著录,画珍北苑共搜罗(吟馆藏有董源潇湘图,是日同出示客)庭前扰有残山在(庭中有太湖石,相传为民岳旧物),曾见繁华一刹那《清明上河图》(图4)和《董源潇湘图》是毕沅所藏两大名迹,众人摩挲珍品话当年,画中景与眼前景交融,恍如重见旧日繁华两图现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至嘉仄二年(1797)毕沅任湖广总督时驻于湖北武昌,署内有“天香馆”等处,从游者除方正澍、章学诚、凌廷堪、武亿等旧宾外,新入幕者有经学家汪中、胡虔、臧庸,书家万承纪、邓石如,画家王宸等,其时因白莲教叛乱加上荆州水患,但咏古唱酬也时而有之毕沅友人王文治在1790年的武昌之行中,为毕沅所藏的《苏文忠天际乌云帖》题咏九首诗,俱合卷中诗以及前人题诗而唱和,《梦楼诗集》卷十九收录,从诗题可见鉴赏情景:“((苏文忠天际乌云帖真迹》项为同年秋帆制府所获卷尾有元虞伯生题诗四首,并跋语十二行,柯丹邱、张伯雨、倪元镇及明义兴马治,俱合卷中诗及虞诗并和之,各得九首(唯倪诗七首)。

      余亦缪次其韵,兼呈制府此诗亦见于《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中(图5)借园修楔亦是武昌咏古之例,雅集由刘锡嘏在借园主持,刘氏字纯斋,曾任湖北督粮道,革职后在毕沅身边留候差遣1793年适逢癸丑年,与王羲之兰亭修楔的年份相合,当地又议雅集,时因刘锡嘏将赴京,故提早于二月二十日举行同集者三十一人,包括正在武昌作客的王文治以及毕沅的幕宾王宸等,雅集时众人各集《兰亭序》中字为诗毕沅不知是否与会,但作有一首集字《兰亭序》的六言律诗题于雅集图后,王文治的集字诗也收于《梦楼诗集》中,诗题为《二月二十日,刘纯斋于借园预修楔事,同人皆集楔帖为诗,余再成二首,顾用韵不能不复前作也》现藏南京博物院的王宸《借园修楔图》(图6)即作于癸丑年的借园修楔中,画面群山怀抱中,园林春意盎然,士子拄杖清游,可与吴翌凤的诗词同观该图前有王文治临本,题识中自言仿宋人缩本临写而成,并特地提到了毕沅藏品:“灵岩山人所收定武兰亭是柯九思家藏,殆希世之珍也图7)这里提到了毕沅所藏的《宋拓定武兰亭》(图8),此拓是元柯九思家藏本,在清初已珍若拱璧王文治于1793年正月在毕沅武昌督署获观此拓后,“项向山人借临数日,觉书格颇有所进,正如佛光一照,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益叹此帖之神妙不可思议也。

      图9)可见鉴赏活动经常跟临古相关,凸显了藏品对于欣赏者的重要意义所在鉴古,体现延续与保存的学者气息毕沅主宾在咏古时,除了体现出高超的诗文修为外,还流露出艰深的专业学养,如前述周曶鼎的吟咏需要释读古文字的能力,《潇湘图》的品评需要欣赏画作的能力,借园修楔更要求参加者就楔帖集字挥毫围绕在毕沅身边的文人群体中,不仅有骚人墨客,部分更是金石学家、经学家和史学家,其鉴赏也具有学者气息,涉及书画碑拓的收藏、考释乃至鉴定等鉴赏毕沅本人之藏品以书画鉴定家王文治为例王氏与毕沅是乾隆庚辰科同榜进士,他在游历楚洛时多次为毕沅掌眼鉴定,两人经常共同分享对收藏鉴古的热衷1775年春王氏在西安署中欣赏毕沅藏品多种,如二月九日为《明董其昌书白居易琵琶行册》作观款,二月春分前二日观毕沅所藏唐临右军《瞻近》《蜀人》二帖两人的鉴定活动到晚年更为频密,如毕沅所藏《月仪帖》上就有王氏晚年题跋(图10),4L 57L刊刻《经训堂法书》时,也请王氏参与鉴定(图11)1793年春,王文治在武昌督署为毕沅藏品作鉴定,仅所知跋于是年暮春的就有四种一)跋《僧怀素小草千文卷黄素绢本》,指出怀素深得右军草圣之室,晚年所作此帖纯以淡胜,并将此帖列为毕沅所收唐宋名迹中第一名品。

