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6页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课程编号:0222308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师范类) 先修课程:大学语文、哲学通论 后续课程:伦理学、中国哲学史 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其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与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他们的文史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4学时)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文化的内涵。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难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0学时)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二、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四、原始社会组织 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五、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文化集团东夷文化集团苗蛮文化集团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部落的发祥尊神重巫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完备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制礼作乐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成士阶层崛起激烈的兼并战争有利于文化传播与重组列国争霸提供宽松学术环境学术下移推动私学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百家所指称百家所依归百家所论述 三、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兼并战争带来文化融合华夏族渐趋形成。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书同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经学成为官方哲学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儒学十三经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魏晋玄学的主要流派玄学的主要课题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佛教的传入 三、儒、玄、道、佛相互激荡 儒、玄、道、佛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与相互整合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科举制度和均田制的推行门阀世族势力的急剧没落寒门庶族的崛起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兼容并包的文化胸襟三教并行的意识形态政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瓷器、建筑等艺术的全面繁荣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宋代理学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程朱理学影响中华民族性格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两宋的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三、市民文化之勃兴 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市民文化具有多元审美情趣和普及性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宋文化的忧患意识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杂剧的创作背景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大兴文字狱崇正宗灭异端 二、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微露萌芽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启蒙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图书典籍的整理、汇编古典科技方面的成就乾嘉学派 本章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各发展阶段的文化背景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二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6学时)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
迁徙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特征移民和教化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史医学 第二节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从地域来说,主要是西域以及南亚次大陆,从内容上来 说,主要是佛教哲学 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仍处于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时期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本章重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 难点:中华各民族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三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8学时) 第一节汉语的结构与神韵 一、汉语的结构特点 语言的产生字和汉语结构的基础汉语中的字和词汉语音韵特点汉语语法特点 二、汉语的神韵 汉语的人文性与意合性意象并列 第二节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一、汉字的组字方法及其规律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汉字形态的演变 汉字文化形态的符号化过程: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 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一、古代的书籍 简策、金刻、石刻、缣帛、纸张 二、雕版与活字印刷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一、经学著作 二、史学著作 三、诸子百家 四、诗文集 五、类书与丛书 本章重点:汉语的结构与神韵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难点:汉语的结构与神韵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6学时)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比重,其数量远远超过其它各类典籍中国古代文学在古代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其形式是杂言体。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而《离骚》则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先河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先秦散文指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中国这一段时间内的散文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汉赋是汉代特有的文学形式,包括抒情述志的“短赋”和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大赋” 三、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将中国诗歌引向又一个重要阶段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是一种文人创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造诣 四、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成就 三曹建安七子竹林文学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代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 五、唐诗宋词 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美学特征 六、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元代杂剧也可称元曲元杂剧的类型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与文化意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斋志异》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拯物济世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文以载道”是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 本章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难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章中国古代艺术(7学时) 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原始彩陶暗含的艺术法则 二、青铜纹饰 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青铜纹饰体现的艺术法则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宫殿建筑与帝王陵墓的特点是高、大、深、庄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情趣 二、雕塑 中国雕塑四个群体: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建筑装饰;工艺雕塑。
中国雕塑的特点 三、书法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四、绘画 古代绘画的大致分类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散点透视;以小观大;遗貌取神;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 五、音乐 仪式音乐宫廷舞乐独奏器乐 六、戏曲 戏曲的沿革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












