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pdf
2页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康熙帝(1654年 5 月 4 日-1722 年 12 月 20 日) ,爱新觉罗氏,名玄烨,为 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 庙号“圣祖”, 史称清圣祖或康熙 帝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 母孝 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 岁登基, 14 岁亲政,在位 61 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 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千古一帝,他的领导艺术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 清朝完成君权一揽形式的专制政体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 使国家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并将这种专权形成传统他说:“天下大权当归于 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 无可旁贷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事无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当时,无论是议政王大臣、内阁大学士,还是值南 书房之汉官, 均不得专擅朝政, 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参与某些重要政务,拥有较大 发言权,但这种权力只能源于康熙帝的授予康熙帝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并 且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与原则,使其后世子孙有章可循, 有案可稽, 从而保证了这种政体的长期延续 概括起来,他在这方面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皇帝独揽兵权,犹今日总统为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旗制度的主要内容, 是八旗王爷拥有兵权 康熙十八年, 康熙帝限定八旗王公府邸官员名额,各旗设 都统、副都统,掌管宣命教养,整饰戎兵,以治旗人各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 将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剥夺以后,把八王统兵征伐的惯例改为由皇帝任命 出征,往往是以皇家子弟为帅,这就削弱了八王的军权康熙晚期,更由皇子管 理旗务,彻底改变了八王及其子弟统兵出征的传统 用人之权不可旁落朝中重臣,用黜一概出自皇帝,绝不分权于大臣用人 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授予或分配政治权力,这是实现政治控制的关键 自鳌拜专权 之事后,康熙对于大臣专权尤为防备,在其亲政后对朝廷用人实行高度垄断,严 防大臣僭越大臣可以荐举,但用人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绝不在大臣,否则皇 帝就没有事干了 为保证君权不被侵犯,严禁臣僚“越权”自从明朝废除宰相以后,皇帝就 兼决策与执行权于一身, 成为专制极权的化身 康熙帝在汉人文化影响下, 对君 权具有非常明确的意识,说自己“岂肯以大权授人”,大臣只有出谋划策和具体 执行的权力 监督地方官员,创立密折制度皇帝要独揽大权,防止臣僚僭越,就必须建 立一套有效的防范、监督、控制机制当时,清廷沿用明朝的方法考察官吏,有 京察、大计、军政等方式。
京察是考察京官,六年一次;大计为考察外官,三年 一次;军政是考察武官,五年一次康熙帝经常接见文武官员,通过谈话,察言 观色,又往往亲自验看武官骑射, 想方设法了解实际情况, 可惜这都只能是表面 观察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连表面观察也没有康熙帝说:“天下大矣,朕 一人闻见岂能周知,若不令密奏,何由洞悉?”康熙后期,吏治松弛,各级官吏 很少据实上奏皇帝为了强化控制,必须掌握真实情况,密折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亲自考察地方康熙帝除了多次下江南,也常常巡狩北方康熙帝出巡不是 为了游山玩水, 而是为了解下情 康熙认为不察民情是帝王之政的大忌,在他看 来,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帝居于深宫不了解地方,不知道百姓疾苦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用人之道,康熙帝的育才、拢才、选才之道有历代帝王所没有的独特之处 康熙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倡自育所谓自育, 就是康熙皇帝要求文武宫员“皆 须读书” , 以扩展知识 , 增强能力他身为先导, 勤奋好学 , 博览群书 , 对人文科学 方面的经、史、子、集 , 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等, 几乎都有所研究康熙 还广设学校,并严选教官康熙认为教学内容如何 , 同人才的培养关系十分密切, 教学内容要能通古今、习礼法、明技艺、急射御, 文武之道兼备,培养出的人才 方可有为于世。
康熙帝深知,要治理好国家 , 就要广纳贤才所以 , 他在如何笼络人才这一问 题上费尽了心机 , 设计了诸多方案康熙曾多次直言不讳地讲, 汉族还是以汉人治 理为好,为了拉拢汉族知识份子, 于康熙十八年下一诏书,选拔人才,于是大批 宿学文士应邀到京赴试 , 应试者共 143 人对那些深有造诣的大名士康熙表示优 容, 或称赞其本人之笃学 , 或坚请参与政务 , 或引用其子弟门生 康熙是在政局动荡、经济衰败、民生调蔽的非常时期登上皇帝宝座的, 要想 改变这种艰难险峻局面 , 需要网罗卓异人才为此, 他颇费了一番功夫 , 苦思冥想 选才之道开科取士,通过传统的科举制考试,是康熙选择人才方法之一他在 位六十一年 , 共开科考试二十一次 , 录取进士3903 人, 这些人后来多数都成为清 政权的基本力量 , 充实了他的统治机构 《清代七百名人传》中 , 就有康熙一朝录 取的进士 46 人、 举人 8 人、博学鸿儒 11 人, 共 62 人, 其中 38 人, 自康熙至乾隆 , 经历三朝 , 望重朝野康熙帝除了从科举途径选拔人才外, 还曾采用捐纳制度 , 以 “搜集异途人才 , 补科民所不及”康熙说 :“用人之道 , 宜勤咨访 , 以求真才 , 以收 实效。
”他要求地方官和京官 “省方察史 , 超摧贤才” , 他自己外出巡视时 , 也不放 过机会 , 到处观察、审视下级官吏 , 选上了一批贤才 康熙皇帝勤政爱民, 并在管理国家、 发展经济及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成就, 其在位期间, 引导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时期混乱与动荡的局面,最终 走向了太平盛世, 为持续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达到了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堪称千古一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