      二)跋《右军长者帖册拓本》作于武昌节院的岁寒吟阁,指出此拓纸墨精妙,定为南宋拓本三)跋《宋拓虞恭公温彦博碑》(图12),认为此拓“能传骨肉兼能传血”,并与同日所见宋拓欧书三种同观,认为“皆世间希有之物”四)跋《宋拓定武兰亭真本卷》,将鉴书譬之审音切脉,非足为外人所道从王文治的题跋中,都可见到毕沅藏品的丰富和署中鉴定活动的活跃鉴赏毕沅亲人之藏品以毕沅之弟毕泷为例毕泷是知名藏家,他曾将不少藏品转手给毕沅,也常在毕沅藏品上加盖鉴赏审定印他有部分藏品置于毕沅署中,如毕泷所藏的《宋拓岳麓寺碑》(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有幕中多人的鉴赏题跋,包括王文治1775年作于西安抚署之跋以及1793年作于武昌督署之跋,1778年张凤孙、严长明和张埙作于西安署中的题跋毕泷所藏的另一拓本《宋拓怀素帖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也有严长明和徐坚等人的幕中数跋,以及钱坫的篆书引首诸跋或就文字书风发表意见,或略论个人与藏品的因缘,或赞赏藏主的真赏精鉴,流露出获观珍拓的欣悦之情至于毕泷在江南里第的藏品更多,毕沅的不少友人都有与毕泷品评共商的经历鉴赏毕沅友人之藏品以金石学家黄易为例黄易虽未尝游幕毕沅门下,但两人过从甚密,曾多次将藏拓供毕沅幕府鉴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黄易旧藏碑拓上,留有不少毕沅同人在开封署中的题跋记录。

      1785年七月,毕沅跋《汉庐江太守范君碑拓》,末云:“乾隆乙已秋七月,余与严侍读道甫、洪孝廉稚存、孙明经渊如、王參军秋膜同观于大梁节署,因跋其末,灵岩山人毕in此外还有孙星衍、严长明之跋(图13)同月,毕沅署中又赏《汉凉州刺史魏君碑拓》,毕沅认为该碑“可与鸿都残字同为传世之宝”翌年五月,黄易访毕沅抚署时出示碑拓请题,《朱龟碑拓》上有六月三日的同人题识:“镇洋毕沅、余姚邵晋涵、江宁严长明、铅山蒋知让、阳湖洪亮吉、孙星衍,同观于中州节院,时乾隆丙午六月三日六月五日,孙星衍和徐坚又作题跋《成阳灵台碑拓》也观于同时,上有蒋知让所题观款:“乾隆丙午六月四日,镇洋毕沅、吴徐坚、余姚邵晋洒、江宁严长明、阳湖洪亮吉、孙星衍,同观于中州节院,铅山蒋知让同观并题以上四种黄易藏拓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并及前文论及的黄易藏《熹平石经残石拓本》,都是毕沅和幕宾在署中所赏,他们或借题识厘定经文,或推敲笔画追溯书法源流,颇见其时风雅乾嘉后期宫廷收藏日益集中,官宦幕府成为文人鉴藏的重要来源毕沅不仅富于金石书画收藏,而且交游广泛、鉴赏频密,他与亲友同道通过诗文题咏、考证鉴定和书画临摹,达到演绎和契合古人的目的,进而延续传统、保存文化。

      毕沅生荣死哀,政绩不乏争议,但艺事令人追念,时人有“广厦当年覆庇周,尚书风雅足千秋”之叹以毕沅为中心的群体有书家、画家、诗人、学者、金石学家、收藏家等,他们关于书画器物的鉴赏应是“尚书风雅”的重要方面本文所述的咏古、鉴古仅能略趋冠一斑,但对于了解乾隆后期的书画器物鉴藏或有所助益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