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气象灾害.docx
9页常见气象灾害冰雹(风雹)在对流性大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的现象冰雹常出现在春末夏初的 5—6 月 份,或夏末初秋的8—9 月份,冰雹大多发生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向赤道和两极减少,在海洋上也较少,山 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低纬地区降落的冰块有的像黄豆、蚕豆或乒乓球大,有的则更大些, 它不但可以毁坏庄稼、果木等农作物、林木外,在牧区破坏牧草,造成牧畜伤亡;此外巨大冰雹还可以造 成人员伤亡、损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多数冰雹(一般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将冰雹分为3级: 1.轻 雹:多数冰雹直径不超过 0.5 厘米,累计降雹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不超过 2 厘米;2.中雹:多数冰 雹直径 0.5--2.0 厘米,累计降雹时间 10—30 分钟,地面积雹厚度 2—5 厘米;3.重雹,多数冰雹直径 2.0 厘米以上,累计降雹时间 30 分钟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 厘米以上冰雹常伴随着大风雷雨出现,因此多数情况下很难与风灾相区别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可根据大风和 冰雹的成灾程度确定灾种:当其中一种灾害的成灾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种灾害时,即按高程度灾害确定灾种; 当两种灾害成为程度大致相当时,可统称为风雹。
我国的冰雹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平均雹灾面积173万公顷,重灾年达400 万公顷, 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数亿元至十余亿元1987 年3月 6日大范围冰雹横扫江西、湖北、安徽、江 苏、浙江、上海,受灾农田达35.8 万公顷,倒损房屋6.2 万间我国冰雹区主要在青、藏、云、贵、甘、宁、陕、黑、吉、豫、晋、蒙、苏北等地冰雹的分布大体 是沿山系伸展,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长白山、祁 连山、云贵高原等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每日 12—18 点,每年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是冰雹最易活动的时间低温泠冻指因冷空气异常活动造成剧烈降温以及雨雪、霜冻的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寒潮(含强冷空气)、霜冻、 低温冷害等① 寒潮和强冷空气:指在特定天气形势下,高纬度地带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而造成的气象灾害寒潮 和强冷空气过境时不但造成气温剧烈下降,而且常形成雨、雪、大风和霜冻,因此对农业、牧业、养殖业 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破坏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 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C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以后根据我国幅员 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C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C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 区出现 5—7 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 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 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 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 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 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害② 霜冻:春末秋初季节,由于冷空气活动等原因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突然下降0°C 以下,植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天气现象③ 低温冷害:因冷空气侵袭、连阴雨等原因,使气温和日照持续性较常年偏低(但仍在0°C以上),从 而危害作物正常发育生长的现象寒潮是严重的气象灾害, 1983年4月的寒潮波及22个省、市、自治区,有776个县(市)的406.7万 公顷农田受灾,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出新地岛附近和西伯利亚以北的北冰 洋,分别从西北、北、东北向南汇集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纬45°—60°,东经80°—105°),然后分4路南 下,一直可以影响到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降温过程中,按冷空气强度分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 3 级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 数来看,以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寒露风是秋季我国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这正是双季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如遇 20°C 以下低温则 减产或失收由于双季稻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故寒露风灾害也有增加的趋势霜冻也是一种低温灾害初霜日期明显地受纬度和地形控制,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趋势一 般来说,在霜冻正常期对农作物影响不大若初霜提前或终霜滞后,则会影响作物生长全国霜冻最严重 的地带有两条,走向均为北东一条在固原—集宁—大庆一线;一条在湘西南—九江—南通一线一般来 说,山的北坡、西坡、山谷、洼地霜冻较重,海滨及山南坡较轻此外,还有冻雨、积冰、冻拨害、白灾、暴风雪等冷冻害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 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C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以后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 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C 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C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 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次, 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 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 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 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 害冻雨它是指由于气温低,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面或各种地表物体相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冻雨除主 要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林木,威胁输电线、线,影响交通运输干旱 指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过分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量大幅度减少的现象 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 济活动。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可分为相 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不足;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也是降水不足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 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降水不足的气候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2.局地下沉气流3.缺乏气压扰动4.缺乏潮湿气流干旱可分为连续性干旱、季节性干旱和突发性干旱三类连续不断干旱使地面成为沙漠,在这种地方 不存在明显的降水季节在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区,具有一短促的、降雨状况多变的湿季,其他季节即为 干季干旱的危害干旱的最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使农业歉收,严重时形成大饥荒在严重干旱时,人们饮水发生困难,生命受到威胁中国西北一些地区因经常发生干旱,人畜饮水极 端困难,被迫进行人口大迁移 在以水利发电为主要电力能源的地区,干旱造成发电量减少,能源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人们生 活在干旱季节,火容易发生,且难以控制和扑灭事实上,大多数火灾,特别是大的森林火灾都发生在 干旱高温季节旱灾还常常带来蝗灾的发生这在古代中国特别严重 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造成沙漠化,使土地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
我国的干旱: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旱灾虽有一定控制,但仍不断发生1951—1990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7.5 次,受旱农田面积2000 万公顷,成灾面积670 万公顷, 近 30 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 50% 1959 —1961 年三年连旱,累计受灾农田面积达 1.1 亿 公顷,共减产粮食6115 万吨1997 年全国受旱农作物3351万公顷,相当全国耕地面积的63%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1951 年—1990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 部干热风 有的地区称为“火风”、“旱风”、“热南风”等是一种高温、低湿并具有一定风力、风速的天气 现象干热风对小麦等农作物危害严重,它使植株蒸腾强度加大、根系活力减退、作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 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导致叶黄、茎萎,甚至干枯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雷暴 当天空中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 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它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雷击、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现象,常与狂风、暴 雨相伴发生。
就雷的本质而言,它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的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形成声 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其主要危害是击毙人畜,击毁建筑物、输电线路、电气机车 等,威胁飞机、其他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讯等雷电是一种强危险性气象灾害雷电直接威胁人娄生命灾害雷击时强大的电流会造成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停顿而使人丧生在美国, 平均每年有100 人死于雷击雷电曾引起过无数次森林火灾,每年因此而给人类社会带来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雷雨云电结构模式没有雷雨云便没有雷电,因此对雷雨云的探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20 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通过 施放大量探测气球,获得了较丰富的资料,总结出最早的雷雨云电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存在两个主电荷中 心,云底附近另有一个次电荷中心它们分别是中心位于约 6 公里高度处,约含+24 库仑电量的正电荷中 心、中心位于约3公里的、约含一20库仑的负电荷中心、中心位于1.5公里、含有约+4库仑电量的次电荷 中心后来虽然也提出过许多雷雨云电结构的种种模式,对荷电中心的高度,荷电量进行修正,甚至也有倾 斜形式的电结构模式,但至今并无一致公认的比前述原始模式更合理的模式,因而原始模式仍是当前常用 的模式,它也称雷雨云电结构的电偶极子模式。
雷雨云起电 雷雨中的电荷怎样产生的?怎样形成上、下荷电中心?由于雷雨云内部观测十分困难和危险,要对上 述问题作出圆满的解答,目前还作不到曾提出过几种雷雨云起电的理论,例如感应起电理论、温差起电 理论、大水滴破裂起电理论、冰的融化起电理论等,它们都只能部分地解释云内电荷分布观测事实例如 感应起电理论便这样认为:在晴天电场作用下,云质粒和降水质粒(固态或液态质粒,比云质粒大得多) 都被感应而极化,它们的上半部带负电、下半部带正电因降水质粒下降速度大,故常与路途中的云粒子 相碰,一部分粒子被捕获,另一部分云粒子被弹开,但把负电荷留下,而成为带正电荷粒子,在云中上升 气流作用下,这样的云粒子便聚积于云的上部,在那里形成正电荷中心经碰撞后带正电的降水质粒重, 有的掉出云去,其余便聚积于云下部或中部,形成负电荷中心又例如冰的融化起电理论认为:固态降水 粒子(冰粒子)降到o°c层以下便融化,原来冰隙中的空气变成气泡并破裂,溅散走一些带负电的小滴粒, 于是融化粒子(即水滴或冰水混合体)带正电,在云底强上升气流区域聚积,形成一个带正电的次电荷中 心闪电过程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 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
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